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因為他們本身就具有宗教屬性。 就像敦煌的壁畫,云岡的石窟,或者某座寺廟的壁畫一樣,它們最初都是來自于宗教題材。
這些藝術形式所表達的故事實際上是宗教的具體表現。
另一方面,宗教的傳播也需要更加世俗化。 古人的日常生活也受到宗教藝術的影響。 屋梁上的脊獸是龍的九子梵天寺經幢,駱駝碑上的碧璽是承重之神。
這些源于宗教的藝術自然而然地給人們的日常生活注入了元素。
只有藝術與生活融為一體梵天寺經幢,才能更好地溝通。 三字經和千字經都以有節奏的朗讀方式排列教導文字,使交流的便利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那么我們所知道的佛經是如何達到傳播效果的呢?
一
心撲通撲通
由于佛教經典并非誕生于國內,翻譯后無法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因此并非所有經典都以文本的形式出現。
我們熟悉的溝通方式有很多種。 流行于四川、西藏的轉經筒、經幡,讓信佛或不信佛的人們用最簡單的方式感受到它的內涵。 橫幅上寫有佛經,隨著風的擺動,佛經在風中念誦。
但經幡很脆弱,所以到達中原的佛教徒也會在石頭上寫經。
大殿兩側的碑刻也能增強寺廟的莊嚴氣氛。 由于石頭本身的質地,在其表面記錄佛經是保存文獻的最佳方式。
然而,長期存在于“深宅大院”的銘文,其實并不是傳播經文的最佳載體。 進入寺廟需要有門檻,看碑文有點繁瑣。
“樓”,它的誕生為經文提供了更好的傳播載體。 這面旗幟原本是儀仗隊中的旗幟,但“進化版旗幟”變成了一根寫滿經文的石柱。
與經幡相比,建筑結合了易保存和美觀兩大要素。 將經文融入建筑的效果非常突出。
建筑除了美觀之外,還具有交流性,所以它與碑刻不同。 它們更多地被放置在交通繁忙的街道上、寺廟門外,或者作為墳墓中的裝飾品,以歌頌大師生前的樣子。 有單體建筑,也有成熟建筑。 到了出現的雙生建筑。
佛經有很多,但今天我要講的佛經卻意義非凡。
二
源于佛教
它是杭州地面上最古老的物體之一,靜靜地矗立在鳳凰山腳下。 因為它的存在,杭州“東南佛國”的地位才得以穩固。
五朝、宋代的經柱不計其數,梵天寺幸存的經柱成為了那個時代的挽歌。
《杭州府志》記載,唐末梵天寺初名順天寺。
我們常常把唐朝滅亡后的種種問題歸咎于“五朝十國”。 與統一的王朝不同,分裂時期的王朝將中華大地的審美與統一割裂開來。
五朝吳越時期,杭州地區的統治者被稱為錢氏三朝五王。 他們的“在任”期間,就像漢初休養生息一樣,確保了國家和人民的安全,他們的統治大多是太平無事。
與滅佛的武宗不同,他們信仰佛教,喜歡在杭州各地修建塑像、寺廟、佛寺。
吳越王錢镠派弟弟錢華迎釋迦牟尼佛骨舍利回杭州。 為了供奉釋迦牟尼佛骨舍利,在順天院修建了南塔,順天院更名為南塔寺。 。
吳越末代王錢洪楚也許是為了銘記祖先的功績,重修了南塔寺,并在南塔寺前修建了一對祈年樓。
“鞭力強勁,如禮流流出,玉雕霜痕,花雕八面,佛冠念語,為塵世塵世做善因。”沙。祝家國昌盛,疆界永封。……祝福仍傳遍昏暗光明,眾生愿體驗美妙喜悅。”
他重建的寺廟成為吳越國著名的皇家寺廟。 該寺規模宏大,與鳳凰山的齊云寺、圣果寺并稱為“西湖東南三大禪寺”。
吳越至北宋,南塔寺因護法神梵天而得名,更名為梵天寺。
精莊也由此得名,并沿用至今。
三
石塔
佛經建筑一般由三大部分組成,從下到上分別是基座、樓身、樓頂。
柱子上刻的經文大多是經文、訊息或建造者的意圖,佛像上也刻有文字。 經柱多為六角形、八角形。
兩兄弟形狀相同,相距13米,有八面。 它們是用太湖石雕刻而成的。
在佛教世界觀中,地球表面被大海劃分為四大陸地:南占部洲、犀牛河洲、北巨鹿洲、東升神洲。 海的中心是“須彌山”。 有地獄。
日月從須彌山山腰移出,從那里,山外延伸出九山八海,一直延伸到世界的邊緣,這就是“鐵圍山”。 這一系列的風景被稱為“世界”。
這樣的千個世界,叫做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叫做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叫做大千世界。
也就是說,三千世界中有十億世界,有十億須彌山。
經柱可以抽象地理解為矗立在九山八海之上的須彌山。
而這樣一座“須彌山”上到底有什么樣的雕刻呢?
事實上,經柱并非與佛教世界觀一一對應,而更多的是對經柱中提到的經文典故的藝術表現。
比如下面第一層短柱上的故事,就源自《大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中釋天帝和善珠帝的故事。
藏經樓的每一層都有其對應的佛教形象和故事,而藏經樓抽象的“須彌山”無疑是一座藝術寶庫。
而我們有幸在杭州城里看到了這道幾千年前的美食。 只能說是歷史的幸運,也是杭州這座城市的幸運。
第一級
底座部分,經樓雕刻九山八海。
九山八海,以須彌山為中心,周圍有八座大山。 山與山之間隔著海水,歷來稱為九山八海。
第二級
腰帶下部為鼓形圓柱雕塑,有一條龍環繞建筑。 與九山八海相比,盤龍更加本土化。
五朝時期的龍比后世更加強大,龍的形象有時被用來比喻天宮。
第三極
腰帶正中、柱周圍有菩薩像,有十六龕。 建筑八面雕有兩個菩薩龕。 菩薩頭戴寶冠,有的合掌,有的腹前托寶瓶,有的打禪印,有的手持拂塵。
4級
腰帶上部,身體八面雕有盆、龕,分別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像。 正面主佛結法印,比喻釋迦牟尼佛; 角側主佛系中品印,比喻阿彌陀佛。
5級
柱身刻有草書“大佛神咒大佛法門”、“大佛頂陀羅尼經”等草書字樣。 第五日,甲寅立天下大元帥,吳越王錢楚儉。”
這句話明確了景莊的創建年代,不僅確定了該建筑的年代,還補全了同時期的歷史資料。
6級
為仿石木結構,有腰檐,檐下做斗拱(鋪面)。 除了角拱之外,還在每側添加了一個額外的補間。
屋檐外側仿木飛椽,檐上鑿瓦滴水,頂上雕瓦脊獸,再現了北朝早期浙江一代的木結構建筑。宋。
7級
是一座一流的短柱,南、北柱上雕刻各異。 該級別只有四個邊,并且帶有圓角。 正面各有門龕,虎門龕上方傘下雕有飛天神像兩尊。 可見這一級別的佛像對于建筑本體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在雕刻上,南北基??本相同,但順序不同。 對應關系為:
東南 - 西北、南南 - 北北
西南 - 東北,南北 - 南北
南樓東側、北樓西側各雕一佛、二弟子、一居士。
佛陀的右臂肘部彎曲,向跪在座旁的人伸去。 跪拜者雙手合十,仰望佛祖。
這里描述的是,第七日,如《佛陀羅尼經》中所說,釋迦牟尼大帝、善住大帝及諸天眾生,奉佛命而來,將菩薩錄授予善住大帝。
南樓西側、北樓東側刻有居士、僧人像。
老人伸出左臂,拄著拐杖,對著跪著的人們說了些什么。 小和尚抬起頭,雙手合十,向老者行禮。
這里描述的是西域的波利和尚來到五臺山瞻仰文殊菩薩的圣面,并遇見了一位老人。 老人啟發波利取回《佛陀羅尼經》,并告訴他文殊菩薩所在之處。
波莉拜倒了老人,回到西國取經。 永春二年,攜梵經到達長安。
南樓南側和北樓北側各雕有主像、二脅侍、二脅侍菩薩。
女主神(北塔男性善主大帝)著仕女裝,是早期沙克提皇帝的女性形象。
南樓北側和北樓南側各刻一菩薩,一師二侍者。
主男神(北塔女帝夏克提)表情莊重,雍容華貴,是早期生活安逸的皇帝形象。
善居主與釋帝帝雙手合十,相當于在佛像兩側禮佛。 頭戴袈裟的文殊老人,具有漢族的慈祥相貌,而釋帝像是現存最早的宋代女釋帝像。
8級
為二級短柱,八面壺門龕。 正面四龕刻有上圣中品印的佛坐像。 四個角龕刻法印佛坐像。 前者是阿彌陀佛,后者是釋迦牟尼。 佛。
9級
為三層短柱,四面有壺門龕。 每一座都雕刻著一尊身穿鎧甲、坐在玄形須彌座上的天王雕像。 四邊是四大天王。
這里的天王雕像與我們看到的手持琵琶、手持傘或龍的天王不同。 早期天王造像的法器多為十字架、金剛杵或佛塔,與我們后世所熟悉的形象有很大不同。
東邊是國天王塔羅扎; 南為生長天王碧琉璃; 西邊是廣目天王碧流波查; 北邊是多溫天王毗沙門。
10級
它就是卡林賓加,俗稱妙音鳥。 兩側各刻一人首鳥身,展翅飛翔。 這只鳴鳥栩栩如生,歷經千年,依然活躍在佛經樓頂上。
《會遠音義》云:“嘉陵賓嘎,此云美音鳥,或云妙音鳥。此鳥本出雪山,能以殼鳴,其聲輕柔,優雅得讓人百聽不厭。”
頂部
它是日月寶珠,坐在華蓋上。 其結構和功能與我們所見到的佛塔、寶塔等類似,作為藏經建筑的頂部。
四
與光和諧
自從更名為梵天寺以來,杭州這座城市并沒有保持不變。
元朝時期,杭州城被元兵攻陷。 梵天寺作為皇宮西南的一座大型禪寺,也難逃塔毀的命運。 只剩下寺前南北兩座經堂樓。 后來梵天寺也由杭州城內變為城外,逐漸荒廢破敗。
明代,梵天寺得到重建,逐漸恢復了知名度。 但清朝咸豐年間,太平天國運動和戰亂,使梵天寺再次被毀,僅存兩座建筑。
這對經堂建筑,已見寺廟廢墟,飽經世事滄桑。 雖然歷經風霜,但千年來依然屹立不倒。
如今,梵天寺舊址被一所幼兒園占據,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兩座建筑仍保持著千年前的樣子。
也許再也聽不到寺廟里遙遠的梵音,也許再也看不到昔日南宋的喧囂,但默默佇立在人間煙火之中,卻又不是什么另一種感覺。存在的態度。
梵天寺經堂是中國第二高的大型石經建筑。 當我們在歷史的輪回中再次見到它時,不難窺見千年前杭州的風采。
2001年6月,梵天寺藏經樓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距離兄弟倆不遠的地方就是饅頭山社區,鳳凰山的街道也因保護街區的規定得以延續古杭州的街巷。
無獨有偶,或許正是老街的保留,才讓文化產業在距離精莊不遠的地方落地生根。
梵天寺已不再是原來的梵天寺了。 唯有經柱還長期矗立在樹林中,至今。
煙花中的梵音,是最接近人間的佛國。 它在風云變幻的世界中沉默而獨立。
那些歷史已如浮云般消逝,但那些跨越時光的文物,卻仿佛用一千多年前的喧囂,向我們訴說著那個盛世王朝的往事。
廣廈千
本系列古建筑科普文章涵蓋了中國古建筑的所有精華。
我們將把您忽視的寶藏帶到您的眼前。
-參考-
梵音無盡梵音——梵天寺及經柱考證-黃卓雅
杭州梵天寺藏經樓內部結構初探-張秉峰
杭州梵天寺吳越國雙經建筑短柱造像研究 - 賴天兵吳越國石佛造像的造型與組合 - 賴天兵對浙江古建筑簡述 - 陳從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