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山玉是我國歷史上四大名玉之一。 當玉文化剛剛在我國大地上萌芽時,獨山玉以其獨特的魅力,在絢麗多姿的中國古代玉園中脫穎而出,香氣四溢。 被譽為“東方玉石”,享譽神州,遠播海外。 它對繼承和弘揚博大精深的中國玉文化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中國玉文化發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1、史前獨山玉文化是中國玉文化的中心地區之一
四五十萬年前,更新世中期,距獨山僅60公里的“南詔猿人”突破荒野,在中原立足,在南陽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 宋代羅泌在《呂氏·國名記·記》中記載:“三皇時代,皖為玉宇華國”。 距今約一萬年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在今南陽就有“皖”部落。 生活在獨山周邊的原始先民,在漫長的上山打獵、采果、采石、制作勞動工具的過程中,逐漸對獨山玉有了更多的認識,并開始自然、自覺地采集。 原始小規模采礦業。 隨著原始手工業的發展和打磨技術的發明,造就了一批兼職的專業玉雕工匠,極大地促進了玉雕行業的發展。 到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早期,獨山一帶的先民已經掌握了磨鉆技術,能夠將玉石從普通的石頭中分離出來,挑選出美麗、溫潤的獨山玉,并進行分類設計,加工、磨制成玉斧、玉鏟、玉鑿等生產工具,以及玉鐲、玉璜等裝飾品和禮器,較早進入中國玉文化的殿堂。
1959年1月,原河南省文化局文物隊對位于獨山以南約5公里處的黃山新石器時代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 出土了玉雕工具、石錘、完整的單體玉鏟、單體玉鑿。 、單件玉璜、單件玉籃、未加工的玉料及未成型的玉手鐲、玉璧、玉戒指等半成品都是仰韶文化的遺物。 獨玉鏟由青白色的獨山玉制成,一側顏色較深,顏色呈黃色。 上部有一個孔,而且孔極其圓。 此外,在南陽市及周邊地區的南召、淅川、鎮平、新野等縣也發掘發現了這一時期的多種器物,包括杜玉環、杜玉環、杜玉掛件等。 根據獨山玉的出土地點和狀況,證明在新石器時代早中期,獨山玉就地取材,就近加工,廣泛鍛造或研磨成玉器。 獨山周邊的玉石作坊已初具規模。 黃山遺址很可能是一個大型的杜玉加工基地,形成了以獨山為基礎、輻射中原地區的玉文化中心。 玉器不僅品種豐富,而且工藝先進。 他們在中國玉文化的發展中處于領先地位,為玉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更重要的是,獨山玉在中華文明剛興起時就大量出現,為探索中華文明和史前文化的起源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開辟了這一研究領域的新天地。
2、夏商周時期的獨山玉文化是中國玉文化傳承的先驅
夏、商、周是我國古代熠熠生輝的三面旗幟。 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國家,它的建立標志著中國歷史上正式進入文明時代。 在夏文化的探索中,二里頭文化遺址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具代表性的遺址。 出土的玉器可以反映夏代玉器的大致面貌。 因此,迄今為止對夏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二里頭玉上。 二里頭遺址出土了大量玉器,多為禮器和裝飾品。 玉器多呈藍灰色、灰黃色、灰白色等,紋理雜亂,深淺不一。 其中大部分是獨山玉。
劉曉波、趙紅喜與獨山玉“和諧家園”
到夏代,獨山玉的開采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 這里是中原地區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玉石產地,品種齊全、工藝先進。 獨山距偃師二里頭遺址不到300公里,道路暢通。 由于當時交通的限制,夏朝統治者很難從更遠的地方獲得優質玉石。 獨山玉以其交通便利、質地優良而聞名。 應該是首選。
到了商代,獨山玉的開采除了原來在地表開挖礦坑外,開始在天然洞穴中尋找礦脈,挖出玉料,并挖掘深層玉料。 開采量大幅增加。 獨山腳下已形成專門從事玉雕的手工作坊,涌現出一批技藝精湛的奴玉工匠。 獨山玉一部分供當地貴族享用,其余則進貢商朝,或作為禮品,或作為商品流通。 殷墟婦好墓出土玉器大部分為獨山玉,四川廣漢三里堆、江西興安大洋洲商人墓葬出土的玉器也有部分為獨山玉。 此外,湖北黃陂、南陽地區也出土了不少獨山玉器。
商代晚期,政治文化中心為河南安陽。 南陽作為商朝的南翔國,與安陽同屬中原地區,交通便利。 殷商中期,是元侯封建國家。 是武丁征服荊楚、控制西南少數民族的門戶和前哨。 關于絲綢之路開通前和田玉如何傳入中原的研究目前尚無新進展。 從當時的地理位置和生產力水平分析,商代玉器的特點還是非常明顯的。 因此,婦好墓出土的玉器大部分屬于獨山玉,屬實。 作為幅員遼闊的商國大國,其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影響力已延伸到遙遠的邊疆和異域。 三星堆和大洋洲商人墓葬的玉器除就地取材外,還必須選用材質優良的獨山玉。 由于獨山與和田、岫巖相比特殊的地理位置,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條件。 水運發達,可經白河、漢水直達長江,西上四川,東下贛西。 也可經荊襄古道陸路到達長江。 此外,中原、西蜀、東南之間也存在著古老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因此,獨山玉應該被四邑接受和使用。
周代玉器包括西周和東周(春秋戰國)玉器。 自西周以來,玉的使用已政治化、制度化、規范化,形成了完整的禮樂體系。 中國玉文化的成果已納入儒家學術范圍,正式納入國家法律法規,成為中國玉文化。 歷史性的飛躍。 從此,禮樂壇上就少不了玉石。 表達血緣關系和等級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祭神和規矩是少不了的。 玉還被用來象征人類道德和社會風尚,甚至可以爭奪一塊玉。 美玉不惜發動戰爭。
由于西周王陵尚未發掘,西周王室玉器的狀況不得而知。 然而,周朝權力中心陜西、河南出土的上千件西周玉器,讓我們對西周玉器有了更加完整、全面的認識。 春秋戰國時期出土了豐富的玉器,包括三門峽虢國墓、淅川楚國墓、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平山縣中山國墓等。河北、山西長治市朝鮮墓、桐柏月河楚墓、湖南衡陽、耒陽、湖南等地。 湘鄉、資興等地的春秋越人墓葬中出土了大量工藝精湛的玉器,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獨山玉。
西周時期,南陽有多個方國。 周王朝始終將南陽視為穩定東南局勢的重要場所。 周宣王七年(公元前821年),周宣王將叔父申伯封為歇地(今南陽),周宣王改造南方土地。 在獨山腳下的神城,開始設立皇家行宮,玉人專門管理玉料儲備、加工制造。 春秋戰國時期,南陽是南北進軍的戰略要地。 也是楚國爭霸中原、飲黃河的陣地。 南陽是著名的手工業和煉鐵中心。 其煉鐵技術處于全國領先水平,極大地促進了玉器切削工具的改進,促進了南陽玉雕產業的發展。 尤其是南洋率先發明了腳踏重錘,取代了落后的手工打磨,提高了生產效率和工藝水平。 在玉雕行業中,除了政府和“有錢人”開辦的大型作坊外,獨山周邊開始出現家庭作坊和獨立加工經營的個體手工藝品和企業。 他們就地取材,做工精細。 除了進貢之外,他們還將玉石原料和成品作為商品投入流通,以滿足其他諸侯國的需要,并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
結合夏、商、周時期獨山玉開采、加工、流通的繁榮狀況,足以說明夏代獨山玉對新石器時代到商周玉文化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周朝。 輪子的發明是中國工藝史上的一次技術創新,使玉器工藝與石器工藝徹底分離,形成了獨立的工業門類; 商代的獨山玉加速了玉文化的傳播,圓雕和巧玉彩等工藝的首次發明,使玉雕技術突飛猛進; 周代獨山玉促進了南北玉文化的融合,提供了先進的玉雕工具和技藝,實現了玉文化與儒家思想的結合與升華,推動了中國傳統文化進程的發展。
張克昭、趙雷的獨山玉作品讓人會心一笑
3、漢代以后,獨山玉是民間玉器中的佼佼者。
隨著漢帝國的日益強大和領土的擴張,漢代玉石的種類和數量也更加豐富。 絲綢之路的開通,為新疆和田玉進入中原開辟了道路。 和田玉深受達官貴人的青睞。 獨山玉作為主要的官方玉器,成為民間玉器的主流。 南陽特殊的政治地位和繁榮的工商業,使杜玉的開采和加工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峰。 西漢時期,南陽是南北交通的中心,富商云集。 是與長安、洛陽、邯鄲、臨淄、成都并列的全國六大商業城市之一。 被譽為“生意遍天下”、“天下第一富”。 東漢時期,光武帝劉秀的“御業”始于南陽,素有“南都”之稱。 工商業發展到鼎盛,與京都、洛陽并稱為全國最大的兩個中心城市。 南陽是一座“美麗繁榮”的幸福之都。 獨山玉雕作為南陽歷史悠久的手工藝技術,此時也進入了黃金發展期。 獨山腳下的沙崗店村是獨山玉加工、雕刻、銷售的集散地。 制作精美的獨山玉不僅為王公貴族佩戴,也成為文人雅士的最愛。
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是獨山玉發展的低潮期。 南陽“南護荊襄”的重要軍事地位,導致戰亂不斷。 獨山腳下的“王杰寺”也被夷為平地。 擁有高超玉雕技藝的玉工,要么被屠殺,要么逃往其他地方。 南陽的玉雕從此不再一樣。 由于無法恢復,獨山玉的開采和加工已觸底。 此外,“表玉”思想的蔓延,讓本已不景氣的玉石行業雪上加霜。 唐代的南陽,隨著國民經濟的繁榮,手工業和商業逐漸恢復。 沉寂了許久,獨山玉從地底鉆了出來。 谷,再次步入發展軌道,創造了獨山玉的新造型、新工藝,更貼近生活,適合老百姓的需求; 宋元時期,玉石作為商品進入流通領域,成為普通百姓的商品。 最喜歡的東西。 獨山玉料被大量運往蘇州、杭州等玉石制造中心。 獨山周邊、宛城、鎮平石佛寺內都有玉雕作坊,吸收了世界各地的玉雕技藝。 產品銷往東南沿海及海外; 明清時期,和田玉仍然是宮廷用玉的首選,特別是乾隆皇帝的西玉、愛玉,更是促成了這一局面。 獨山玉一直是民間使用的主流玉石。 到了清朝中葉,獨山地區的“玉雕之鄉”已初步形成。 鎮平石佛寺內有民間玉雕作坊100多家。
侯慶君獨山玉《畫中青山》
因此,“絲綢之路”開通后,獨山玉“民間玉器”的地位凸顯,對于探索和提高傳統玉雕技藝、培養和儲備高超玉雕人才、擴大玉雕范圍發揮了重要作用。玉石利用,弘揚和傳播玉石文化。 效果巨大。
縱觀獨山玉的發展軌跡,經歷了神圣玉——皇家玉——民間玉三大階段。 盡管各個歷史時期的開采規模和玉石切割技術有所不同,但獨山玉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它是玉文化發展的中流砥柱,必將在未來玉文化的發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
請選擇您閱讀本文時的感受
186信息網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本文來自:www.yjdjwp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