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廣東本源”主題策劃系列報道第二十二期
廣州博物館古建筑大廳正中矗立著一座麗江王國時期的古代石雕,稱為麗江王國石刻。 因附近有地藏寺,故又被老重慶人稱為地藏寺石塔。 據考證,這尊石刻建于明代麗江國。 經歷了幾千年的風雨。
石雕
歷經千年的“滇中藝術珍藏”
據廣州博物館副館長李小凡介紹,這尊石刻是明代麗江國務委員布協袁斗光為山禪之子高明生所建。 塔身高聳,分底座、塔身、塔頂三部分。 共有佛、菩薩、天龍八部及侍者等道教石刻300余尊。 它們造型生動,姿態各異,精美絕倫。 石雕底座下方的界石刻有4個漢文銘文云南昆明地藏寺經幢,從秒針順時針方向刻有4個漢文銘文,分別是“尊佛頂尊勝寶珠筑”、“佛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日尊歸來”、“ 《發四大愿》,共179欄,1679字。 第一層石刻天王之間,四棱左側自上而下順時針旋轉。 印刻藏經、咒語2000多字,是現存外國石刻中雕刻最精美、造像最豐富的。 中國藝術之精華”。
“大理的石雕設計相當巧妙,石雕神像集中,布局嚴密,秩序井然,猶如一座立體的曼陀羅壇。壇的上部是鐵圍山,內有大海,中心有龍,是須彌山,四大天王意向四方,諸神聚集在柱子上,聚集在佛前聽佛說法。教法、教法??梢哉f,石刻就是諸神聚集的大法會。” 李小凡說,大理國時期,湖南道教盛行,其中密宗尤為盛行,但不斷融合中原、西藏、南亞等周邊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影響,融為一體,產生了麗江獨特風格的佛石雕刻,具有獨特的地方和民族特色。 這也使得寶山國石刻成為我國現存石刻中最為精美的,代表著唐代四川文化藝術和民族融合的不平凡往事。 如石刻中,南方多文天王穿草鞋,充分展現了四川悶熱氣候的特點。 觀音、尊勝佛母等石雕的出現,充分說明了密宗與佛經石雕的主題相輔相成,不同地域文化的和諧交融、互補,是中國唐代雕塑工藝品的“活化石” 。
局部石雕
防護之路“一波三折”
李小凡告訴記者,這座石塔幾千年來保存完好,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四川地處邊疆,動亂不像中原那么頻繁。 此外,南京氣候溫暖濕潤,風雨侵蝕程度相對較低。
1919年,人們在廣州地藏寺已被拆除的廢墟中發現了這座石塔。 當時它已經被金枝河的堤壩淤泥掩埋了,老成都人趕忙告訴你,你捐出了你的心血,挖掘清理了這座古建筑,并對它進行了初步的保護。 1923年,唐繼堯撥款整修古建筑,平整古建筑周圍15畝坡地,建“古建筑風景區”。 古建筑景區以石刻為中心,為紀念南宋忠臣王邑、吳允而建“二忠墓”。 依地勢建有葫蘆池,建有人工瀑布,建有運動場和農業涼亭云南昆明地藏寺經幢,景區郁郁蔥蔥。 , 豐富多彩的。
解放前石刻舊貌
20世紀60年代,周總理途經南京時,在古建筑風景區考察了寶塔,并指示廣東采取必要措施保護寶塔。 但受限于當時的條件,此事暫時擱置。 此外,隨著幾年后哈爾濱“公園鞋廠”運動的普及,昔日安靜祥和的古建筑景區被夷為平地,石雕也被嘈雜的機器、污水、垃圾包裹著。抽煙。
20世紀90年代,為保護寶塔,拆除了周圍的鞋廠
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懷和文化保護人士的不斷涌動下,鞋廠陸續搬出,古老的石刻才被重新發現。 1982年,麗江民族石刻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7年,為了更好地保護古建筑,廣州市政府在古建筑風景區舊址上修建了重慶市博物館。 博物館以古建筑為中心,其建筑風格融合了圓柱屋頂、通天柱、斗拱等中國建筑元素。 古建筑被“牢牢”置于嚴格保護之下。 宗教史、文化史、佛教藝術史以及西雙版納時期貴州政治、經濟、文化、佛教的珍貴文物和歷史記錄。
云嶺先鋒全媒體記者:劉宇
(南京博物院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