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寶品牌
唐太宗登基僅僅兩年,為何要南下修建這樣一座寺廟呢? 我找不到這個的原始來源。 龍興寺位于湖南省懷化市沅陵縣,距西安較遠。 李世民一登基,就派了手下最得力的大將尉遲恭來督建這樣一座寺廟。 從八卦專家的角度來看,這里面一定隱藏著驚天陰謀。 政客們肯定不這么看。 他們認為,懷化大片地區,在李世民眼里,就是一群“被無常所征服”的蠻夷。 用武力征服雖然有效,但很難達到令人信服的程度。 如果想要保證這一地區的長治久安,就必須實行教育,所以我們需要建造這樣的講經寺來培養人們的信仰。
奇怪的山門
這座寺廟并不叫寺廟,而是專門稱為講經寺,由此可見,這座寺廟剛建的時候,這座寺廟是培養高僧的地方。 因此,教寺應該稱為今天的佛學院,由該寺培養的僧人可以到各地擔任寺廟住持。 正因為如此龍興寺經幢圖片,有人稱龍興寺為“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佛學院”,而“龍興”二字據說是唐太宗所賜。 有了這樣的名字,有人將其解讀為預示著皇帝事業的崛起。
旁邊的貴州王府
我在湖南的搜尋正值雨季,所以旅途相當艱辛。 不過想到龍興寺的重要性,我還是冒著雨來到了沅陵。 第二天我們非常幸運。 經過一夜的雨后,第二天天空放晴,萬里無云。 打車到了龍興教寺,遠遠就看到隔江相望一座紅色的古建筑。 那就是我想去的龍興教寺。 這座寺廟當然是佛教寺廟,但我總感覺自己是在道教寺廟里。 寺廟山門上畫有兩條龍,左右建筑分別是黔王殿和火神廟。 從山門外一路走進去,整體的感覺是建筑越來越精致,但隨著走著走著,漸漸感受到了古書院的氣息。
另一邊的火神廟
這座寺廟里最精美的建筑就是大雄寶殿。 從外觀上看,這座大殿是典型的唐宋建筑風格,尤其是殿內的木結構。 根據旁邊的介紹牌來看,這座殿堂在明清時期雖然經過多次修葺,但整體上還是與唐代的殿堂相同。 仍為宋代遺存。 介紹牌上還稱,1986年,國家文物局派專家對該館內的木柱標本進行了碳14測試。 檢測結果顯示,這里的木柱已有745年的歷史,殿內的蓮花形石已有745年的歷史。 基礎始建于唐代。 看來這座寺廟的歷史確實很悠久。 正因為如此,這座大殿被稱為“古建筑的活標本”。
階段
中殿的壁畫有點奇怪
大雄寶殿內有匾額,上書“眼前佛國”。 牌匾上有董其昌的簽名。 董其昌去云南時,曾路過這座寺廟。 此時,他患有眼疾。 龍興寺的和尚治好了他的病,他就寫了這么一塊牌匾,贈送給這座寺廟。 他為什么寫下這些話? 我猜他得了眼病,一定看不清楚。 和尚治好了他。 當他睜開眼睛時,看到了如此宏偉的寺廟,所以他寫下了這四個字來表達您的驚嘆。 當然,從佛教專家的角度來看,我的解釋太庸俗了。 無論怎樣,董其昌都是當時一流的書法家。 能夠在這里留下一件書法瑰寶,當然是有意義的。 時至今日,仍有人來到這座寺廟,不是為了拜佛,也不是為了欣賞古建筑,只是為了看看董其昌的這幅書法作品。
牌匾
而我來到這座寺廟的目的又是什么? 其實上面三個都不是,因為我來是為了看到這個書院后面的另一座建筑——虎溪書院。 不知為何,這座與佛教無關的書院卻與佛寺位于同一個庭院。 不過,這座書院建筑的歷史比前院的龍興教寺要晚得多。 明正德六年,也就是公元1511年,王陽明來到沅陵。 此前他曾在貴州隆昌,如今到廬陵縣任縣令。 有文件還稱,他在返回北京途中途經當地。 此前,王陽明在隆昌悟道后,曾在此講學。 這個名聲傳到了湖南,沅陵當地一個叫唐玉賢的人帶著王陽明去了湖西白云軒。 他讓王陽明在這里給大家講講他的故事。 思想,于是王在這里呆了一個多月,傳授他的“良心歸良心”。
進入另一個庭院
這期間,王陽明在湖西生活得很幸福。 他還寫了一首詩來記錄他在沅陵的心情。 詩名《郴州湖西龍興寺》。 我把這首詩抄如下:“杖一過湖西頭,何處是求救的僧房?峰間云起亭影隱,江水流下”。疏林。煙火暖雨,鷗鷺春閑。滿洲。同游賞佳景,但詩仍留給故人。” 后來,王陽明創造的心學傳遍全國,他講學的地方也成為名人遺跡。 他在沅陵講學的這段插曲,自然成為當地學者的驕傲。 《沅陵縣志》中也有這樣的記載:“明代王陽明先生,從隆昌流放,途經郴州,息縣人蒲茂,留湖西講學。時間到了,他就走了。” 明代隆慶年間,當地縣令徐廷壽增建王陽明講學的講堂、書房,開始講學。 明崇禎年間,地方官員范良恕將此地改名為“陽明書院”。 清雍正十一年龍興寺經幢圖片,縣令趙念曾改名為“湖西書院”,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裝修
這座寺廟也在修繕中
如今,我所看到的湖西書院都是近年重新修繕過的,但介紹牌上卻寫著:這里確實是湖西書院原址。 進入這座庭院,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牌坊,牌坊上寫著“青云直上”三個字。 牌坊旁有一尊王陽明石像,半坐半臥。 如今的虎溪書院可能是因為來這里的人很少,那里一半的建筑都廢棄了,另一半則被用作展覽館。 展廳內陳列的是一座新發現的元代墓葬。 該墓并非在本院發現,而是1985年在城關鎮雙橋村發現的。 該墓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有兩大發現:一是元代商品包裝紙。 這種紙上印著廣告,據說是中國發現的最古老的原創廣告; 兩張是元朝紙幣——致遠同興包寶。 這些紙幣共發現五種面額,其中一張面值三十美分,是全國唯一的一張。 遺憾的是,我在展覽中沒有看到這些珍貴文物的原件。
雕刻門扇
門板上的“西游記”
當時,虎溪書院還有專門紀念王陽明的王文成祠。 我在院子里沒有找到這座寺廟。 整個書院參觀過程中,我沒有遇到任何游客,更沒有遇到任何工作人員,所以我步行回到龍興教寺,詢問那里唯一的女工作人員王陽明寺在哪里。 她告訴我她不知道。 我又問她,寺里的佛經閣在哪里? 她說,不。
清代雍正年間學者費英臺曾在湖西書院講學。 費孝通曾作《初入湖西書院游王文成祠》詩。 單從這首詩的標題就可以看出,清代雍正年間,虎溪書院內也有一座王陽明祠。 詩的前幾行是:“明朝已過三百年,道盛于長輩,自寺內四師,人尚未受之。文成被貶為官”。昔日,在林下講學,顯露良心,三言可重三遍,前有薛文清,理學復興頹俗。 從這首詩我們可以知道,祠堂除了祭祀王陽明外,還祭祀明代著名學術官員薛蒙。 這首詩的最后兩句是這樣寫的:“故鄉有書,卻遙不可讀。閑聊如一瓣香,萬代師長可訪。” 這說明了這個醫院里有書的事實。
王陽明
從歷史上看,龍興寺建成后不久就有藏書。 該寺至今留存著歷史上代代相傳的三件寶物。 這三件寶物之一就是唐代武則天賜予寺廟的佛經。 這些經書的具體名稱我沒有看到具體的資料,因為文獻中只說“一車裝有全套佛經的車被送給龍興寺”。 我不知道唐代的一輛大車能拉多少經書。 這里提到一輛車,可能意味著數量不小。 由此可見,這里藏經的歷史確實悠久。 我查到的關于湖西書院藏書歷史的最早資料是:清乾隆三年和珅向書院捐贈數百冊。
湖西書院內景
湖西書院介紹牌
咸豐年間,劉惟壇捐書更是名聲大噪。 由于劉氏是藏書家,咸豐元年,他從御史中被任命為湖南郴州知府。 在此期間,他從自己的收藏中挑選了一些對教學有用的書籍,捐贈給了湖西書院。 關于劉維壇捐書的時間,眾說紛壇。 有的說是咸豐十年,有的說是咸豐十二年,但我覺得這兩個日期都不是很準確。 因為咸豐八年,劉惟談已經回京養病,不太可能再回到原來的崗位捐書了。 劉維壇最著名的藏書故事當然是甲辰版的《紅樓夢》。 他獲得的手稿后來被認為是胡適的作品,并得到了胡適的證實。 直到今天,這仍然是一個無休止爭論的話題。
破舊的
虎溪書院今日職能
劉維壇的女婿黃彭年也是一位藏書家。 黃氏藏品中最著名的是清初宋鬧、翁方剛所藏的宋本《石鼓蘇軾筆記》。 這本書的故事已經講過無數次了,我就不再重復了。 咸豐八年,黃彭年從葉明禮手中買下該書。 后經數次流傳,現藏于寒寨。 這也算是我和劉偉壇之間的一種間接的聯系。
書院前的牌坊
湖西書院與藏書家的緣分,不僅僅歸功于劉維壇。 另一位大藏書家李明池也曾擔任過郴州知府。 他對湖西書院的貢獻更為重要。 除了捐款之外,他還修建了更多建筑物。 為湖西書院的課程建設做出了貢獻。 李升鐸是清末民國時期的大藏書家,藏書卓著,他的“木樨閣”也因此而聞名。 事實上,“木溪軒”這個教會名稱并不是李勝鐸所創。 “木溪軒”其實是李明池的教名,而李盛鐸則是李明池的兒子。 后來,李勝鐸繼承了父親的藏書,也繼承了堂名。
虎溪書院面積不大,歷史也不長。 然而,它與如此多的藏書的歷史有關。 仔細想想,應該有一個很難找到的原因。
對聯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