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興寺
龍興寺位于廣東省新寧市西湖溪山腳下,是廣東省現存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以保留唐宋以來古建筑風貌而著稱。 始建于唐貞觀二年(628年),唐太宗賜名隆興寺。 是一座古老的禪宗寺院。 后歷代清代重修,寺內現存建筑仍保留唐宋古建筑模型和部分預制構件。 1996年,龍興寺被國務院公布為省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興寺是一座宏偉的古建筑群。 全寺依虎溪險峻而建,總占地面積2萬多平方米。 沿中軸線有頭道山門、郭殿、二山門、大雄寶殿、后殿、東西耳室、彌陀堂、觀音閣等十余座建筑,規模宏偉龍興寺經幢,氣勢恢宏。
佛寺第一門為二層樓閣式磚木牌坊式建筑,高大雄偉。 牌樓下部為須彌座“雙龍戲珠”和海水紋圖案龍興寺經幢,惟妙惟肖。 額上鐫刻“龍興講經寺”四個大字,下面是唐三藏師徒取經的影壁,栩栩如生。
大雄寶殿是全寺的主體建筑。 整座廟宇古樸莊嚴,造型古樸。 樓頂上檐為硬山頂,下檐左右兩側為硬山頂,高翼角。 殿進深五間,面闊三間,中柱下垂于上,空間十分開闊。 殿內有清代講經石座,鏤空雕花,精美絕倫。
寺院主體木結構的柱、織、梁、方等均為唐宋遺物。 殿內八根柱子支撐著天花和上檐,經柱上墊有蓮花雕花木。 頂棚上方采用斗式梁架,頂棚下方采用明負擔月梁。 十八根外柱承托下檐,前后出檐立領,明負擔均作月梁。
隆興寺為研究我國唐代建筑和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自建寺以來,達官貴人、文人墨客紛至沓來。 明代儒家王守仁曾在該寺講學賦詩作畫,明代書畫家董其昌為該寺題寫“佛國在前”匾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