文廟石刻欞星門
靈星是靈星,又名天天星。 天天星是二十八星座之一的“龍星”的左角。 因角為天門,門形如窗欞,故名欞星門。
古人認為它掌管農事,在辰日供奉于東南方,祈求五谷豐登或報恩報恩。 那么孔廟為何要修建欞星門呢? 第一,古代帝王祭天時,必須先祭祀欞星。 《后漢書》記載,漢武帝祭天祈福,下令祭祀天田星。 天圣六年(1028年),宋仁宗下令修建郊臺外墻,并設置象征天體的欞星門。 南宋時,孔廟仿郊臺,設欞星門,象征尊孔如尊天。
北京陵園牌坊、華表牌坊
其次,欞星也解釋為天真星。 古人認為“天真星之主慶成學者,其屬下乃靈星之神”。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譽為“萬古之師”。 欞星是孔廟的正門,寓意孔子可以溝通上天,教書育人。 振興并肩。
第三,欞星門的門扇采用格子結構,有疏通之意。 孔廟內有碑記:“欞星門之設,以疏其容天下士”。 而且古人認為“門皆木板,古王用欞,縱橫交錯,望之如星,有開門求賢之意。只有夫子廟可以”用它們來尊重圣人。”
孔府石刻欞星門
孔廟取疏導、求賢之意,以吸引四海文人雅士云集于此,統一于儒家門下。
至于孔廟的欞星門,還有乾隆造字的傳說。 乾隆皇帝在題字時,認為欞星門的“令”字筆畫過多,便自作主張將右下角的“武”字省略,于是“令”就成了“毑”。 還有一種說法是,孔子因為不信鬼神,所以去掉了“巫”字。 其實,作為繁體字,“檑”和“令”一直是通用的,后來才被簡化為“令”。
簡約時尚的牌坊
孔廟內的欞星門最早見于兗州府文廟,始建于宋干道五年(1169年)。 元明時期,許多孔廟相繼興建。 到了清朝,欞星門幾乎成為文廟的必修建筑。 只有北京的皇家文廟、福建同安縣的學文廟等少數文廟沒有,但廟門又叫欞星門。 。 平遙文廟欞星門兩側還建有八字墻,進一步凸顯了欞星門的氣勢。
文廟石門-欞星門
四川德陽文廟石雕星門牌坊
四川德陽文廟始建于南宋寧宗開熙二年(1206年)。 當時位于德陽城東,后因年久失修倒塌。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在德陽城東南角、現德陽城區南街所在地重建。 明憲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修建大成殿、泮池,修建石橋、城墻三百余丈,植松柏余株。 明孝宗弘治年間(1488—1505年)和明神宗萬歷年間(1573—1620年)多次修葺,形成一定規模。 但明末因軍費毀壞。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再次重修。 康熙、乾隆、嘉慶年間多次擴建修葺。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至咸豐五年(1855年)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和整修。 擴建和改建,現存建筑都是當時形成的基本格局。
文廟欞星門
德陽文廟現占地面積20800平方米。 坐北朝南,中院對稱布局,三進院落。 20余座建筑沿中軸線由南向北對稱排列。 規模宏大,是中國西部地區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寺廟。 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文廟,被譽為“甲溪川德陽文廟”。 2001年6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德陽文廟的建筑在全國文廟中占有重要地位。 古建筑專家羅哲文先生認為,“德陽”文廟規模宏大,保存完好,特色十分突出,這在全國是罕見的。 德陽文廟的建筑中,不僅有長30米、高1.4米的“萬仞宮墻”(影壁),比北京夫子廟的影壁還要高,是最高的萬仞宮墻。我國縣城文廟中的宮墻;有四座造型各異的“禮樂閣”,或重檐六角,或雙榆六角,在全國文廟中獨樹一幟,其格子星門和石牌坊在全國文廟中也是罕見的,獨一無二,德陽文廟欞星門與一般的四柱三開間的欞星門相比,結構獨特。與四川富順文廟的欞星門類似,不是單一的牌坊,而是由一大、二小牌坊組成,三個牌坊并排排列。
欞星門牌坊
僅撫順文廟的模型星門是由三座四柱三開間的牌坊組成,無塔樓。 整個欞星門共有十二根柱子和九個門。 德陽文廟的根門由一座四柱三開間帶塔的牌樓和兩座城樓組成。 有兩根柱子和一扇門,有高聳的牌坊。 整個欞星門有8根柱子、5扇門。 其規模雖比富順文廟略小,但其獨特的造型和精美的雕刻,完全可以與富順文廟的欞星門相媲美。 這是全國最好的。 文廟石根星辰中的杰作。 位于德陽文廟“萬仁宮墻”東西兩側的“德培天地”廣場和“道觀古今”廣場也很有特色。
在其他地方的文廟中,“德培天地”牌坊和“道觀古今”牌坊一般都是木牌坊,而德陽文廟的“德培天地”牌坊和“道觀古今”牌坊的形狀像北京琉璃牌坊。 重檐石牌坊具有南方建筑風格,在全國文廟中極為罕見,具有獨特的地方特色。
186信息網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本文來自:www.yjdjwp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