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承載著歷代人們的智慧,被賦予了更多的人文內涵。 玉一直被視為美好事物的象征和紳士風度的象征。 范同勝就是這樣一位具有紳士風度的玉雕大師。 他完美詮釋了文人風范和玉的美好特質,勇于肩負起讓玉雕藝術遍地開花的歷史使命。
撰稿/子宇主編/孫曉慧版式設計/唐鶴題畫/《白度母》
范同勝
中國玉雕大師
中國玉雕高級技師
蘇州市玉石文化產業協會副會長
文同軒玉雕工作室創始人
文通玉雕文化培訓中心創始人
“世界”和細節
玉雕之路漫漫
1971年,范同勝出生于河南南陽“玉雕之鄉”鎮平縣。 在鎮平這座擁有100萬人口卻有30萬玉工的城市里,喜歡繪畫的范同勝從小就從長輩那里接觸到了玉石加工技術。 20世紀90年代初,范同勝考入工藝美術學校。 有著扎實的藝術功底的范同勝畢業后回到家鄉,發現鎮平玉器加工量雖大,但真正高品質的玉器精品卻很少。 暗下決心要提高家鄉的玉石工藝。
剛出生的牛犢不怕老虎。 1994年,范同勝只身來到蘇州學習蘇邦玉雕藝術。 吳國的魚米之鄉、精明的治國之道、高手云集,都吸引了范同生,他與蘇州結下了不解之緣。 幾年來,范同勝遍訪名師,從雕塑到設計、繪畫無所不學。 他專攻蘇左玉工藝,認真研究蘇左玉工藝“空、浮、細膩”的藝術特點。 到了1997年,范同勝已經可以拿到每月3600元的高薪,但他并不滿足。 那時的他,年輕氣盛,心血來潮,心血來潮。 為了改變家庭狀況,他與家鄉的表弟一拍即合,做起了玉石原料生意。 走遍新疆、東北,他的收入第一次突破3萬多元。 范同勝嘗到了好處,膽子更大了。 但由于他性格單純,缺乏經商經驗,不久就受騙,生意失敗。
意識到自己不擅長做生意,范同勝又開始尋找。 他一直想走出去,改變原來坐井觀天的狀態,實現自己的人生追求。 于是他走遍大江南北,不斷豐富自己的人生經歷。 為了提高雕塑技藝,他北上天津美術學院學習雕塑; 為了開闊視野,他南下廣東從事泥塑、陶塑。 然而幾年過去了,范同勝已經去世了。 盡管他經驗豐富,但仍然一事無成。
2003年的非典疫情,給了忙碌的范同勝一些認真反思過去的時間。 他突然意識到自己應該回歸玉雕技術。 “社會太復雜,而我又比較簡單,不懂的時候就容易墮落。但蘇州有玉雕的土壤和氛圍,我知道玉雕的技術。如果我不了解,就容易墮落。”撿起來,兩年就撿不到了。干吧。技術是長遠之計,俗話說“荒年工匠不餓死”。 所以從那時起到現在,我就專注于玉雕藝術的道路,我知道我這輩子永遠無法再從事其他職業了。” 范同勝說,他不斷的思考和決策給他帶來了不一樣的人生。
“如果人們有美好的愿望,上帝就會祝福他們。” 范同勝決心早起晚睡,時刻想著如何雕琢好玉石。 憑借優質的工藝和可靠的個性,口碑在朋友中傳播開來,范同勝很快就打開了市場。 2003年,范同勝定居蘇州。 看到玉石市場的發展潛力,他開始自己創業,開設了自己的文同軒玉雕工作室。
《螳螂談玉》作品及詳情
玉雕心形
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范同勝又有了自己的新創意。 除了呈現玉器作品端莊、古樸、靈性、飄逸的一面外,范同勝更注重作品的神韻。 文同軒玉雕藝術工作室成立已有十多年了。 制作的作品主要采用新疆和田玉,品類廣泛。 大多精于雕刻人物、雜物。 無論是花、鳥、魚、蟲,他們都用巧妙的設計表現出新奇的藝術效果。 或是古今人物,在追求神韻的范同升的刻刀下,都顯得那么寫實、栩栩如生。 其作品連續多年在“天工獎”、“百花獎”、“陸子崗杯”等國內多項玉雕獎項中榮獲金銀獎,并榮獲各種獎項。 隨之而來的是各種各樣的聲譽。 2006年起,范同勝先后被評為“中國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青年玉雕藝術家”、“中國玉雕大師”、“中國玉雕藝術大師”、“中國神工創新人才”、和“中華神工”。 “工業創意人才”、“中國第一工藝大師”等國家級大師稱號。
范同勝對玉雕藝術的堅持,為他帶來了名利雙收。 在各種榮譽和稱號的閃耀光環下,范同勝并沒有沉迷其中。 相反,他越來越意識到工匠要靠作品來說話。 在談到如何平衡藝術與商業的關系時,范同勝表示:“好的玉雕藝術作品需要真正的創新和創意,必須體現時代的印記。但這樣的作品往往曲高和寡,和不大眾化,這和商業化無關,是一個矛盾,真正符合市場的一定是傳統的,它承載著老百姓的精神寄托,比如平安吉祥、美好未來、一帆風順等等,我們每年都會做出3到5個能夠領先同行的作品,一定是要創新,做出和別人不一樣的東西,不好賣沒關系,可以收藏當然,工作室的大部分作品還是要符合市場需求,做出人們喜歡、能理解的作品。
范同勝一直致力于佛教題材玉雕創作。 在談及佛教題材玉雕藝術創作時,他提出了幾點見解:一是廣泛吸收佛教造像藝術的養分; 二是遵循佛教造像藝術規律; 第三,了解佛教的宗教文化內涵,這樣的佛教玉雕才能傳達佛教智慧,直達人心。 佛教題材玉雕的創作不僅是對藝術形式的理解和吸收,更是對佛教文化和智慧的理解。 作品所表達的真、善、美的力量,與玉雕藝術追求的初衷是一致的。 我們要從藝術的角度認識佛教,視佛教為生命,照亮人們的靈魂。 比如觀音題材的創作,就體現了造像中的一種仁慈之美。 在造型上,必須嚴格控制比例,遵循人物刻畫和佛像藝術的“規律”。 或許是因為潛心于佛教題材的創作,范同勝對玉雕的感悟變得更加禪意。 他曾總結“閑暇、禪心、空境、其他視角”四個方面來闡釋如何創作創意玉雕作品。
空閑時間。 玉石是獨一無二的,形狀、光澤、優缺點各不相同。 玉藝師對其的理解也因人而異。 要因材施藝,創作者必須有足夠的時間與玉藝師一起工作。 與玉的對話與交流。 玉雕界有一個詞叫“湘玉”。 只有充分了解所創造的玉石的特性,才能知道如何更好地表達它,將玉石的自然美與藝術的人工美有機地結合起來。 混合在一起。
禪心。 禪宗是東方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人們生活的一種智慧。 禪心是平常心、簡單心。 創作者創作作品時必須有禪意。 禪不僅用來提高修養、凈化心靈,而且還可以啟迪智慧。 創作者只有停止憂慮、雜念,才能讓內心安靜、清明,看清事物的本來面目,在空間、寂靜、光與現實的變化、虛實的變化中創造出更具靈性的藝術設計。 。
空界。 作品必須具有空靈、深邃的意境。 縱觀繪畫藝術的歷史,從宋代,經過明清到近代,經歷了一個從簡單到復雜的過程。 如今,大多數人對書畫藝術的欣賞都是賞心悅目、一目了然。 玉雕具有欣賞、把玩、佩戴的功能。 經過幾千年的發展,玉雕經歷了一個從復雜到簡約的過程。 當代玉雕的表現要體現古樸之美,追求意境深邃、韻味恒久。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更能讓觀者意猶未盡、遐想連連。
等著瞧。 創作者必須心胸開闊,廣泛接受大家的意見,必須平等地對待各群體的批評或建議,一視同仁。 因為美好的事物都有共同的特點,需要被所有人欣賞。 好的作品必須能夠引起觀眾的共鳴,經得起市場和時間的考驗。
“沙克蒂皇帝”
拳與火的傳說
近年來,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玉雕市場發展得太快了。 在追求效率和利潤的驅動下,玉雕市場玉雕作品同質化問題凸顯,浮躁情緒蔓延。 長期以來,不僅在玉雕界,甚至在藝術界,人們對“工匠”也持否定態度。 工匠被認為是機械化工作的代名詞,沒有自己的個人表達。 2016年,李克強總理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這是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及“工匠精神”,引發人們熱議和思考。
在范同勝看來,“工匠精神”是玉雕創作者在作品中精心雕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在所有的藝術中,每個人都是從“工匠”轉變而來的。 沒有那種安靜的堅持和毅力,沒有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態度,就不可能創作出好的作品。 “工匠精神”體現的是一種情懷、一種堅持、一種執著、一種責任。 玉雕從業者必須攀登工藝巔峰,將作品提升到藝術水平。 工匠的水平可以通過努力、堅持和訓練來達到。 當工藝水平達到極致時就會戛然而止,而藝術水平則可以無限突破。 制作玉器時很難有創新和創意。 想要走一條獨特的路,還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并不是一件容易就能做到的事情。 當你社交多了,你的工作整體質量就會下降,所以你還是需要慢慢加強自己的修養。 范同勝說:“制作玉石是一項非常辛苦的工作,人們往往只看到了玉石行業光鮮亮麗的一面,而沒有看到十年來的艱辛。在玉雕行業,要想出人頭地,就必須堅持需要匠心精神,需要有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毅力。” 無論是傳承還是創新,都是一個“達到極致完美”的過程。 這與范同勝“匠心、文德、玉成”的玉石經營理念不謀而合,也體現了他對自己追求的鞭策和藝術道路。
在二十多年的玉雕生涯中,范同勝深知,個人的力量還是很小的。 玉雕的傳承和發展需要幾代人的努力。 這是火種的代代相傳,也是文化藝術的延續。 為此,范同勝倡導并于2014年創辦了文通玉雕文化培訓中心,成為以蘇州多位著名玉雕大師工作室為顧問單位的集玉雕創作、設計、制作于一體的教育機構。 秉承“工藝、文化、玉成”的理念,他致力于培養年輕玉雕人才,將自己多年的玉雕藝術經驗傳授給許多有興趣學習玉雕的年輕人。 他在傳授玉雕技藝的同時,也傳遞出耐心、專注、堅持的精神。 文通玉雕文化培訓中心一直努力培養一批批新銳設計、雕刻人才,承載著讓玉雕藝術蓬勃發展的歷史使命,秉承雕琢玉的初心。
“紫禁城”
關鍵詞:
請選擇您閱讀本文時的感受
186信息網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本文來自:www.yjdjwp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