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文的基礎上,對玉文化發展史上的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特色進行了補充和完善。 前面的文章可以說基本告一段落了。 下個月,我將陪同社科院和考古所的專家去三星堆遺址考察,然后他們會寫一些關于三星堆的研究和發現。
今天早上我收到朋友發來的短信。 他寄給我一些他收藏的滑石型玉石供我研究。 我很感激。 有你們的支持,我就有動力繼續弘揚和普及玉文化。 今天的文字主要目的是對玉石的材質進行補充和講解。 之前寫過很多專業的文章,這次會繼續補充和完善。
玉器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泛指用玉石、玉石制成的各種器物。
以玉為載體的玉文化深刻地反映和影響了中國人民的傳統思想觀念,深深植根于中國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因此,在中國傳統意義上,普通百姓心目中的玉概念是非常廣泛的,具有豐富的內涵。 這是非常有意義的。 在古人眼中,玉并不像今天的礦物學定義那么嚴格和嚴謹。 小且不人道。
最有利的證據是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的說法,即所謂“玉,石之美”,玉被視為美石的代名詞。 還有一種說法解釋為“美石為玉”。 總之,標準寬泛,內容最多。
事實上,可以想象,在被統治階級壟斷的玉石資源中,每個人也都有佩戴的欲望和追求。 但由于嚴格的規定和身份違規制度,他們退而求其次,使用其他玉石礦物作為替代品。
古人一般泛指自然界中質地細膩堅韌、色澤美麗、光澤溫潤、不透明或微透明,由單一礦物或多種礦物組成的天然礦石,統稱為玉石或玉石。
這是對玉最好的傳統詮釋,也是最現實的詮釋。 中國是玉石大國,也是玉石生產大國。 玉石材質種類繁多,質地多樣,產地分布廣泛。
從出土的古代玉器來看,不同時代人們對玉材的選擇也有所不同。 新石器時代玉器的用料地域性很強,基本遵循“就地取材”的原則。
例如,紅山文化主要使用東北地區的岫巖玉和寬甸玉; 山東東大汶口文化及后來的龍山文化玉器多以質地細膩、不透明、光澤溫暖的長石為原料。 良渚文化玉石的材質很多是產自江蘇溧陽的小梅嶺玉,主要有透閃石、陽起石、蛇紋石等。 石家河文化的玉器用料廣泛,幾乎全部產于當地的蛇附近。 角閃石和角閃石,還有大理石、螢石和滑石。
然而,從商代后期到戰國時期,新疆和田玉開始進入中原。 這已為各地考古發掘所證實。 和田玉的使用與“就地取材”的當地礦物材料并存。
例如,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器,根據地域特點,主要是產自河南南陽的獨山玉。 還有一些玉料經檢測證明是產自新疆的和田玉。
在孔子“玉貴賤賤”的理論基礎指導下,春秋戰國以后,和田玉被認定為“真玉”。 西漢中期至明代,和田玉逐漸成為王公貴族使用的主要玉材,多為皇室使用。 河北滿城劉勝墓出土了大量和田玉制品。
發展到清代,和田玉一直牢牢占據壟斷地位,直至清末新疆準噶爾之亂。 玉石之路被切斷,內地蘇揚州的玉石作坊無材料可用。 恰巧云南茶馬古道運送補給品。 ,導致翡翠大量涌入,和田玉逐漸衰落。
在中國歷史文化中,特別是在玉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和田玉在第三階段,即繼巫玉、禮玉之后,王玉開始興盛的時期,在各種玉材中占據了主導地位。
按照我們目前的看法,就品質而言,和田玉排名第一,獨山玉次之,岫巖玉再落后一個檔次。 但從產量來看,岫巖玉最多,和田玉次之,獨山玉最少。
和田玉自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在宮廷中使用。 和田玉雖然在商周時期就已存在,但在該階段許多材質是同時出現的。 漢代以后,和田玉已被稱為“皇玉”。 巖玉和獨山玉,包括產自陜西的藍田玉,都是民間使用的玉石,被譽為“百姓玉”。
和田玉產自新疆昆侖山麓及其河床,以產于和田地區的最好玉而得名。 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氧化鈣、氧化鎂等,我概括為含水鈣鎂硅酸鹽; 結構的主要特征是纖維狀。
和田玉屬于角閃石族。 硬度6.5~6.7度。 其品質優良,色澤美觀,堅韌,斷口呈鋸齒狀。 玉質溫潤,晶瑩剔透,符合孔子對“仁”的定義:溫潤。 拋光后呈油脂狀光澤,有時呈蠟狀光澤,有滋潤感。
多數為單色玉石,以藍寶石為主,少數有雜色。 舉世聞名的“羊脂白玉”是和田玉獨有的,質地最好。 是最稀有的高檔玉料,常以籽料的形式出現。 其產量極為稀少,僅占籽玉總量的50%。 %,因其顏色潔白如羊脂而得名。
好的羊脂玉質地極其純凈,呈半透明或不透明狀,帶有明膠般微妙的光澤,細膩潤澤,柔軟可愛,給人一種剛中帶柔的感覺。
186信息網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本文來自:www.yjdjwp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