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昭陵石牌坊看漢文化對滿族文化的影響
看看清昭陵的石牌坊,就可以看出漢文化對滿族文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滿清時期,大力推動漢文化研究。 這可以追溯到女真時期早期。 由于女真人不斷南遷,與漢族混雜,滿族開始接觸先進的漢族文化。 在點點滴滴的民族文化交流中,滿族人民逐漸深刻地體會到了漢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與此同時,漢族文化的許多元素也逐漸融入到滿族文化中。 文化體系成為滿族文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滿族對抗明朝并不斷取得勝利,以及滿族上層統治階級征服中原的政治需要,吸收漢文化逐漸成為政治斗爭的有力手段。
石牌坊的建筑形式是由木牌坊衍生而來的。 木牌坊是具有漢族特色的建筑之一。 木結構建筑有的為封建社會表彰德、忠、孝而建,有的作為宮殿、寺廟的山門,有的用來標記地名和作為祠堂的輔助建筑,顯示祖先的美德和豐功偉績,也具有祭祀祖先的功能。 總體來說,它宣揚封建禮教,標榜功德。 現代常見的石牌坊有村落石牌坊、祠堂石牌坊、祠堂石牌坊等。 、寺廟石牌坊、道觀石牌坊、陵園石牌坊等。石牌坊的結構為清代木結構建筑。 清代的石牌坊也是牌坊發展的鼎盛時期。 石牌坊作為標志性建筑之一豎立在皇帝陵墓中,也代表了滿族人民對這種漢族建筑形式的欣賞。 認可,這也是對中華文化的一種吸收和延續。
裝飾在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同階層對裝飾的要求也不同。 中國古代帝王視龍為尊貴的象征,其裝飾中常采用象征高雅、吉祥、富貴的圖案。 清昭陵石牌坊上多處出現龍紋。 龍自古以來就是漢族神話傳說中的龍頭神獸。 龍能呼風、呼雨、呼云、呼霧。 它可以上天、藏云,也可以下海、潛入水中。 是吉祥和諧的。 權力圖騰是人們尊崇的神圣之物。 龍也被視為中華民族皇權的象征。 歷朝歷代的皇帝都自稱為真龍皇。 龍也被認為掌管世界和生態。 民間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龍王廟。 龍在歷代都有特定的形象。 這也是清昭時期的原因。 陵墓石牌坊上浮雕龍的主要原因。 《史記·太祖記》記載:劉邦“父為太公,母為劉老。初劉老在太澤坡上試氣,夢見諸神,雷霆萬鈞。”太公抬頭一看,只見身邊有一條龍,已經懷孕,生下了高祖。 現在看來,這個故事是為了抬高劉邦的地位而編造的。 據說他是龍之子,自然可以受天命成為漢皇帝,登上龍王寶座。 由此推測,龍這個詞最遲從漢代起就與皇帝聯系在一起了。 那么正式與皇權緊密結合應該是在唐朝。 據記載,唐玄宗將自己的生日定為“千秋節”,后改為“天長節”。 那是開元十七年八月初五。 每逢節日,皇帝都會賜予大臣一面銅鏡。 鏡上飾有一條龍盤旋卷曲,龍頭昂首,雙足張開,面容憤怒,同時伸出舌頭。 龍須看起來很隨意。 風吹動,周圍的祥云圖案,更顯霸氣,令人印象深刻。 銅鏡整體呈向日葵形狀。 鏡緣飾有彩云小花,鏡緣刻有“千秋”二字。 這種千秋鏡便成為“帝鏡”、“盤龍鏡”、“云龍鏡”。 唐玄宗李隆基也有《千秋賜鏡于諸臣》詩:“千秋鏡鑄,光生百丹,分將軍與將士。”贈臣,遇象,可見清心……”唐詩中也明確指出賞賜“龍鏡”,如西域的《風和贈公主鏡》 :“節日授龍鏡,鳳臺仙光降。”
從這個角度來說,它與皇權掛鉤。 自明代起,龍袍被定為皇帝的禮服,其他人不得穿著。 清代延續了明代的風格,龍袍上繡有九條龍。 皇帝在表彰功臣時,還賜予帶有龍紋的錦袍。 不過,這些龍袍雖然繡有龍紋,但卻不能稱為龍袍,只能稱為“蟒袍”。 滿族入關后,延續了漢族對龍文化的崇拜,龍紋成為滿族皇權不可或缺的圖騰象征,這也體現了皇權的延續。 清昭陵石牌坊柱下的獅子、獬豸石雕,就是漢文化延續的典范。
清昭陵的石牌坊上刻著一只被稱為“百獸之王”的獅子。 西漢時期,勉謙接受漢武帝的使命,從漢朝出使西域。 當他回到家時,他介紹了一種特殊動物的形狀,比如獅子。 在此之前,中國還沒有獅子的具體形狀,人們對這個神秘的形象充滿了好奇。 據說獅子像老虎,尾巴很粗。 這些中國工匠采用神話般的裝飾方法,發揮想象力,創造出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精美造型。 由于當時佛教傳入中國,釋迦牟尼左側站立的文殊菩薩的坐騎是一只獅子。 加之獅子體態高大威猛,莊嚴威武,能驅除妖魔鬼怪,給人們帶來吉祥,所以人們對獅子寄予信任。 崇拜的情感是,獅子是高貴威嚴的精神動物和保護者,其能力一定是浩瀚而強大的。 中國石獅的形象在長期的發展中越來越鮮明。 門前矗立的石獅形象,逐漸被賦予了崇高、威嚴、吉祥和神圣不可侵犯的王風的崇拜內涵。 直到今天,無論走到哪里遇到石獅子,都會流傳著這樣一首耳熟能詳的民謠:“摸摸石獅頭,一生無憂;摸摸石獅背,一生平安;摸摸石獅背,一生無憂;摸摸石獅背,一生平安;摸摸石獅背,一生平安。”摸一摸石獅的嘴,夫妻就不會吵架;摸一摸石獅的屁股,就永遠不會生病;摸一摸它,財源滾滾,財源滾滾。”
因此,可以說石獅子一直被視為“中國人民的守護神”。 古門前的兩只石獅子已成為不可或缺的裝飾品。 《北京風云》中提到首都北京天安門前的石獅子時,有這樣的解讀:“石是真的,獅子……作者想了想,說是不容易。”前人創業,后人繼往開來。”
中國古代漢族神話中有一種神獸,名叫獬豸,又名解螽或解螅。 據《論衡》和《淮南子修武篇》記載,其外貌如麒麟,體型如牛,全身長滿黑毛。 它的皮毛很厚,眼睛又大又亮,額頭上有一只獨角,所以又俗稱“獨角獸”。 這個角是獬豸的統治之刃。 如果角被折斷,獬豸就會死。 還有背上有翅膀的獬豸圖像。 獬豸能明辨是非,有很高的智慧和公平信念,能聽懂人的言語,能看清人性中的善惡,會用自己的角來抵制那些不誠實、不忠的人。 漢代楊符《異物志》:“東北荒野有獸,名獬豸,一角,性情忠誠,見人爭斗,不正。如果你聽到人們的評論,你就不會誠實。” 說明東北有異獸。 一種珍稀奇獸,名為獬豸,長有一只角,性格忠誠正直。 他見人打架,就攻擊不正直的人。 如果他看到有人吵架,他就會咬不講理的人。 人們。 當人們發生爭執、激烈爭論、打架斗毆時,獬豸就會用角指向邪惡一方,甚至用角殺錯人,令違法者不寒而栗。 相傳堯帝判官皋陶曾養有獬豸。 每當遇到難以判斷的案件時,他都會用獬豸來裁決。 最終,正直清白的一方會得到獬豸族的認可。 正是因為謝贄公正執法,他的形象被畫在古代法官的官服上,象征著劊子手的正直、公正執法。
這些形象在清代昭陵石牌坊的裝飾圖案和石雕藝術中均被引用,這也是滿族文化與漢族文化相結合的證據。
請通過清昭陵石牌坊的裝飾來更多地了解民族文化特色。 如需定制石牌坊,請前往嘉祥縣長城石雕廠。 長城石雕從事石牌坊的生產和設計已有20多年的歷史。 擁有豐富的石牌坊設計、制作經驗和精湛的雕刻工藝。 以最優惠的石牌坊價格,最全的石牌坊圖片,希望新老客戶前來參觀、考察、選購。
186信息網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本文來自:www.yjdjwp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