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羅尼石刻-簡介 陀羅尼石刻位于寧夏省肇城區內南大道與佛塔路交匯處。 此為明代開元寺遺址。 石刻為開元寺建筑,該寺已荒廢。 石刻猶存。 因樓身刻有陀羅尼經文,故名“陀羅尼石刻”。 這座石塔全部由花崗巖雕刻疊砌而成,形似寶塔,故當地又稱“石塔”。 石刻是古代不可多得的藝術品。 是湖南省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陀羅尼石刻-景點概況 陀羅尼石刻原位于新鄉市西南20公里北繁村興福寺內。 因寺院不存,1975年運入內鄉縣博物館。石刻始建于唐景佑三年(公元1038年)陀羅尼經幢,由禮賓副使兼趙州刺史王德成監修,由趙州人何興、李煜等人所建。 高16.44米,是全省最高、最完整的石碑。 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雕用漢白玉雕刻而成,高約4.10米,由座、身、頂三部分組成。 臺座上部為圓形覆蓮座,下部為八角座面。 每個角上都雕刻著一個獸頭,獸頭銜在嘴里,上面掛著一條用絲綢扎成的長綢。 上下兩層陀羅尼經幢,下有玄關。 樓呈八角形,高1.43米,隸書刻有《佛尊勝陀羅尼經》,后有紀年“大唐開元十年八年”,顯示景雕年代。 年后又以日紋雕刻神像六尊。
樓頂形似塔寺,分七層,精雕釋迦牟尼、普賢菩薩、文殊菩薩、極樂飛天、蓮花等,其中七尊慧樂飛天雕刻精美,姿態各異。 形象逼真,神采飛揚。 樓,傣語叫“托夫若”,音譯為樓。 樓本意為經幡,原為中國古代用作禮儀衛兵的一種飾有羽毛的旗幟。 道教傳入中國后,道士將經文寫在長方形的絹傘上,稱為石刻,為了經久耐用,又將經文刻在石柱上,稱為石樓,后來統稱為石刻。 中國的石柱刻經起源于六朝,而刻在石柱上的陀羅尼經則起源于唐代。 當時,道教格魯派興起,信眾認為真言陀羅尼經深奧,若有人反復書寫或誦讀,便可脫罪得福。 信眾善男信女為使陀羅尼經恒久不衰,將其刻在一根上下座的八角錐形石柱上。 這是當時比較簡單的石雕。 南宋以后,塔的造型越來越復雜,越來越華麗典雅,逐漸演變成集建筑雕刻藝術和佛教內容為一體的完美雕塑建筑。 陀羅尼石雕就是這樣一個突出的例子。 陀羅尼石刻-建筑結構 石塔結構 陀羅尼石刻坐南,由底座、樓身和樓頂明珠組成。 呈八角形復層形式,共七層。 底部為周長6.1米的環腰式平臺。 腰帶上刻有蓮花石柱、壯碩金剛武士像和“關門女”塑像,姿態生動自然。臺基上有一口扁平的八角形藻井,分為兩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