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興寺,又名龍興宮,位于中國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北大街。 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寺始建于唐代,原名碧螺觀。 唐高宗改名龍興宮,后因宋太祖趙匡胤在此下榻,更名為龍興寺。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重修。 寺廟的中軸線上有關公殿、皇后殿、韋馱塔。 殿后是龍興塔龍興寺經幢,為八角樓閣式磚塔。 1991年,寺內地下發現一塊“荀子故里”石匾,證明荀子是山西新疆人。
歷史
龍興寺位于新絳縣北街頂的一處高崖上。
據記載,該寺始建于唐代。 因寺內供有碧螺天尊塑像,故名碧螺寺。 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改名龍興寺。 當時寺廟建筑非常雄偉,規模也相當大。
唐會昌五年(公元845年),由于武宗李嚴發起滅法運動,拆廟毀佛之風盛行。 寺內建筑全部被毀,唯有塔院寺幸存。
宋代時,太祖趙匡胤曾居住于此,故寺改建為宮殿。 后因僧人侵占,又恢復龍興寺之名。
寺基巍峨,居高臨下,頗有氣勢。 原有建筑主要有大雄寶殿、高塔等。 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在山西省文物局的支持下,新疆縣委、縣政府廣泛籌集資金,組織義務勞動,招募能工巧匠,加固寺廟基礎,整修寺廟,建造了額外的走廊。 一條新的寬闊通道被開辟出來,直接通往寺廟。 這樣,千年古寺才能重獲光彩,展現新面貌。
建筑學
廟宇坐北朝南,正殿前左右為關公殿、皇后殿;殿前左右為關公殿、皇后殿。 左側有山門; 前有韋馱樓,西廂房三間。 殿后建有十三層龍興塔。
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 單檐懸山頂,五間雙底斗拱。 是元代遺物。 殿后槽有佛壇,供奉九尊彩色三世佛及隨行菩薩塑像。
龍興寺塔坐北朝南,與大殿相鄰。 始建于唐代,原高八層。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毀,后重建。 青磚覆蓋,增至13層,高42.4米。
平面呈八角形,每邊長4.3米,為樓閣式磚塔。 該寺重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民國時期有碑碣三座,經堂一座。
殿堂前后還陳列著許多石碑,著名的就是唐代皇室李氏所立的“碧螺碑”。 碑文獨特,是古代書法作品中的精品。 現已吸引國內眾多雕塑專家和藝術愛好者紛紛觀賞、臨摹,給予高度評價。
傳奇
龍興寺對世界各地寺廟影響最大的就是天王殿內四大天王雕像的坐姿。
據說,各地寺廟天王殿里的四大天王原本是“天上、地上直立”的,但龍興寺的四大天王卻是“最先”坐下的。 從此,世界各地新建寺廟中的四大天王也紛紛落座。
至于四大天王為何采取坐姿,民間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
相傳朱元璋年輕時得了一種怪病,日夜哭泣。 父母無錢看病,只好求佛,愿意皈依佛教。 孩子的病果然好轉了。 因此,朱元璋十歲時,就進入皇覺寺出家為僧。
他從最卑微的家務做起,每天挑水挑柴,打掃佛寺。 掃天王殿的時候,四大天王雙腿像柱子一樣直立著,掃地很不方便。 他邊掃邊喊:“把腳抬起來!” 果然,四大天王說話間,竟然抬起腳坐下來。 隨后,世界各地新建的寺廟紛紛效仿,四大天王也起立落座。
重建
隆興寺自創建以來,曾三度重修。 上一次是在慧清和尚的主持下于1990年至1993年建造的。 建有山門、大雄寶殿、天王殿、大悲閣、太祖殿、地藏殿、念佛堂、藏經樓等。
寺內原植于清代的古槐,現已枯萎。 但到了20世紀90年代寺廟重新修繕后,它們又重新發芽、綻放,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隨著改革開放,國運昌盛,人民幸福,黨的宗教政策日益明確,弘揚佛教文化為團結廣大宗教界人士,鞏固和發展愛國統一戰線,四川省佛教高僧觀林、貝能、龍蓮、清頂和龍興寺方丈正誠和尚等山中長老聯名上書,誓言重建龍興塔,完成能海大業。未完成的事。 得到了廣大佛教信徒和社會各界人士的認可,也得到了當地黨政部門的重視和支持。
1992年,彭縣人民政府以彭府函86號文件正式批準佛教協會自籌資金建設。成都市文化局也批準拆除龍興古塔,重建新塔,以消除成文委發(1992)40號文件,消除倒塌危險,改善城市景觀。
同年5月25日,四川彭縣龍興舍利塔重建委員會在成都文殊院成立,清定法師為主任委員,海山、振一、正誠為副主任委員。 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任委員會委員。 受到他高度評價的名譽主任認為修建新塔是一件好事、一件大事,并捐贈了首期5萬元人民幣以示支持。 改建委員會下設辦公室、財務組、總務組、督導組等辦公室龍興寺經幢,負責大量的塔樓建設事宜。
1992年12月31日(農歷臘月初八),龍興寺開始拆除重建,由中國五冶建筑工程公司四公司承建。
新塔完全按照國家城市規劃,由四川省建筑設計院設計,體現佛教建筑風格特點。 它是按照印度加爾各答菩提迦耶佛塔的形狀建造的,是能海大師仿造的。 剩余的塔身被拆除后,重新修建了地宮,并用鋼筋混凝土加固封閉,開始了大龍興塔的建造。 它由一座主塔和四座角塔組成,分為塔基、塔身、塔頂三部分。
整個塔基30平方米,挖土7000多立方米,用鋼筋混凝土澆筑,面積900平方米,厚度10米。 為保證耐用、耐磨,塔基地面鋪有大理石,規格為600毫米×600毫米×80毫米。
塔均為方錐體,上小下大。 塔形雄偉、高大、莊嚴。 四個角的小塔相互沖突,沖天而起,寓意著佛教文化的深刻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