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道教、儒教,還有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摩尼教和印度教,多種宗教和平共處。 這就是泉州人的開放。 祭媽祖、祭孔子、唱南音,也展現了泉州人的內心情感。 的傳統.
泉州是我最喜歡的城市,但我從哪里開始說起......
有道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 幾千年的對外交往歷史,給泉州留下了許多重要的歷史遺跡,特別是宗教遺址,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見證。 泉州張開雙臂,接納來自世界各地的不同信仰。 除佛教、道教、儒教外,還有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摩尼教、印度教等。 泉州港的繁榮開放可見一斑。 到處都是香火繚繞、寺廟林立的虔誠場景。 泉州市素有“半城煙花、半城仙城”之稱。
伊斯蘭教|
一千多年前,阿拉伯人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千里迢迢來到泉州,帶來了香料、藥品和奇珍異寶。 他們從泉州向西方輸送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商品。 泉州歷史上曾有七座清真寺。 一位伊朗學者曾稱泉州可以說是伊斯蘭教的“第三圣地”,由此可見當時泉州居住著眾多的穆斯林。 清凈寺始建于北宋。 正宗的中世紀阿拉伯清真寺風格,一千多年前用阿拉伯文刻成的《古蘭經》依然可見。 這座石廟極其穩固,在四百年前的一場大地震中幸存下來。 成為中國東南沿海僅存的一座非中式宮廷建筑風格的清真寺。 至今,每周五都有來自寧夏、甘肅、新疆等省份以及埃及、巴基斯坦等國家的當地穆斯林和穆斯林商人來到清凈寺祈禱。
清凈寺東北有開元寺,北有元妙寺、府文廟,西南有天后宮。 佛教、儒教、道教、伊斯蘭教都聚集在一公里之內。 寺廟殿宇安寧,信徒和睦相處,堪稱世間奇觀。 。
佛教 |
上圖|開元寺概況
開元寺的歷史比清凈寺早得多。 “開元雙塔”位于寺院東西兩側,東邊是“鎮國塔”,西邊是“仁壽塔”。 它們高40多米,是我國最高的一對石塔。 和杭州的雷鋒、包俶一樣,成為泉州古城的象征。
開元寺的匾額上寫著“桑蓮法界”四個字。 這是一個傳奇故事。
相傳泉州最早的蠶桑業先驅黃守恭是當時泉州的首富,其家族擁有360個農場。 匡湖禪師向黃首公求地建寺。 黃守恭道:“如果我家后院的桑樹開出蓮花,我就把它送給你。” 沒想到,他的話應驗了,桑樹上果然開滿了白蓮花。
黃守恭深知佛法無邊,不能后悔,于是說道:“我既然發愿,就聽從你的吩咐,不知你要多少土地?” 匡湖禪師道:“不多,袈裟影那么大?!?夠了?!庇谑枪饣⒋髱煂Ⅳ卖膾佅蛱炜?,三百六十畝田地全部用來遮蔭,全部捐獻給光虎大師。
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動工,先后建成蓮花寺、興教寺、隆興寺三座大寺。 黃守恭圓寂后,由于這塊土地原本屬于他,僧人為黃氏修建潭岳寺,供奉其牌位至今。
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龍興寺更名為開元寺。 這一年,唐玄宗下令在全國發生重大戰役的地方修建大型寺廟,以拯救死去的戰士。 因此,同一時期全國共建立了14座開元寺。 “開元”亦指開元盛世。
開元寺內唐、宋、明時期的經柱、石碑、佛塔隨處可見。 八棵樹齡在200到800年之間的大榕樹遮擋了陽光。 不過,最有名的還是百柱殿后面那棵1300年樹齡的桑樹。 “佛國名號久傳,桑蓮音聲獨特。” 相傳,那是黃守恭家中開出蓮花的桑樹。
開元寺大雄寶殿東側建有弘一法師紀念館,陳列弘一法師一生功績和佛教著作。 泉州和杭州兩座城市不僅文學藝術氣質相似,而且與弘一法師也有緣。 弘一法師在泉州圓寂,其舍利安葬兩處,一處出家的杭州虎跑寺,一處泉州清源山阿彌陀巖。
摩尼教 |
泉州周邊還有一座寺廟不得不提,那就是草庵摩尼寺。 它是我國唯一完整的摩尼教遺址,位于19公里外的晉江于店蘇內村萬峰山上。 始建于寧紹興年間。 原為茅草棚,故名草庵。
摩尼教,我國舊稱“明教”。 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中,六大武派圍攻光明頂,張無忌化解危機,最終成為明教教主。 雖然是杜撰,但也是有一些史料依據的。
明教由波斯人摩尼于公元3世紀中葉創建。 它的教義融合了基督教、佛教和瑣羅亞斯德教(瑣羅亞斯德教)。 它有著強烈的末日思想和拯救世界的思想。 唐代傳入泉州后,經過當地信仰長期的融合和演變,直到宋代,明教這一名稱才得到廣泛使用,由外來宗教轉變為中國宗教的一個教派。
明朝信徒深信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即將來臨,因此敢于造反,頻頻進行反政府行動。 因此,歷代都常常受到朝廷的打壓和取締,轉而從事地下活動。 他們行事隱秘,常被“白道”人士誤會為“魔宗”。
北宋末年,方臘利用摩尼教組織群眾,發動大規模起義,震動了大半個東南地區。 南宋末年,明教與白蓮教聯合抗元,后演變為明末白蓮教,成為底層民眾和百姓的工具。懷揣著反抗朝廷的遠大理想。
朱元璋以“明”國號建國,采納了李善長的建議,下旨嚴禁白蓮教和明教,并將禁止“左道邪術”寫入《明法》,并拆除了大量摩尼教寺廟。 此后,明教逐漸衰落,文獻和廢墟徹底散落。 泉州草庵摩尼寺的摩尼佛是世界上僅存的摩尼石佛像。 該雕像被選為1987年8月在瑞典舉行的國際摩尼教會議的會徽。
05 “祭?!薄凹揽住?,泉州人的精神支柱
僅從文物來看,外來佛教和伊斯蘭教在泉州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然而,當我們走進泉州人的內心世界,我們就會發現,影響更為深遠的,是與中國傳統文化密切相關的民間信仰。 以正式或非正式的名義,貫穿泉州人的生活。
有人說,上帝是人類根據自己的需要創造的。 戀愛的時候拜月亮,發財的時候拜財神,文學的時候拜孔子,武俠的時候拜關公,洪水的時候拜子胥,還有城隍、土地公、龍王等地方神。 幾乎所有的需要都會被神滿足。
祭海|
泉州人靠海吃飯,無論是捕魚還是做生意都會面臨風險。 在那個科技尚未發達的時代,無論是民眾還是政府都需要一種超自然的力量。 這個神可以拯救漁船和苦難的大海,可以作為出海的人們的精神寄托。
上圖|天后宮鳥瞰圖
媽祖,本名林默娘,是北宋時期莆田縣湄洲島上的一個普通平民女孩。 她終生未婚,多行善事,引導村民避禍求福。 她在救援海難時去世,享年28歲。 從此,她被村民尊為海洋女神,并成為歷代船夫、水手、旅行者、商人和漁民的共同信仰。 監護人。 每當水手遇到突發事件時,人們常說看到媽祖身著紅衣,飛過大海,救助遇險者,呼救。
隨著媽祖顯靈的傳說越來越廣為流傳,后來朝廷特地嘉獎了她。 宋、元、明、清時期,尊稱從“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并建有官廟供奉。 。 全國各地媽祖廟數不勝數。 除青海、西藏、新疆外,全國各省市均有媽祖廟。 僅臺灣就有510座媽祖廟。 有的稱為天妃宮、天后宮,還有天后宮、天后宮、圣母壇、朝天宮、范陽宮等不同的稱謂。
泉州天后宮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天后宮。 始建于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當時是我國海外貿易的鼎盛時期。 作為泉州人的海神,泉州天后宮在海外同類建筑中禮制標準最高。 至今仍保留著宋明時期的木構件。
在漫長的海上交往中,媽祖信仰隨船而行,像蒲公英一樣傳播到世界各地。 不僅泉州人信仰媽祖,整個東南沿海,甚至港澳臺地區都有媽祖廟。 14世紀,媽祖信仰傳入琉球,后傳至日本。 隨著華僑走向東南亞,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度尼西亞、越南、菲律賓等地都修建了天后宮。
從此,泉州媽祖廟成為歷代官員為外交使團和商船出海舉行祭海儀式的專用場所。
祭祀通常有廟祭、郊祭、海祭、船祭、家祭五種。 除船祭、家祭屬于小型民間祭祀外,其他官方儀式都相當壯觀。
所謂廟祭,就是指媽祖廟的祭祀。 從宋朝到清朝,朝廷因公事派官員祭祀媽祖達300余次。 康熙五十三年,皇帝下旨,將媽祖列為女圣,與文圣孔子、武圣關公并列三圣,并列入國家祭祀大典和春秋。 郊祭是指在京師或城市的郊區設立祭壇,遠距離祭祀媽祖,通常由皇帝親自主持。
第三種海祭,是指在海邊祭祀媽祖:吹螺號、念經、奏樂、舞舞、供果、灑酒、供花、放生等。
正如天后宮的對聯所寫:
“神存在之時,與蒲津、同溪同區正盛。元朝封泉州神女為妃,在靜海臺上,晉升為天后稱號;
這座寺廟位于江珠附近,處于華夷族和彝族混合地區。 原鎮南門未移。 宋代建順濟寺,祭祀。 ”
祭祀孔子|
泉州人對海有一種天然的敬畏,對學者有自發的尊重,而所有的尊重都指向這個地方——文廟。
上圖| 盤宮(pàn gōng),古代國家高等教育機構。 《禮記·王制》:“大學在郊外,天子稱辟雍龍興寺經幢圖片,諸侯稱班公?!?/p>
曾幾何時,中國每座古城都有一座孔廟。 其使命是紀念啟蒙人類智慧的圣人、“千古之師”孔子。
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與老子、蘇格拉底、釋迦牟尼同一時代出生。 其中老子是最年長的,孔子和老子甚至還見過面。 釋迦牟尼比孔子年長十多歲。 孔子死后十年,蘇格拉底出生。
老子(公元前571年) - 釋迦牟尼(公元前565年) - 孔子(公元前551年) - 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年)
沒有比這個更偉大的時代了。 在這一百多年里,誕生了“儒”、“佛”、“道”三大宗教,也是西方唯心主義哲學的起源。 正如萬千星辰驅散愚昧的黑夜,中國、希臘、印度構成了世界三大古典文化中心。 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稱之為“軸心時代”。
中國人說:“天不生仲尼,萬世如長夜”。 孔子之后,哲學開始關注人本身,開始有理性思辨,開始向文明飛躍。
有人說蘇格拉底是希臘的孔子。 在諸侯爭斗的亂世里,當有才華的人追隨別人,為自己謀取名利時,是什么讓他們視物質享受如煙花鏡,甘于清貧,奉獻一切傳道授業,解疑解惑? 他和孔子都沒有稱霸的愿望,而是選擇了為天下教育民眾; 同一時期的印度也是如此。 作為皇位繼承人,釋迦牟尼放棄了一切榮華富貴,出家為苦行僧,化緣化緣,經歷了生死的悟道,最后成為一代覺者,桃李滿天下。全世界。
上圖| 文莊蔡公祠供奉蔡青,字介甫,號虛齋。 蔡青,明成化年間進士,著名理學家、教育家,官至國子監。
泉州人的“祭孔”與“祭海”一樣盛大。 朝廷紀念孔子的儀式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87年。 孔子逝世第二年,魯哀公在孔子故居主持了歷史上第一次正式紀念孔子的儀式。 到了明清時期,祭孔已升級為“國禮”。 儀式在各城孔廟同時舉行,儀式規格演變為祭祀、獻帛、獻碑文、獻三供、三拜九叩。 這種盛大的儀式直到民國末年軍閥混戰才逐漸停止。 20世紀80年代,隨著曲阜孔廟恢復民間祭孔活動,這一延續千年、貫穿整個中華文明的盛典再次曝光。
在古代,除了宮廷每年舉行祭祀活動外,文廟似乎從未荒廢過。 那些趕赴考場的學生,都要到孔泉喝一口水,到大成殿給孔子燒一炷香。 文廟成為了他們神圣未來的起點。
泉州文廟位于泉州老城的南北中軸線上,猶如泉州的心臟。 曾是江南地區最大的文廟建筑群。 現在占地10700平方米,但只有原來面積的六分之一。 走進盤宮大門,映入眼簾的是鮮艷的色彩和繁復的裝飾。 一眼望去,就能感受到濃郁的閩南風味。
府文廟外的露天庭院面積2000多平方米。 拆除整修前,原用3000塊石板鋪成,比喻孔子的三千弟子。 橫跨泮池的泮橋有72塊橋板,代表孔子時期的72位先賢。 如果看到橋板斷成兩半,據說象征著被孔子驅逐的奸臣樊遲。
上圖|板橋
院內有一棵皂莢樹。 據南唐學者徐賢在《濟神錄》中記載,它每年結的皂莢數,就是當時國家中進士的數量,也是一個有趣的軼事。 歷代從撫文寺出的進士中,唐代有16人,五朝有11人,宋代有872人,元代有3人,明代有664人,明代有248人。清朝。 都表明“人文之勝,閩省第一”。 “泉州古風。
上圖| 班公門建于北宋大觀年間。 經過一百多年的滄桑,門樓逐漸衰落,現已成為廢墟。 至今僅保留民國時期重建的班公門樓的屋頂。
南音|
上圖|南音演唱視頻信息
晚上,文廟廣場總是聚集著戲迷。 他們從四面八方趕來欣賞南音藝術家的表演。
南音的“基因”可以追溯到失傳多年的秦漢《香河歌》,又起源于唐代的《大曲》和《耶樂》。 恐怕沒有人能解釋清楚中原古代音樂的遺產是如何從宮廷輸送到閩南鄉村,并流傳至今的。
有人說,這與永嘉時期金人南下時的衣著服飾有關。 為了躲避戰亂,這些衣冠楚楚的貴族帶著家人和樂師逃到泉州南安江邊。 他們此生再也沒有機會回去,只好日夜唱著悲傷的歌,思念故土,最終葬身南方。 就連南安江也更名為“錦江”。 近年來,考古學家在泉州晉江地區不斷發現金人墓地,還出土了“不去印”隨葬品,似乎佐證了這一說法。 然而,因戰亂而南遷的不僅僅是金人。
對于靜態南音,可以在開元寺正殿丈量斗拱上尋找二十四位飛樂師。 他們身披羽毛,手執絲竹管弦,樂曲供奉佛菩薩,滿臉幸福。
上圖|開元寺飛天,攝影:平旺旺哥
動感的南音,在泉州的深巷小院里,“絲竹更和,執唱”。 右邊吹琵琶、三弦,左邊吹笛、兩弦,中間吹梆子唱歌,五個人就可以組成一場小型音樂會。 主要樂器琵琶并未與時俱進,仍保持著唐代的大腹短頸。 它仍然是用橫臂彈撥的; 孔笛嚴格規定為一尺八寸,沿襲唐制。
上圖| 南音琵琶
泉州南音譜仍沿用古代的“工乙譜”,以“乙、工、六、四、乙”五正聲調為基礎,由卜字、“指骨”(表示時值和琵琶演奏)組成。 )。 它由三聲部(記號)和逗調組成,與全國通用的改進七音工尺記譜不同。 還保留了唐宋時期的經典曲調,與宋詞、元散曲有著密切的聯系。 難怪有學者稱其為“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 充滿了怨恨、欽佩、哭泣。 每一個音符都讓人徜徉在漢朝。 唐。
記得孔子和他的弟子們“舞風吟歸”; 幾千年后的今天,泉州人仍然保持著在文廟演奏高雅音樂的傳統活動。
06 吃在泉州,從天亮吃到天亮
泉州人對飲食非常講究。 清明吃糕,端午包粽子,冬至滾肉丸。 利用閑暇的時間慢慢地煮它們,蒸發掉生活中的優雅和超然。
泉州人早餐愛吃面糊、油條,端上一大碗,外地人真是有點望而卻步。 還有熱氣騰騰的生煎包。 遠遠就能聽到鍋里滋滋作響,看到熱氣騰騰的云彩,忍不住咽下喉嚨里的口水。
上圖|餛飩面
侯奶奶做的肉粽子在當地很有名。 聽說二十多年前,侯奶奶就在這里擺攤賣肉粽子。 當地人一吃就知道味道。 泉州的肉粽和嘉興的粽子不一樣。 除豬肉外,還含有蘑菇、蓮子、蝦等。 它們又大又軟,即使是女孩也吃不完。 他們還賣海參、鮑魚粽、扇貝粽和炸海蠣。 點了一碗餛飩面,味道還不錯。
上圖| 侯奶奶的肉粽
泉州另一著名小吃是肉燕。 孔子曰:“美食不厭,肉不厭”。 泉州人不折不扣地踐行著這一點。 典型代表是肉燕。 肉燕的制作極其麻煩。 必須將瘦肉搗成泥,將蝦、荸薺、蔥切碎。 將肉泥和干淀粉放入盆中攪拌成面團。 然后將其卷成薄如紙的半透明皮。 添加餡料。 將材料包在里面,用沸水煮,然后加入預先煮好的豬骨湯中,加入胡椒粉、芹菜和香油。 光是描述就需要很長的時間,而且一口吃下去,力氣就沒有了,感覺自己在浪費一種自然資源。 如果你問泉州人哪里的肉丸最好吃,可能有人會說高麗巷小吃店,尤其是它的湯,是用新鮮的豬骨在炭火上熬十幾個小時的湯。 去晚了的話就賣完了。
上圖| 豬肉燕子
泉州街頭,隨處可見兩種奇特的特產:四果餅和土筍凍。 這兩個專業可以說是驅動(或治愈)選擇困難和強迫癥的。
先說四果冰淇淋,對于外行來說可以說是最麻煩的。 它的基料是葛花果凍,是從海洋植物石花菜中提取的果凍狀膠質,呈橙紅色,有點像果凍。 加入配料和刨冰,淋上糖水即可食用。
上圖|石花蛋糕
問題出在成分上。 老式四果冰有16種食材可供選擇:仙草、綠豆、紅豆、芋頭塊、芋泥、楊梅干、葡萄干、西瓜、菠蘿、椰子……這些食材必須要選4項,大概有1800多種組合。 你只能一碗又一碗地品嘗。 難以選擇的人會被逼瘋。 經常食客甚至可以從食材的組合來判斷一個人的性格,這相當于心理測試。
咱們就來說說這個筍凍吧。 其實我在廈門的時候就吃過。 有點像豬皮凍,說不上有什么特別的味道。 但當我看到一部關于廣東人制作筍凍的紀錄片時,我的感覺很糟糕。
有人認為筍凍真的是用竹筍做的嗎? 它實際上是一種生活在海底的沙蟲,看起來像一條大蚯蚓。 從海里捕獲后,先將其放入水中吐出泥沙,然后用石錘碾碎,將內臟擠出體外。 清洗干凈后,加水煮至膠原蛋白熟。 當它變粘時,將其放入小碗中并冷凍。 食用時撒上蒜末、醬油、香菜等調味料。 畢竟,它和燕窩一樣龍興寺經幢圖片,都是人們為了美容而發明的食物。 這個過程實在是太難受了,從那以后我就再也沒有吃過它。
上圖| 筍凍
泉州人吃油膩、高蛋白食物過多。 他們可以從早上 6 點到凌晨 3 點吃飯,不會吃得過多,因為有開胃的零食。 其中一種是腌制水果,有點類似于我在廣西和越南看到的“酸野果”。 腌番石榴、腌醋栗、腌楊桃、腌橄欖、腌山楂、腌李子、腌酸果,什么水果? 都可以沾鹽和酸梅粉吃。 甜、酸、咸的味道很復雜。 有的湯還會加入調理脾胃的藥材制成藥膳。 然后泡一壺濃茶。 茶本身也可以用來幫助消化。 因此,泉州街頭很少見到胖子。
上圖|冰檸檬茶
炎熱的夏夜,在月光下的庭院里,仰望庭院里的星空,喝一口深夜酒,這就是泉州人一天生活的總結和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