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觀之門也就是石雕山門,也叫作石牌坊或者石牌樓,寺觀被視為“凈土”,乃修行之地,講究清凈了卻凡塵,我國宗教大多受儒家思想和玄學思想的滲透影響,大部分寺觀的建造理念都遵循“隱遁于自然”、“天人合一”的法則,因而遠離城市喧鬧,融于山林靜謐之處,而五光十色的世俗生活予以尋求清凈養(yǎng)性之人感官和心理上的影響是難以迅速消散的,因此寺廟的建造者們圍繞著營造“孤寂禪境”的空間意境。通過寺院山門石牌坊理景藝術對寺觀石大門這一過渡空間進行景觀處理,利用多元空間構成元素,形成豐富的空間層次,使人們在不斷變化的空間中,完成心理上由動入靜的轉變,產生對宗教的崇拜,進而將禪寺空間營造成世外仙境,所以“寺觀之門”須具有由俗至清、漸入佳境的作用。

石大門之造型結構美因大部分寺觀為了避開市井塵俗尋求清凈而建在山林之間,與山關系密切,因而寺觀的大門也稱為山門,后來部分寺觀雖建于平地、市井中的,也承襲傳統(tǒng)稱為“山門”。山門一般做三個門,象征三解脫門,即“門”、“無相門”、“無作門”,所以又稱為“三門”。山門是僧俗的分界,因此寺廟大門都被人為賦予濃厚的宗教色彩,使進入者感覺跨過門檻就進入另一個世界。

寺觀規(guī)模有大小之分,所以山門形制、規(guī)模也有多種。小型寺觀的石山門一般為單開間或者三開間,只能作為通行出入之用,比如國清寺山門、景寧的時思寺石山門。中型的山門石牌坊一般為三開間,牌坊明間供人們出入,稍間用作它用;或者三間作為開敞式,開三個門都為出入口,比如寧波天童寺的山門石牌坊。大型的山門為五開間石牌樓,做成殿堂式,比如像舟山的普陀凈慈寺和法雨寺,將天王殿和山門合二為一,這種山門石牌樓規(guī)模較大,氣勢雄偉。除了山門牌坊,還有一些寺觀具有二門,佛經叫“不二門”,只在規(guī)模較大的寺觀才有。二門與古代禮制有密切關聯,二門者禮門也,這是對不二門的規(guī)定。比如寧波阿育王寺正對山門就有一個石牌坊式的不二門,它位于殿前,既可以劃分空間,又可以襯托后面的建筑,增添后面建筑群的宏偉氣勢。

寺院牌坊、佛教山門圖片樣式
壇廟、寺觀建筑院落空間因受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寺院山門、道觀石牌坊大門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體現,內斂而封閉的文化暗示影響深遠。因此,一般以山門石牌樓建筑群為首成為一個整體,這是中國自古以來形成的獨特的空間意識。但是,構成建筑群的多組院落的規(guī)模、地位及功能也往往是不同的。例如在壇廟、寺觀建筑群中,因嚴肅、莊嚴的氣氛,主體院落無疑會規(guī)模較大、較為開敞,而其他附屬的院落空間會相應封閉、局促。

山門石牌坊
山門石牌坊圍合空間環(huán)境構筑物壇廟、寺觀建筑群一般采用中軸對稱的多進院落空間布局,根據空間的序列與節(jié)奏會布局相應的建筑作為空間節(jié)點,形成開端、引導、高潮、結尾等空的間秩序。殿、堂等是主要的建筑,對空間序列產生重要作用。除此之外,石牌樓,石門等建筑單體也在空間序列中起到軸線強化及劃分空間的作用。形成的院落空間內部設置圍墻、影壁、廊、橋、鐘鼓樓、碑亭、石獅、旗桿等建筑小品。共同組織內院空間,營造內部院落空間氣氛。本文轉載自:http://www.shidiao136.com/shilangan/archives/3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