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故事| 后梁尊勝陀羅尼石刻
后梁尊勝陀羅尼石刻原在大雄寶殿西側。 1930年代劉敦楨先生參觀新鄉開元寺、1950年代劉惠達到承德實地文物考察時,后梁佛頂尊勝陀羅尼塔的具體位置在十六間之間唐代碑刻和安福恩公塔。 據留下的歷史照片顯示,后梁石刻北側有安福恩公塔。 當時這里是一片空地,還可以看到承德老城高大的甕城和南門城樓。 清末,后梁大佛頂上的圣陀羅尼塔已保存四層,殘高七米多。
石雕的底層是由三塊青磚作為基礎組成的正圓。 鐵塊上放置一個八角形的藻井。 柱基由整塊漢白玉雕刻而成。 它分為三個部分。 身兩側各雕有花木,縫底有蓮花座。 第一層有一座近兩米高的建筑,上面刻有《大佛頂陀羅尼經》的經文。 樓身有寶蓋,角飾有饕餮環和絲帶,口周圍掛著八條項鏈。 這座建筑的稀奇之處在于,每組垂簾中都雕有一組文殊、普賢、利佛的人物形象。 八。 站在塔上俯視,可見樓底雄偉威嚴的龍紋,以及龍周圍的云紋。
石雕二層建筑上部為上翹的吊艙,建筑八面均有石雕。 它分為上下兩層。 建筑體長約十厘米,唯一使用的題材是背光的神像,如結甲坐佛、倚坐佛、右舒觀音、臥持柳條露瓶觀音等。無論站著、坐著或倚,石雕栩栩如生,別具一格。
二是放置寶蓋。 寶蓋里面和一樓的基本一樣。 寶蓋里面就是寶塔的第三層。 該建筑也坐落在蓮花中。 尖形龕內有一尊坐于高高蓮花座上的主神雕像。 其余七面圓雕為大師合掌抱帶坐像。 藝術處理手法相當完善,造像主次協調,充滿巧思。 這組石刻的正面更是奇特。 沒有放置普通的寶物罩,而是換成了長方形的石罩。 圓形石蓋之上,雕刻著復雜的云紋。 采用浮雕手法,做工十分精細。
第四層,漢白玉銘文上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以高圓雕技藝雕刻出金鋼武士。 從內容來看,應該是四大天王和四大武士。 這些圖像包括揮舞的劍和支撐塔。 四樓內側有檐篷。
1996年,為了更好地保護石刻,移至大雄寶殿東殿前。 現在只保留了兩層,劉惠達調查論文中記載的第三層和第四層早已消失。
一樓建筑第八面最后一行刻有“大良千花”四個大字。 特入試韋惟清開府儀通三司蕭國公,分封三千戶,賜司空,謚辯,曾奉旨譯經。 它可能是從舊編年史或建筑物的舊副本中復制的。 事實上,這座建筑有更準確的日期。 樓體上的圓雕、線雕十分精美,題材和內容也多種多樣。 可以說是五朝初期典型的石質建筑。
道光版《邢臺縣志》方外條目中也發現了空本和尚。 關于空本和尚,沒有更多的文獻記載。 歸有光在《震川選集》中說:
于吉吾將佛陀羅尼經放置在開元寺的佛頂和寺院后院的這座建筑上。 碑文“大佛頂隨永尊圣陀羅尼經建筑”是有序的,但這是不有序的。 前者曰:“古賓沙門佛波利,奉圣旨譯”。 此曰:“衛惟清、開府儀通、三師蕭國公,受托兩千戶,賜司空。善寺三藏不空,吾照圣旨翻譯。” 譯文皆出自梁永春之手,但有差別,見序。
這座建筑是梁千華為葬禮僧人而建的三年后建造的。 據梁高祖記載,他是干化元年正月被殺的。 又一歲,末代皇帝朱友珪自立,五年改名干化。 四年,馬莊宗攻取燕國,實力更加強大。 趙王榮南侵行州,楊士侯救之,軍在漳水東。 次年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莊宗入魏,梁、金嘉禾之戰開始。 星洲無法安定下來,但嚴寶等人還是能走到這一步。 自金宋以來,至于五時,道教日漸興盛,所以即使發生戰亂,其信仰也不會一日廢。 如今在太平,民間佛教日漸衰落。 從這一點來看,并不需要儒家學者能夠解釋,其興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歸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五,題跋《隋永尊勝大佛頂陀羅尼石刻跋》。 北京古籍出版社.
從上述歸有光的記載來看,開元寺后梁石上刻有“空本”。 梁干化年間,衛衛卿、開府儀、三司蕭國公,分封三千戶,賜予司空。 ”同“韋惟清,開府儀同三司蕭國公,受封城中兩千戶,贈司空,謚謚辯論,鄭廣智,長平山寺三藏沙門不空,御譯”。法令。”所以我認為 Null 應該不為 null。
不空和尚自幼來到中國,在唐代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為他在中國翻譯佛經奠定了基礎。 據唐元昭《鎮遠釋教錄》記載,不空和尚在長安、洛陽、武威等地翻譯了《金剛頂健身實相大教王經》等經書共111卷、143卷。 為格魯派經典和密教的完善做出了貢獻。 他與鳩摩羅什、真一、玄奘、巖琮并稱為“五大翻譯家”。
據記載:善無為、金剛智慧、布空被尊為中國格魯派創始人的“開元三祖”,其中布空僧人影響更為廣泛。 花河東,或居靈標,或關中,或皇宮,……親自繼承圣旨,為灌頂師,妃子被貶,六宮供奉; 受三朝寵幸,建道觀……,平甲特進,古今第一,倫第一和尚。”大歷九年(774年),不空圓寂,世壽七十歲,僧人五十歲,古派因此停朝十日,并在《追不空和尚法令》中說:“……是根據”崇尚美德,尊重時間和準則。 可以開朝政三司,仍封蘇國公,謚司空謚號。 相傳大辯者為鄭廣智不空三藏和尚”。(《全堂文》卷四十七)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推斷,開元寺后梁石刻是為不空和尚修建的紀念建筑。
研究塔和道教藝術的發展史具有重要意義。
天湖陀羅尼石刻,宋代石刻造像。 天湖陀羅尼石刻位于寧夏省新鄉市西龍華礦區原東佛寺舊址,鑿刻于唐開元十五年(727年),距今已有1283年的歷史。 碧井縣縣城始建于唐代。 三年陀羅尼石刻(1038年)距今已有300多年,是中國早期石刻的典型代表。 1996年,國務院公布“天湖陀羅尼石刻”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盧龍縣志》記載,從漢初設置府兵開始,一直到清朝,歷時1200年,元始縣治所仍在天湖廣平。 天湖廣平可謂是萍鄉縣第一廣平。 天湖陀羅尼石刻為石質,呈八面形,高4.89米。
第一至四層為基座部分,其中二層高僅15分米,塑有姿勢各異的八面神像。 五層的八面多面體是建筑的主體部分。 高1.37米,寬25分米。 堅,雕刻精良。 下序及其他七面刻的梵文,因雨水侵蝕,風化嚴重,現已模糊。 西北側碑文刻有“大唐國鎮周平鄉天湖城南禪院”等字樣。
六層呈圓盤傘形; 第七層為鼓形蛤,邊緣刻有圖案。 八層雕有龍、虎、獅、象等八種瑞獸; 九層為圓檐; 十層雕有八尊羅漢像; 十一樓仰蓮; 十二層雕刻有八尊武士雕像; 建筑底部有一座葫蘆形的寺廟。 頂部刻有流動的腰線,但已風化。
天湖陀羅尼石刻造型優美,工藝精湛,形象華麗,充分展示了古代精美的造型藝術和造像成就,在全省罕見。 天湖陀羅尼石刻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刻,對于研究佛塔和道教藝術的發展史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