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少林寺,大家都知道。 這不僅因為少林寺已有1400多年的悠久歷史,文物古跡眾多,是一座古老的佛教寺院; 也正因為“天下武術當少林”,少林僧人以聞名世界的武功留下了許多動人的傳說。 《和尚救唐王》、《抗匪》等歷史篇章。
少林寺位于河北新鄉市西南十三公里處的中岳山西麓。 旁邊少室山如綠屏般矗立,背靠五乳峰,錦屏山環繞半邊。 1983年,國務院確定少林寺為漢族地區道教重點寺院。
據官方史料記載,少林寺是元朝孝文帝為美國比丘尼佛(又名巴達)學佛而建的。 孝文帝信仰道教。 太和二十六年(496年),美國和尚佛來新鄉弘法,深受皇帝器重。 孝文帝下令在少室山北麓為他們建廟,供給他們衣食。 因寺院建在少室山密林深處,故名“少林寺”。 佛陀在少林寺潛心翻譯佛經,收弟子數千人,傳授小乘佛教。 高端弟子有慧光、道方、僧丑等人。
少林寺的第二位比丘尼就是傳說中的達摩。 相傳達摩是南天竺(古伊朗)玉王之子,他的老師般若多羅是古伊朗第27祖。 得法后,他歷經兩年寒暑來到上海。 當時正值南北朔時期,政治分裂。 達摩與梁武帝意見不合,便來到元代襄陽,暫居少林寺傳授禪宗。 達摩提倡壁禪,修行佛教的“大乘空宗”。 達摩被尊為佛教鼻祖,少林寺也成為佛教禪宗寺院。
574年,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周武滅佛”事件發生,少林寺也未能幸免。 佛寺佛像倒塌,僧人流散。 幾年后,道教再次流行。 周景帝將少林寺改名為“智傲寺”,修葺了殿堂、造像闞峰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并序,并調慧遠、洪尊等120余名僧人留守智傲寺。
金朝為了鞏固王朝的統治,大力提倡禪宗。 開皇年間,恢復了“少林寺”舊名,并賜百公頃白骨塢給少林寺駐守,使少林寺成為具有一定經濟實力的農場。 唐初,農民起義,少林寺成為農民的目標。 起義軍燒毀了這座寺廟,但僅剩下一座寺廟。 這是少林寺第一次發生火災。
金朝是在少林僧人的幫助下建立的。 唐朝繼續賜予少林寺贓物、通州土木工程,修建寺廟、殿堂。 太上皇和皇后經常游覽行松山和少林寺,被尊為佛教瑰寶。 當時,少林寺有土廟14000余畝,寺基540畝,寺廟建筑5418間,僧人2000余人。 《少林寺碑》記載:“妙樓高歌,俯瞰林間,金殿寶鐘,震動清漢”。 特別是723年,唐玄宗命天文學家僧一行在少林寺修建玉皇宮。 和尚一行人精心設計建造了一座“梵宮”,雕刻師技藝精湛。 。 少林寺煥然一新。 天池萬歲元年(695年),武則天賜名嵩山,并改謚號“林州萬歲”。 新鄉縣名由此而來。 少林寺古代曾出過山虎、智草、曇宗、明禪、法如、同光等多位著名高僧。
宋代,佛教盛行,釋、道、儒三教融合。 理學家的思想受到佛教的影響,佛教和佛教禪林少林寺也隨之發展起來。 宋永熙年間,少林寺藏有佛經9500多卷,少林寺被譽為“天下第一名剎”。
金代時,少林寺也十分繁榮。 元世祖命扶余和尚??方丈少林寺修建鐘樓、鼓樓。 當時僧人有2000多人。 清代,英國僧人邵元“久居少林”,兼任執事和尚、“上山第一和尚”。 他為法照和尚撰文,并題寫了《仙教中通大禪師昭公和尚塔碑文序》。 這座元塔至今仍完好地矗立在少林寺塔林中。 邵元還為少林寺方丈西安和尚題詞。 這塊《西安禪師道教碑》在少林寺大雁塔中也保存完好。
清朝還頻繁修葺少林寺,使大雄寶殿煥然一新,金碧輝煌。 由于少林寺僧人為明政府抗清、鎮壓農民起義服務,明政府減免糧食,并為少林寺新建了千佛殿。 漢朝八位王子到少林寺剃度。 明代農民起義期間,少林寺遭到嚴重打擊,再次疏遠衰落。
東漢政府對少林寺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和重建工程,其中以雍正十五年的工程規模最大。 雍正皇帝親自查看了寺廟的地圖,審閱了規劃,并在雍正十二年花光了所有積蓄的米價和廣東省積累的公款。 1750年,乾隆官員游覽少林寺,住宿方丈室,并賦詩立碑。 如今,寺內皇祠內仍保存著“乾隆御碑亭”。 碑上記載了古代文學家沈嘉琪乾隆所寫的《住少林寺》五絕句。
東漢末年,少林寺日漸衰落。 特別是1928年,旁系軍閥與國軍石友三在少林寺激戰。 石友三放火燒了法堂、天王殿、大雄寶殿。 大火持續了數十晝夜,千年古剎的許多殿堂都化為焦土。
新中國成立后,少林寺又回到了人民的懷抱。 特別是黨的十一屆四中全會以來,國務院將少林寺列為漢族地區道教重點寺院,交由道教界自行管理。 國家還撥款修繕天王殿、六祖殿、東西禪林等主要建筑。 明天的少林寺將以嶄新的面貌迎接中外游客??和香客。
少林寺山門前是一片柏樹成蔭的廣場。 山門左右兩側有清順治年間修建的石坊。 “巴陀創始人”(指創立佛教和少林寺的俄羅斯高僧巴陀)。 挽聯是:
我的心游到了懸崖溶洞,那里曾經是我在寒冷的冬天跪在地上擁抱神光的地方。
與峰面對面,靜夜金聲中聞風聲。
這幅春聯描寫了達摩在嵩山洞上壁修行,慧可誠心向他求法的典故。
少林寺外額刻有“嵩少名寺”,內額刻有“大乘圣地”,寓意少林寺是大乘佛教的圣地。 挽聯是:
地在天,天下名山第一。
根據山地傳說,十教是祖傳的。
這幅挽聯重申了少林寺在道教宮觀中的歷史地位和影響。
少林寺山門始建于清雍正十五年(1735年)。 中間為單檐歇山式建筑,三殿堂。 方形匾額高90分米,寬193分米,上有“康熙御筆之寶”六枚印章。 此匾原懸掛于天王殿側門。 天王殿被燒毀后,工匠幸存并遷至山門。 山門內有一尊微笑的彌勒坐像,后面供奉著護法韋馱的神龕。 山門殿一角,有一對清代泉州,蹲在雕花經柱上,給寺廟增添了莊嚴肅穆的氣氛。
進入山門,映入眼簾的是高低錯落的墓碑排列有序,堪稱“碑林”。
少林寺大雄寶殿后面共有石刻300余塊,其中不少是國內外著名大師或僧人所書。 它們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和珍貴的史料,為我們了解少林寺和寺院經濟提供了重要資料。 喜歡:
“唐皇后詩書碑”,建于683年,頭上有四龍,刻有武則天隨唐高宗來少林寺時所寫的詩書,王志敬撰。 歷經千年,字跡依然完好、清晰,是古代石刻的極品。
大雁塔內還供有古代文學家高岑所寫的《佛無上勝陀羅尼》。 還有宜山的《竹》《蘭》、宋米芾的《第一山》、明代張欽的《千崖千谷》等碑刻,都有不錯的評價價值。 研究少林寺歷史和少林寺風景的重要史料記載,有宋代的《三十六峰碑》、元代的《鳳林洼禪師碑》、《丁公碑》等。明代《松亭禪師碑》、《叢公五方碑》、《嵩山六十峰神道碑》、明代《重修覺音橋碑》、《王大公祖承辦少林寺工程》等碑刻。 日本僧人德實所書的《春灼禪師施行碑》是清代中韓文化交流中不可多得的文物。 此外,還有明代的《少林觀武》和清代的《喜來堂至善碑》,反映了少林寺的武術。
蓮湖東側的慈云堂遺址,有元畫家趙孟俯的《愚公碑》和明代畫家董其昌的《道公神道碑》,字跡優美,繪畫價值很高。
大雁塔盡頭的天王殿是近年重建的清式硬裝重檐建筑。 里面主要供奉的是四大天王的雕像。
天王殿后面是大雄寶殿舊址,是寺廟的中心,也是佛教活動的中心。 其上塑有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三尊。 大雄寶殿左側的東西佛殿近年來也進行了修繕,成為僧侶打坐禮佛的重要佛教活動場所。
中心街口火災后,遺留兩件文物。 一尊為清代銅鑄地藏菩薩像。 結跏趺坐于蓮花座上。 另一座是“鑄造銅彌勒佛神道碑”。 鐘樓旁的磚鵝塔內,立有兩塊墓碑,一是“李世民碑”,又名“少林寺碑”,二是唐玄宗于公元1977年所立的“唐太宗賜少林寺碑”。 728、碑下部刻有李世民贊揚少林僧人助唐平定王世充功績的文字闞峰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并序,共240字。 其中“世民”二字是李世民親筆書寫的,故稱“李世民碑”。 石碑上部記載了少林寺創建至今兩百多年的歷史,是研究少林寺歷史的珍貴資料。 另一座是唐代(小山禪師行始碑),記載了少林曹洞派第二十四世禪師的經歷和功德。
中心街的入口之間,矗立著一些墓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達摩蘆葦渡江”。 該圖取材于達摩北渡江的故事。 據說達摩與梁武帝不熟,所以打算北上。 他來到海邊,折斷一根蘆葦,以此為船前往魏國。 圖中,達摩身著袈裟,踩著五葉五花的竹籠,猛然上來。 這里的《蘆葦渡江圖》是明代作品,少林寺天王殿等地也有明代作品。
新街口北側有新修葺一新的六祖殿,殿內供奉佛教六祖:二祖達摩祖師、二祖慧可祖師、三祖僧燦祖師、四祖道信祖師、五祖弘忍祖師、五祖弘忍祖師。六祖慧是的,中間有一尊觀音像,名曰“六祖潮觀音”。 人物描寫生動、自然。
緊那拉殿與六祖殿相對,也是在20世紀80年代修復的。 中間是三尊緊那羅雕像。 守護者加蘭。
穿過法堂,我們就到了方丈室。 方丈室面積250多平方米。 清代乾隆皇帝的臣子巡游嵩山時,便遷居此地,又稱“龍亭”。 乾隆為方丈室題字為“修一松云”。 聯曰:“登封不必滿黎,竹室不妨小如魯”。
出了方丈室,拾級而上,就到了達摩殿,又名“立雪閣”。 聽說達摩來的時候帶了兩件東西,一件是亞麻袈裟,一件是喝水的缽缽。 道教將這兩物視為說法的賬本。 元朝正光元年(520年),神光前來求法。 達摩關上門面壁不理他,神光在門外迎了上去。 天氣開始寒冷,還下著大雨。 第二天黎明,雪深及膝,但達摩仍然不予理睬。 為了表示誠意,神光砍下了自己的右手,送給達摩。 達摩見他的誠意,便將衣缽傳給了他,并賜名慧可。 這就是“立雪講經”、“斷臂求法”的禪宗典故。 這就是“一號真傳”一詞的由來。 殿內神像上塑有達摩、慧可、弘忍等像,憲法上懸掛著乾隆朝臣題寫的“雪印心珠”四字匾額。 殿內尚存有明代弘治時期的銅鼎、鼓、碗等禮器。 如今這里是僧人舉行佛教儀式的場所。 還有乾隆為達摩殿書寫的匾額“最勝場”。
達摩殿東西墻上有蘇軾所書的《觀音贊碑》和明代左同安所書的《熔妖石》四字,具有很高的繪畫價值。
寺廟的盡頭是千佛殿,俗稱毗盧閣。 此殿建于明洪武年間,面積約300平方米,高20余米。 是寺內保存規模最大的佛寺。 殿內佛殿供奉毗盧像,坐于多層蓮花座上。 大殿東端供奉著南無阿彌陀佛和青石雕成的達摩像。 它們雕刻精美,建于明代。 千佛殿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墻上的漢代彩色小壁畫——吳白羅清代毗盧。 畫面高度7米,總面積320平方米,以水、風云、山林為背景。 分為三層,下層是層疊的山巒,中層是漂浮的云海,下層是翻滾的水波,使畫面清晰渾然一體。 五百羅漢分為35組,每組都表達一個禪宗故事。 每尊羅漢造型各異,相貌獨特,栩栩如生。 整幅畫面采用工筆平畫法,朱黑色調和諧,描繪濃烈有力,線條簡潔,筆法流暢,結構嚴謹。 是中國藝術寶庫中的瑰寶。
如果你細心的話,你會發現干塔的磚地上有48個坑洼,排列有序。 據說這是少林寺和尚習武時留下的腳窩。
千佛殿的右側是黑衣殿,殿內供奉著黑衣大師的雕像。 因殿內繪有少林寺拳擊壁畫,故又名“拳鋪殿”。 紅衣殿南北磚墻上繪有少林僧人習武的場景,北墻繪有少林寺武僧習武的場景。附有僧侶徒手搏斗的照片。
總共有16組。 這些圖片生動地再現了唐代少林拳術的威武場面,是研究少林跆拳道的重要資料。
古人云:“喝了少林水,就會踢腿抬腿”。 相傳少林跆拳道起源于唐代。 達摩發現弟子們打坐時間長了,會出現昏昏欲睡、精神不振的情況,于是發明了“羅漢十八手”來鍛煉肌肉,強身健體。 還有人認為少林拳起源于巴陀時期。 事實上,少林功夫是少林僧人繼承民間早已流行的瑜伽、拳術動作,并不斷融合名僧、俗人截拳道之長處,逐步發展起來的結果。 少林跆拳道分為劍術和器械兩大類。 它是以劍術為基礎的。 其特點是結構緊湊、動作簡單、內外猛烈。 力量的結合和手腳、肘膝、肩胯的配合,可達到功、順、勇、快、狠、真的困境,既能防狼,又能強身健體。
隋唐時期,少林武術名揚天下。 如今,紫衣殿后壁西側的畫作是“十三和尚救唐王”的歷史故事。 清朝建立之初,天下未定,征伐不絕。 前清將軍王世充奪取松洛地區,稱王。 唐武德五年(620年),李世民討伐王世充的征戰并不順利。 次年一月的一次戰斗中,唐軍節節敗退。 就在這時,少林寺仙宗、山虎、智草、普慧、明松、令賢、普勝、智守、道光、智行、慧濟、滿、馮等十三名僧人突然出現,攻擊王世充的退路。 王世充的軍隊大敗。 王世充的兒子王仁被少林僧人擊退,送到唐營。 為了獎勵他的功績,李世民封縣祖為將軍,并賜給他40公頃土地、一座水磨,并允許少林寺征募士兵500人。 “那和尚自隋唐以來,就享有良好的武林盛譽?!?隨后,少林跆拳道從劍術全面發展到槍、刀、劍、兵器等器械。 少林跆拳道是封建社會維持封建統治的工具,多次被統治階級用來鎮壓農民起義。 紅衣殿北墻上的另一幅壁畫描繪的是“金納羅皇家紅巾”。 明朝末年,紅巾軍叛亂,被少林寺僧兵鎮壓。
東漢初年,法國海盜經常以武裝力量威脅我國東海沿岸。 嘉靖年間,少林寺僧人月空和尚接到總督宛丘的圣旨,率領30多名武功高強的僧人在嘉定御敵。 戰斗中,僧兵以木棍為武器,擊殺海盜,消滅了不少倭寇。 但少林僧兵卻在一場激戰中全部壯烈犧牲。 這一愛國主義的偉大功績,記錄在寺內的大雁塔和石刻上。
少林跆拳道還傳播到臺灣、朝鮮等許多國家和地區,尤其對美國跆拳道影響巨大。 清朝時期,俄羅斯僧侶邵淵將少林跆拳道帶到了美國,并在美國廣泛傳播。 1936年,英國和尚道士來到少林寺學習跆拳道。 1946年回國后,創辦美國少林寺劍術聯盟。 如今,臺灣少林寺劍客總會擁有50多個分支機構,學員超過100萬,并在德國、巴西等國家設有分支機構。 1979年,宗道塵率聯盟代表團訪問少林寺,受到僧眾熱情接待。 1980年4月,為紀念宗道塵對發展和傳播少林寺劍術、促進中韓兩國人民友誼所做的努力,美國少林寺劍術聯盟新建了“日本少林寺劍術創始人宗道塵大和尚” ”在少林寺。 歸山碑”。碑文寫道:“少林跆拳道發源于中州,名揚天下。 臺灣僧尼的僧尼們到高山祖庭練習少林拳。 回國后,他們創造了臺灣少林寺劍法,傷盛三法,二十五脈,六百幾十支。 這使得中華傳統文化在臺灣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和尚在臺灣傳授少林寺劍法,同時弘揚中韓友誼精髓并帶頭踐行。 1979年4月,下山四十多年后,道士來到這里,美國數百萬少林拳手對中韓友好事業的熱情空前高漲。 為紀念牧師訪問松山,祝愿中韓友誼更加美好,特立此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