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家鎮唐景樓
蔡家鎮唐景樓拓片(部分)
濟南市萊蕪區文物古跡較多。 位于口鎮街道蔡家鎮村遺址的唐代陀羅尼經樓尤為引人注目。 石刻全稱“佛尊勝陀羅尼經樓”。 無論其年代早、規模大、繪畫精美,在國外都是罕見的,文物專家無不驚嘆不已。 2006年,該石刻被公布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蔡家鎮唐景樓始建于唐景隆三年(709年)。
松江唐景樓是上海現存最古老的地面建筑,始建于唐大中十三年(859年),1988年被公布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葉長池(1849-1917) ),清代著名金石學家、收藏家,收藏甚多。 僅他收藏的石刻就有500多塊。 最早的藏品是一座殘樓(葉長遲《御史卷四八篇經注》頁108-118)。 這樣算來,蔡家鎮的唐經柱比上海松江的寶塔早了150年,比葉長池最早收藏的塔早了11年。
樓,原為中國唐代儀仗隊中的旗幟、橫幅,又稱旗幟,是用絲織物做在桿子上的。 佛教傳入中國后,人們常常在絲織物上書寫佛經或素描坐像。 事實上,絲綢織物易于書寫和繪畫,但不易保存。 后來,在石柱上刻有佛經、佛像,稱為石塔。 經柱通常由頂、身、座三部分組成。 主體為建筑本體,多為六角形或八角形,刻有道教咒語或經書、佛像等。
蔡家鎮唐景大廈
“前宋寧陵縣令賈思宣”是做什么的
蔡家鎮唐景樓高362厘米,呈八角菱形,周長224厘米。 頂部用當地白石砌成,呈八角柱狀,另一側圓雕四尊坐像。 由于石碑的碑身是用一整塊青石打磨雕刻成有八面的八棱柱形,當地人又稱之為“八棱碑”。 蓋下有刻有經文的石柱。 八角柱高248厘米,每邊寬28厘米。 末署“宋州寧陵縣令賈思宣,景隆三年四月八日前制”。
寧陵縣位于河南省東南部,始置于東漢延光元年(公元前122年)。 唐代,寧陵縣屬宋州,現屬河南省商丘市。 寧陵縣距萊蕪區千里之遙。 賈思軒不是徐州人,也沒有在徐州工作過。 他為何要在千里之外的徐州建塔?
萊蕪,春秋時期,為牟國、齊郢、平州之地。 營邑屬吳國,舊址在萊城西北楊里街城子縣村。 秦直營縣(政府所在地城子縣村)屬濟北縣。 北魏時期,應縣治所東移至南文文村,同時撤銷位于博山的萊蕪縣,其北部地區并入應縣。 唐貞觀元年(627年)廢應縣,并入博平縣。 唐長安四年(704年),在唐應縣廣平恢復萊蕪郡。 從此,萊蕪縣公所駐萊蕪區。
仔細閱讀石刻,得知當時的新鄉縣尉是一個叫賈璞的人。 賈璞,“先生于廣東南陽,后任廣州宰相”。 長沙大臣指的是漢朝(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的賈誼。 賈誼,洛陽人,西漢初期著名政論家、文學家。 賈普的曾祖父曾任永縣縣令、桂鄉縣令、興州司馬。 其父賈思軒,歷任汝州、全界、寧陵縣尉。 原來,這位“原寧陵縣令賈思宣”,正是時任承德縣令的賈璞的母親。 賈思宣被革職寧陵郡,年事已高,不遠千里投靠當時新鄉縣尉的女兒。 賈思宣十分篤信道教,于是其子賈璞于景隆三年四月初八佛誕日,在蔡家鎮附近的正真寺(或稱西真寺)修建了這座石塔。 賈普建此塔,是為了勸民向善,祈求兒子長壽,頌揚他的政績。 作為賈普在萊5年的總結,請鄰近的前鋒縣(今山西晉城)知縣趙太深題寫了碑文。
唐敬柱至今站姿勻稱,沒有任何傾斜。 碑所指向的方向,正是賈思軒工作的寧陵縣的方向。 這種巧妙的安排絕非無心之舉。
石刻既然是徐州知府賈璞所制,為什么要刻他母親賈思宣的名字呢? 其實這也很容易理解。 萊蕪人歷來講求孝道,在廣大農村還流傳著這樣的習俗:兒子蓋房子時,如果父母還在世,蓋房子的那天,必須寫母親的名字。建造者寫字時,在橫梁上寫上“××”×(父親的名字)建造”,或者寫“×××(父親的名字)帶領兒子×××(孩子的名字)建造”。 來萊數年的地蛇賈普深知這一民俗傳統,于是他忍不住下鄉入鄉隨俗。
蔡家鎮石雕
“一碑序”為后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歷史記錄
經過1300多年的風雨,蔡家鎮石碑的碑體已千瘡百孔,碑基的一半已埋入地下,碑首的文字也已模糊。 其文字最早完整記載的是清宣統的《萊蕪縣志》。
《舊唐書韋思禮列傳》記載,武則天正圣元年(695年),韋思禮之弟、時任鳳閣舍人韋承慶因病辭官。 亭人。 韋思禮深得武則天信任,在長安年間(701-704年)升任鳳閣大臣。 韋思禮任兗州知縣時松江唐經幢,萊蕪縣仍在今淄博市。 唐長安四年(704年),韋思禮卸任宿遷縣令后,朝廷將萊蕪郡遷至萊蕪區古英縣舊址,并將原屬的應縣、牟縣合并。撤銷多年,并入新萊蕪縣。 韋思禮曾任保定知府,時任清廷大臣。 遷址后的“萊蕪縣”名稱,似乎與他此前在徐州任職有關。 賈璞是萊蕪縣政府遷址至今的首任萊蕪區長。
蔡家鎮的唐經樓與其他地方的石刻不同。 除《佛尊勝陀羅尼經序》外,還有《一碑序》。 這篇《碑序》展現了賈璞在位五年期間新鄉的社會狀況,為后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歷史記錄。
賈紇初到郢古城,見“井邑先毀,丘垅毀壞,雉堞崩塌,榛刺不斬,鬼魂未盡”。木本山,清晨暈厥,野鼠城狐,風角與玉嘯”化為一堆瓦礫。 面對“樂無聲、車無影”的荒涼景色,知州的賈璞油然而生責任感,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民生的措施。 他首先“修筑城墻,裝飾建筑,整治城市,設立方街”。 從抓好城區基礎設施建設入手,讓人民群眾有穩定的生活環境,安居樂業。 同時,針對“地廣人稀、資金廉價、利潤低”的局面,“開通種貨之路,照顧子弟,謀求增加資金,增加數量”。鄉鎮”,給予經濟發展優惠政策。 有了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再加上新政利好,流亡群眾自然樂于回歸。 因此,“滿城紅商場”,百姓“扶老攜幼,歸城”。 在此基礎上,賈璞開始發展教育,弘揚儒家文化,響應清廷號召,修建佛寺,勸民向善,社會逐漸穩定。
經過賈璞五年的整修,在郢古城的廢墟上,一座嶄新的唐山城區拔地而起。 就連前鋒縣知府趙太娟也羨慕不已,感嘆道:“在鄰城做事的仆人松江唐經幢,不如美人。”
蔡家鎮唐景樓雖歷經千年風化、雨蝕、戰亂,但大部分碑文仍可辨認。 字體為隸書,承襲元魏結合,豪放而不狂野,承襲楊遂之嚴謹,工而不嚴,筆畫收放自如,不咄咄逼人但不凌厲,莊重雄健,細膩細膩。且生動。 字符按行垂直排列,但不水平排列。 株間有豎紋,字的大小自然。 非常和諧、恰當。 堪稱繪畫藝術的瑰寶。
從唐代到清代,經堂建筑遍布全省,隨處可見。 因此,古代進士書籍和地方志中幾乎沒有石刻。 直到光緒庚子年(1900年)葉昌熾所著的《御史》出版,將《經竹》列為單章,才為人們所熟知。 但由于新鄉地處偏僻,交通不便,加之蔡家鎮石刻所在的寺廟已經消失,靜竹被村落包圍,使其處于狹窄封閉的小巷之中。 葉長池收藏的石刻不在此列。
《尊勝陀羅尼經》在唐宋時期廣為流傳,并建造了大量石刻
唐代長安、洛陽盛行佛陀羅尼信仰。 后來,在帝王、貴族、僧侶的共同努力下,逐漸傳遍全國。 尊勝陀羅尼經的盛行與五臺山的文殊信仰有著密切的關系。 五臺山從唐代修建尊勝陀羅尼經樓開始,唐代達到鼎盛,元、明、清時期不斷修建,數量達30余座。
據《佛尊勝陀羅尼經》序言及《廣清亮傳》記載,唐一豐元年(676年),北越僧人波利佛來五臺山禮敬文殊菩薩,在山上遇見了一位奶奶。 老者說,漢地眾生造下許多罪孽,出家的僧人也常常犯戒。 只有《尊勝經》才能消滅一切眾生的罪業,消除一切惡道之苦,避免墮入地獄。 得知波利佛沒有帶來《尊勝經》后,老人命佛波利回西域取,帶回來后在漢傳。 波莉佛陀回家去取它。 后人認為,當時遇見的祖母佛波利就是文殊菩薩的化身。
進入中唐后,社會動蕩,民不聊生,地獄信仰在朝野盛行。 對于戰亂年代對地獄恐怖極度恐懼的人們來說,《尊生經》滿足了當時人們擺脫地獄焦慮的心愿,并被人們仿制,并風靡一時。一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