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石礦區橫澗鄉天湖村,是一個非常不起眼的小村莊。 但到了宋熙寧八年(1075年),古道改道之前,這里曾作為右玉縣城一千多年。 當時稱為天湖城,唐代改為“天湖”。
天湖古鎮已無遺跡,但仍存有一座建于唐開元十五年(727年)的石塔。 有人說這是現存最古老的石塔。 我不信,但也能看出它的古老。
雖然村子早已不復存在,無人看守,但寶塔卻依然存在。 塔旁有一座小廟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名“西明寺”。 現存的三座寺廟大概建于明代,院內還存有一些零散的碑刻。 但它也沉默了。 石雕被封閉在一個圓形的外殼內。 透過縫隙,可以看到寶塔的輪廓。
這樣一件“國安”文物矗立在那里,自然受到盜賊的關注。 早在2010年12月26日夜間,十二層石雕底部的“八面立佛”建筑被盜,第九、十、十一層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 會員資格。 后來十二層樓被收回,石雕也被修復,但已不再是往日的美景。
我國造像銘文起源于南北朝時期。 唐高宗時期《佛尊勝陀羅尼經》傳入五和山。 那時,格魯派興起。 優越的。 筆者以前曾寫過幾篇《佛尊勝陀羅尼石刻舍利》。 而且天都的這個還真早。
據《仲提》碑文記載,唐開元十五年(727年),衙門牽頭募集善款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在衙門東殿殿前修建漢白玉石雕一座,就是現在的天湖陀羅尼石刻。 至唐顯慶三年(878年),東寺石塔塔頂已風化散落。 天湖倉專家官張萬成召集東寺住持慧光元始及虔誠信徒集資修復受損石刻,工程于1月23日竣工。
這座石塔原高5.25米,現塔頂和塔尖已失,僅存高4.7米。 一至四層為基座部分,二層僅15分米,塑有姿勢各異的神像。 五層八角多面體是寶塔的主體部分。 高1.37米。 額上上書“國尊,于佛頂建陀羅尼樓”,下部書寫陀羅尼經。
第六層至第十二層為石雕第三部分,第六層為圓盤形傘; 七至十一層雕有龍、虎、獅、象、垂簾、飄帶、仰蓮等。 第十二層為八角形石柱,各龕內圓雕一尊立佛。 (吉280, 2023.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