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正式走入藝術殿堂當推明清兩代,而引發核雕等文化藝術品在明清時期的迅速發展和藝術升華的主演原因,一方面是社會經濟水平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是元代時期的匠戶制度所帶來的影響。
由于歷史制度變革,元代確立“匠戶”制度,當時手工業以不同門類專設工匠管理機關,并以工匠聚集并紀忠生產為主,類似于現代的工業化生產。此制度不但提高了各類手工藝品的產量,也極大地刺激了各類工藝的興起、細化并促進技法不斷提高。
明代洪武時期,對于匠戶的戶籍,完全根據元代的舊籍,不許變動。明代早期,雖然工匠有匠籍,而且世襲不替,但已趨于瓦解,而進一步使各手工藝術品門類日益互啟互促呈現蓬勃發展之勢,到了明代晚期,此時“匠戶”制度雖然有束縛匠人身份之弊端,但是一些技藝特出的匠人若能受到皇帝的賞識也能官至卿吏,一些著名的工匠不但以自己的技藝建立家業,并且社會地位與文人平起平坐,分庭抗禮。
社會地位的變化激發了不少有為工匠戶們在技法上力爭上游,努力提振家聲,進而獲得開明之士的尊敬與推崇。明代不少職業匠人不但讀書識字,更積極于獲得文人的認同,以期與文人交往。在此社會背景下,終諸多手工藝品門類升華到文化藝術品的高度。核雕工藝也在此時期進入了新的境界。
說起核雕發展不能不提到明宣德帝朱瞻基,明史記載宣德帝曾親自雕刻核雕以自娛自樂。這是唯一有記載的高統治者關注并親自嘗試制作的工藝門類。在明宣德時期社會的發展和其治國理念轉變,一改洪武、永樂時期的社會肅殺之氣,大力推廣平民娛樂性、文化性的社會之風。在此期間文化藝術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和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傳世著名的宣德青花瓷、宣德爐、宣德蛐蛐罐等皆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核雕因難于保存,所以尚未發現有定論的宣德時期的實物,但通過《虞初新志》中記錄的明代魏學洢的《核舟記》原文,可知當時工藝之精。
玩兒橄欖核雕的人,大多都知道大名鼎鼎的王叔遠所雕刻的《核舟記》,但遺憾的是,這件作品我們現在看不到原物了,有太多的語言形容這件核雕之精,我覺得還是將魏學洢先生的幾句話放上來,更能讓人直接感受到這件作品的構思、工藝的精絕:“魏子詳矚既畢,詫曰:嘻,技亦靈怪哉!《莊》《列》所載,稱驚猶鬼神者良多,然誰有游削于不寸之質,而需麋瞭然者?”而可能從那時起,核雕藝人便將雕刻一件“東坡赤壁游”作品,當作是自己的“考試”,以他們的方式向先賢致敬。
穩重溢美之詞可證明在明代上層統治者的重視下,核雕已是名家輩出,核雕技法相當嫻熟,藝術性很高的重要的藝術門類。社會上廣泛視核雕為珍玩奇品,達官名士皆爭相重金求之。《核舟記》描述的正視明代天啟年間虞山(今蘇州常熟)核雕藝人王毅(字叔遠)所作橄欖核雕“東坡赤壁游”作品,那讓人驚嘆的爐火純青技藝。
核雕是明代微雕藝術的一大特色。明代的周暉在《續金陵瑣事》中記載:“成化間,一樂工能劉木為舟,大可二寸,篷、桅、櫓、舵咸具,二人對酌于中,壺觴飯燈滿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櫓,一人運舵,皆有機能動。置之水中,能逆風而行,略無欹側。一舟必需白金一兩。好事者競趨焉。”注意這段話的后一句,“一舟必需白金一兩”意思就是“一件雕刻好的小船擺件,必須要一兩銀子才能買到”。在當時而言,已經是絕對的巨款(一兩白銀可買米兩石左右,即300多斤)。而“好事者競趨焉”可見當時對奇珍精巧之物追求的火爆。
史書記載中早的橄欖核雕刻為明代。明代張應文所著《清秘藏》一書記載,明宣德年間有個叫夏白眼的巧匠,“能于橄欖核上刻十六娃娃,眉目喜怒悉具。刻子母九螭,荷花九鷥,其蟠屈飛走綽約之態,成于方寸小核”。
明代王叔遠,邢獻之精雕于桃核,夏白眼精雕于橄欖核,可謂“明代核雕三絕”,可惜這三位大家的作品傳世絕少,如今在市場中,幾無可見。
版權屬于: 嘉祥縣偉業石雕有限公司(http://weiye.ql009.com/)版權所有。
轉載時必須以鏈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處及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