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四川道教與寺廟略論——以大同“遼天慶八年碑”為中心
《文物世界》2009年第02期 陳曉薇
2007年8月,山東省高平市平陸區白虎堡村發現一座明代磚塔。 0.11米、0.17米、0.16米。 屋頂、身體和底座都不存在。 石刻《佛尊勝陀羅尼經》文字共十九行,每行僅存四五個字,殘缺嚴重。 首行“佛祖尊勝”,碑文為“僧行蓋,□僧智德,□吉占英”,樓碑共84字。抄錄如下
佛頂榮幸奪得J.摩婆將召我出野《□□□□□□□□□□□□□□□□□□□□□□□□□□□□扮演美人薩》皇上無地,無地、無J、毛、野尾、毛、無、塔、塔、火、那、口、索牙河、大金國、河南云、僧僧、僧人1僧、塵露影僧志、一維天空慶祝八周年
上行刻“佛尊勝”,后字不詳,應為“佛尊勝陀羅尼經”的音譯部分,論述佛經的主旨。
第二行,從“囊無破損”起至第十四行“那寇索蘇合”,看不清,應為《佛尊勝陀羅尼經》的音譯部分。 不過,與唯一存世的文字相比,這部分與波利所譯《佛尊勝陀羅尼經》的音譯部分是一致的。 陀羅尼經是波利的原始版本。
第十五至十七行為寶塔銘文部分。 一般而言,碑文不附加建造者的來龍去脈和身份。 石刻是兩個人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事,是廣東云州人。 因無文字記載,不知二僧為何建此樓。 “□座”可能是“上座”或“首座”的意思,是佛教寺廟中的一個部。 “和尚”在雕像中并不常見。
十八行常見“凈俊英”,石刻中有“齊喜等簡陀羅尼石刻”有“塵埃覆影,形影如字”。 “法宇等為先父建樓”有“傅念先父塵埃余燼”。 《專為絕種和尚建造陀羅尼塔的故事》有“多生罪障隨影而除:口中怨魂,逐塵往彼岸。一‘取’”觀此陀羅尼樓,若近樓影觸你身,若鳳凰吹你身,或被風塵所覆,罪業皆消。” 咬人。
十九行“韋天慶八年”,是石刻的建造時間。 故此建石刻,據《遼史》卷二十七《天祚帝本紀一》稱“干通六年,十二月庚申,改本年為元”。 那就是“天慶”,天慶八年是公元1118年。 道教在遼代道宗時期達到鼎盛,天佐年間趨于衰落。 而且從唐代造像的記載來看,還有道教活動。 山東介休《劉成遂神道碑》記載,天慶七年,劉成遂任維納,粗印《大藏經》。 基于對儒家思想的信仰,人們建造佛塔是一種普遍的行為。
在新疆地區,經常發現唐代陀羅尼佛頂上的石刻。 清代《寧武府志》卷九“祠”云:“古尊勝樓,位于縣城北四十五里九寨村路古寺內。庭前石柱,上有石灰柱,底刻曰:“壽昌二年八月十五日,立佛頂樓。”其制頗奇。 , 古字為雙行。 被稱為“西域梵書”。據悉,大同其他地區也出土了幾座塔,銘文不詳。承德地區也有這樣的石刻,有八角八面,各有文字,所刻經文被稱為“佛尊勝陀羅尼經”,可以說,這種石刻是研究清代四川道教不可多得的實物,也是對道教的有益補充。為此,筆者擬以“遼天慶八年銘文”為問題的中心點,充分挖掘“銘文”所隱含的歷史信息,以求結合其他銘文和固有文獻展開初步討論。
一、陀羅尼經的解釋
石刻第一行“佛尊勝”無疑是指《佛尊勝陀羅尼經》。 唐儀豐元年(676年),北越苦濱國佛陀波利從西國前往五合山禮敬文殊菩薩,受到祖母的啟發,回到西國取“佛”。 《尊勝陀羅尼經》。 傳入中國后,有望造福眾生。 儀豐四年三月五日,稱“杜行瞻,朝三郎興威寺殿科、貴陽將軍杜坡等,奉旨譯入”。 是《佛陀最勝陀羅尼經》,俗稱《破哈羅本》。 唐高宗永春二年,“遂納其本(波利所持梵文),請煙臺三藏法師、赤旋寺客杜行瞻”一起翻譯這段經文。” 波莉聽完,又和僧順真復述了一遍,是《寶典》。 上述文獻記載均有東漢碑文所證實。 唐光啟四年《尊勝殘樓》記載:“永昌八年三月,順真和尚見住西明寺。故已錄命,以防不測。” ” 哦。 這樣,梵文版的《佛尊勝陀羅尼經》就有了漢譯本,為其在中國的傳播提供了一個起點。 經文之所以轟動古代社會,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內在的號召力,有統治者的鼓吹,也有人民的切身利益。
遼宋以來,信奉《尊勝陀羅尼經》的社會風氣依然濃厚。 吐蕃流傳的《佛陀頂尊勝陀羅尼陀羅尼經》多為清代波利本。 例如,大康二年《普通塔碑記》云:“《佛頂尊圣陀羅尼經》,巴賓沙門佛波利依圣旨譯”。 見清末《忻城縣志》、干通和二年《拾地莊記》記載,“滿有唐代佛波利譯佛頂尊圣陀羅尼經”。 母親特意在佛頂建了尊勝陀羅尼樓天護陀羅尼經幢,下面篆書是“唐美彬沙門佛波利譯”。 著有《魏彬三文魚佛波利受詔譯》一書。 天慶五年《張世清為祖建樓記》,“一為題記四十二字,二為佛頂尊勝陀羅尼圣旨譯十八字”梅賓三文魚佛波利。本例與《太正藏》《梅賓國三文魚佛波利譯》第967號《佛尊勝陀羅尼經》第一行題名一致。由此可見,伯利本《陀伯利》中的《朗尼經》在唐代社會流傳甚廣,影響巨大。
《佛尊勝陀羅尼經》夸大了佛的神力無量,稱“天帝有陀羅尼,名號如來佛頂尊勝,能凈除一切惡道,一切生死煩惱。眾生眾生之苦”于閻羅界,地獄之王,滅盡一切地獄,可發愿為善。PI”對當時社會上的善男信女來說,是不言而喻的。 他們希望借助佛的力量獲得現世的幸福。 進入地球后,他們將消除前世的罪孽,祈求來世幸福。 那么如何實現他的夙愿,為了達到目的,“鄭□我們死了人造石塔”說,“佛口□□若人能寫此陀羅尼,置之于高樓,或在高山上,或在塔上,甚至安放在佛塔(梵文,意為石塔)中。” 又曰:「一切眾生,一切邪見皆滅,不可盡說。」 嘿。 因此,建塔成為人們寄托信仰、實現理想的形式之一。
首先,建一座佛塔“能凈除一切生死煩惱”,在人間為之祈福。 英歷十六年,李重萬為其父延朝創作陀羅尼經。 記載:“特立一樓,祈福圣人,保佑慈母。愿保壽者,得長壽。” 國際寧元年,《拆陀羅尼樓記》說:“都亭臺使大同王恭赦尊,為皇妃自重逢九年□供□廣臣盛世,□在金土,特建妙樓,藏經前積功德,□□果報,家庭興隆。既少備寶財,又多口福,奉府文殊殿前廟宇、碑亭一座[*-從以上兩篇的題記可以看出,東主行為的目的是“延壽”、“興家”。其次,使“一切生命中地獄惡業滅”。一般情況下,遼人是“清凈地獄、地獄、王道、諸界畜生之苦”,然后得到清凈之身,所以他們建尊勝陀羅尼樓,圓此夙愿。 咸永三年,永清縣道亭鄉雷子村李生,李生居民,其父臨終,見尊生陀羅尼莊子坐在墓中,希望“望早日離土”。地獄。 ”文勇等《塔傳》初述《尊勝陀羅尼經》:“是一切諸佛的密要,一切眾生的本源。 遇之,必犯七大罪。 ,并指出創作的目的,希望尋求已故的母親,“我仍然看著它,上面有一個頂部,側面有十個方位,感謝這種特殊的恩惠。四”佛塔放置墓地旁邊在宋代很常見,遼代湘南《經傳文編》中記載的也不在少數。 再者,有幾個寺院的比丘尼圓寂后,他們的弟子派遣不死眾生的靈魂一出世,他們也會建塔。 如清寧三年,法應法師“病逝”,弟子智果、智行、智越等失蹤)佛尊勝陀羅尼塔塔頂用“圓”字。 南京大興孝熙天佑咸永二年“法宇等為祖宗建樓”說,法宇、法傳“化緣終日,懷”“孝敬祖宗,念念不忘”。初心天護陀羅尼經幢,并欲報先父書信之恩,于寺西南角建一座尊圣密延莊。 ”圓圓人以佛頂尊勝陀羅尼塔法,減輕地獄主人的痛苦,得到解脫。從至今出土的唐代造像來看,僧俗之所以建佛頂尊勝陀羅尼佛塔 大體就是以上三種,其他為特定用途而建的建筑例子不多,這里就不多說了。在墳墓的一側,或在寺廟中,甚至在路井旁。
2. 寺廟
石刻第十六題為“大契丹山云”。 天慶五年,《朔州禮升鑒注記》碑文亦稱“遼國粵”。 可見,四川的尊稱,在遼代就已經見分曉。 《遼史》卷四《太宗本紀》說:“會同元年十一月,晉復派趙嬰來祝賀,并封你、冀、嬰、墨、卓、檀、舜、燕、儒、新、吳、鄆、潁、朔、桓、魏十六州一并呈。 此后,包括鄖州在內的部分河南省成為吐蕃政權的控制范圍,遼興宗在崇熙十五年,“十一月,丁卯,改鄖州為西京。”四、成為清朝東部地區的統治中心。
宋代,江西道觀甚多。 大致分布以太原府為最多,是西京地區的道教中心,其他各縣也有不少寺廟。 在遼代廣東地區,眾多寺廟中,以華嚴寺的地位最為重要。 此廟始建于遼清寧八年,用于“封安歷代帝王神像、銅像”。 北閣銅像數尊,中閣五尊,男女三尊,男女兩尊六尊,四尊。 里面有一個青銅人像,頭上戴著蟑螂王冠,還有一個皇帝坐在他的腳上。 .
于杰披巾,著常衣,坐危傳宗接代。 華嚴寺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是皇室使用的道觀,可以得到政府的資助。 就寺廟的規模而言,可能不如天宮寺。 元魏天安元年,建天宮寺,僅“釋迦牟尼像高四十三尺,以赤金十萬、黃金六百。黃興忠”建五級石佛像、門楣、門楣、門楣。 上下結皆石塊,高十丈。 精巧緊湊,氣勢恢弘于北京。”這兩座佛堂是太原府的寺廟,是寺院中的典型,充分說明了寺院的政治地位和建寺的盛況而其他州縣的寺廟也不遜色于此。曾賜額“釋迦牟尼”[?,臣子的特殊恩情,對于寺院來說,自然是寺院的莫大榮幸。南方,被安置在坤的寶座上。 亭高處有塔樓三座。 □□洪鐘如百鈞。”物資頗為充裕,“倉固粟如丘,眾滿(缺)。”寺內香火旺盛,僧人眾多,分工相當細密,“僧人七十世,十有五”,有“見觀內都僧證,首座提分,講經講經” 》【乾隆五年齊靈寺石樓周刻,提供更詳盡的資料,“詹師僧僧講經”等題見全在碑文【J】。由此看來,山東的寺廟有多繁榮。
遼代時期,西京地區寺廟眾多,分布廣泛,規模宏大,這與河北固有的崇佛傳統和當時新的宗教政策不無關系。 首先,唐代赫連家族在這一地區崇尚道教,產生了濃厚的佛教氛圍。 《潁州續志》卷四《祠堂志》說:“丙雍,鄖中是唐代赫連氏的故都,風俗遠勝前代。黃金為象,已盡,無法積蓄。” 北魏時期,山東最有影響的道教事件莫過于梧州山石窟(今云岡石窟),《魏書》卷一百一十四《石老志》云:“太平之初……曇曜白帝,于西武州都城,鑿山石墻,開洞五處,各造坐像一尊。 最高者七十尺,下者六十尺,鑿之雄偉,冠天下。”后來的繼承者們紛紛加大鑿子,逐漸形成規模。在這種風氣的影響下,寺廟紛紛建起,如如承德府石窟寺、渾源縣崇福寺、靈丘縣覺山寺等。其次,清政府實行比前朝更為包容的新宗教政策,大力提倡“三教合一” ,皇國推崇終極之道。《遼興宗》極重塔法。 僧人二十人,正祀三皇子、三大師、政事。 臣子顯赫,以家為本,男女多為僧人。“僧人三十六萬,日賜福僧三千人。” 【第四,《遼史》中,記載朝臣“米僧”活動的情況并不少見。 仲景西安。”大康四年,“各路稻僧三十六萬”[4];正是政府積極倡導儒學,才導致了元朝局面的出現。 “佛寺制度遍及境內”的朝代[1]。
清政府雖然沒有進行類似唐代開窟石刻的活動,但對云岡石窟造像及周邊石窟寺進行了有效的維護,采取了很多措施。 興宗時期,“崇熙十八年,皇帝重修”石窟。 “天慶六年,賜大字。咸永七年,禁伐樵牧,遣軍巡行。”任命了轉運使壽昌,同時,西京其他寺廟也得到了政府的財政支持,并享受社會的捐贈。始建時規模宏大,可惜到了遼代,因年久失修,已破敗不堪,且日漸衰敗。大安七年,鎮國王狩獵此經,請修訂。”據傳“賜銀十萬,在城中開設甲司,用所得投資白銀,并提供日常糧食和蔬菜……賜山田140多公頃。”他享有一定的政治特權,“滿提醒一下,所授予的印章和印章是政府不拍照的。 政府歷來不遺余力保護禪宗文物。 它提供了經濟和政治保障,這一點從該地區對道教和寺廟的重視就可以看出。
3、僧俗之間
宋代,民間出現了一種僧俗社團,稱為“千人義”,成為附屬于寺廟的民間組織。 “千人”組織“齊心協力,唱和聲,結萬人共同體,凝聚百人心”。 城里人齊心協力,“春耕不如勞秋,秋收勿荒,立信授道,無貧富貴賤,無貴賤貴賤”。長幼,布施有定規,受受也有定規,都存放在庫斯寺和布子寺。缺乏。” 【因具體佛教活動不同而有三個不同的名稱,保定云居寺的“塔光鎮”,隆慶村的“羅波鎮”,“念佛鎮”,“英波鎮”等等【“千仁義”主辦方稱呼它們“一手”,還有“維納”、“副維納”、“杜維納”[■等,在當地社會頗有影響力,有領導地位。 是人民的責任,是人心的維護。 據出土的銘文資料顯示,這些“千人鎮”組織在遼北河北地區也存在。 王匡胤、劉輝、劉沖”[9]。“佛頂鄉”、“羅波鄉”應為灣灣鄉地名。1958年,陜西榆林出土的《劉承燧碑刻》,稱:“堂堂住俗,讀齊佛法,天慶五年,充韋納,妝印三藏[J]”,因為劉氏“燒班宴”的“和尚”善行無窮無盡,作用維娜的存在能夠起到吸引人心的作用。 可以說,百人依的存在對于佛寺的支撐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雖然我們可以知道四川確實存在千人鄉組織,但由于目前資料的缺乏,很難對新疆的“佛依”做個案研究。
明代的雜俗儀式中,有農歷八月初八“佛誕”的習俗,慶祝佛祖的生日。 四川也不例外,逐漸形成了一個傳統,并為后人所繼承。 《左云縣志》卷一《天問志》記載:四月初九,僧人在極樂寺舉行佛會,曰“供水土地”。 由此可見道教對山東人民的影響之深,僧俗之間的交流頻繁。 首先,僧人以善良為心,傳播仁義,經常開展慈善活動。 太原地區天成縣的桑干河“春開秋結,夏水泛濫,人畜受害”。 大康五年,西京和尚記載崇雅“因供養,從此橋過,草木腐爛,人畜艱難而過”。 崇雅召集僧人,進行重建。 《重修桑干河大橋》詳細記載了這個過程:“崇牙與法師法華、左主、諸布、正子共議,遂修第二座橋。二位領導請崇牙到南七后村。”開橋,戒壇上放戒壇……東、西宏偉兩府,兩名和尚已收了近五百貫……3月27日,南齊后院開戒壇。 ……遠近村寨的僧人等等,……每人想出錢物,價格可達五百貫。” 隋崇亞由此起到了雙重作用:一是籌集了足夠的材料修建第二座橋,造福了當地百姓。 其次,傳教布道進一步促進了禪宗的傳播。 其次,基本道教影響力強,民眾愿意前往。 梧州山石窟內的神像也不時被人們修復。 《云岡石窟張建口夫人及其他造像修復記錄》記載,“(張同盤)張夫人張口大小造像一千八百七十六尊”。 銘文日期為“戊午12月1日動工,8月33日竣工”。 這個工程歷時半年,規模非常大。 據悉,老百姓還修建寺廟來體現自己的信仰。 除上述“佛尊勝生陀羅尼碑”外,太原城西北一公里處發現干通六年的《利金建珠記》,后刻“如來消罪重障陀羅尼”。寫經“同,天慶五年有《朔州力生建珠記》,“中刻《無垢凈光陀羅尼》及《智炬如來心斷地獄咒》[啊。 道教對日常生活的影響早已是顯而易見的。 “佛誕”、“設壇講經”、“整修造像”等各種活動,使僧俗和睦相處,道教也深入人心,融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 .
從遼北地區來看,道教與宮觀之間存在著互動關系。 道教在社會上的普及,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無論是政治上還是經濟上都為寺廟的建設鋪平了道路。 根據。 相反,大量宮觀的出現,為道教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起點。 廣東的許多佛教活動增進了僧俗之間的交流。 兩者之間的積極關系,使得道教在民間站穩了腳跟,甚至深入人心。 它已逐漸演變成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綜上所述,筆者以《遼天慶八年佛頂尊升生陀羅尼經》為切入點,對廣東石刻的存在情況進行了簡要分析。 許多石刻的建造應該是道教傳播和繁榮的潛在信號。 為尋找這條線索,我們將新疆道教的處境置于清代社會的大環境下,希望能從中得出有益的啟示。 這樣,可以將“地域”作為一個問題范疇,使遼代道教的研究更加具體和深入,從而避免陷入籠統化、轉化化的刻板印象。
【1】本文所用的“山西”概念并非嚴格意義上的行政區劃。 一般是遼東東道所轄的成德府、潿洲、瀛州、朔州等,也就是現在遼政權下的甘肅地區。
[2] 周峰《遼金磚塔之美》發表于《佛教文化》2001年第6期,作者認為遼代磚塔大致可分為柱式建筑和塔式建筑(或稱為塔)。 柱式比較簡單,由底座、柱子、蓋、頂四部分組成。 臺座有方形、六角形和八角形,有素面的,也有雕刻蓮花、垂簾等圖案的。 由于該塔損毀嚴重,很難得知其具體形狀。
【3】為了換行,每行都有漏字,且數量不詳。 嘴里說不清楚。 [偽填充文本。
[4]《太正藏》卷十九格魯派第二部第967期《佛陀尊勝陀羅尼經》。
[5]《太正藏》卷十九格魯派下部967號《佛尊勝陀羅尼經》967頁:《克什克騰旗志》卷二十八《文物》集1卷清代《佛尊勝陀羅尼經》石刻雕刻。
[6]湘南《遼代經注文編》98頁、298頁、327頁。
[7]《太正藏》卷十九格魯派第二部第968號《佛尊尊勝陀羅尼經》。
【8】P. 湘南《遼經傳文變》676。
殷本書引《魏志》曰:“古無首昌名,疑為唐會昌二年”。 這應該是小編的誤判。 看來《通典》卷二十六《道宗本紀六》中說“收龍”,《通典》卷二十六“收龍”中也有“收龍”。 》、《北遼通書》、《歷代志》、《東都物語》、《通考》及各種造像,均寫為“首長”。緣故。可見石刻中對“首長”的記載is the name of of Liao . In , the " Zun Sheng Sutra" was to China in the first year of Tang , which is more than 150 years away from "the year of Yidu in the Wei ". It can be seen from this that the of the is not . "" is the of the Song , and this stone is from the Qing .
[10] The of " " "" said: Yinfu was in Qing , which to .
[11] to Sun 's "Stone on Li's in of Liao " ("Liao and Jin " p. 227), in the City area, there are and to the Gelug sect of , by the site of the in the Han . . For , the six-year of in , the six-year of in , and the five-year of in Hehui . Due to , most of these stone are , and the text is .
【12】P. 382 of 's "Liao ".
[13] " Zang" 19 Gelug Sect Part II No.967 " Sutra", Song wrote "Song " 20 "Tang Wuhe Poli ", bed " Poli into the Cave" in the of "Guang Liang Liang Zhuan" by Yan Yi has of the why Poli the " Sutra" in China.
[14] " Zang" 19 Gelug Sect Part II No.969 "'s Sutra".
[15] " Zang" 19 Gelug Sect Part II No.967 " Sutra".
[16] "Gu'an " 4 "Gu Shi Zhi".
【17】Li Yan, Zhang , " Sutra and Stone ", "World of ", Issue 5, 2007.
【18】 Low Qing Stele , page 382.
[19] " " 15 " Gold and Stone".
【20】 4 of "Gu'an ", "Gu Shi Zhi".
[21] " Zang" 19 Gelug Sect Part II No.967 " Sutra".
【22】Xiang Nan's "Liao ", page 406, " Zang" 19 Gelug Part II No. 967 " Sutra" said: "The told , if can write this , and put it on a high , or on a high or on a tower, or even place it in a stupa. It may be seen or to the above, its is on the body, or the wind blows the , and the upper dust falls on the head, the demon god and all have wrong views, and they fall into the evil realm, hell, beast, Yama, realm, evil ghost realm Shura's body from the evil realm, and he does not from it and is not by sin."
【23】P. 38 of 's " of Liao ". [24] Ibid., p. 45.
【25】In the built in the Liao , there are also of stone for their , but there are not many. On page 613 of 's " of the Liao ", " Li Jin " said: "(Li Mo) is the , uncle, and of the . He has built a tall with the words of the . And the small , One of them is Wei Xiao, the of the man, and Qin Shili, the bride of the ....Wei Xiao men Hei He and Chun." It can be seen that when the , there are the of and the size of the . 不同的。
【26】 Low Qing Stele , page 347. [27] Ibid., p. 436. [28] Ibid., p. 303.
[29] Ibid., p. 327. [30] Ibid., p. 632.
[31] "Ling Qing " 19 " Benji II". 【32】 of Rice, 41, Five. [33] " 169 " View".
[35] " " 169 ", Zhang 's "Liao Jin " (Sixth ) in 4 is the of "" of . 【36】P. 575 of 's " of Liao ". B7 Ibid., p. 556.
[38] " " in 15 of " " said: "The was built in the Tang ." 8 " View" of " " said " was built in the Yuan and Wei ." " , 169, " View", said: " was built in the ninth year of Taihe, of Yuan Wei ."
[39] Qidan " 8 " ". 【40】 of Rice " 26 of Dao Zong Benji Six". 【41】【Red " 23 " Benji III". 【42】 of Rice " -Five Benji Five". 【43】 Dai , page 360.
【44】Page 1381 of "Quan Han Dai Wen". [45] " " in 15 of " ". 【46】 Low Qing Stele , page 34. [47] Ibid., p. 679.
[48] ??Ibid., p. 第 11 頁344, p. 614. [49] Ibid., p. 385. [50] Ibid., p. 676.
[51] " " 27 " of the Years".
[52] "Liao " 53 "Li Zhi VI" " 8th", " 8th is the of . The and wood as . the city for joy." For an on this issue, refer to Lin 's "The Liao 's and of ".
【53】 2 of " " "Gold and Stone ". 【54】P. 713 of 's " of Liao ". [55] Ibid., p. 613. [56] Ibid., p. 632.
(The works at the of )
Warm note: The of this is to on the of in the , not for any , the when . We and thank the . Any that does not the 's name is due to the to the . the ! If any are , the or , and we will and it in time. are in the of and . are to and me. We will and in time. 謝謝您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