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州陀羅尼碑是一座建于明代的寶塔。 寧縣是一個小城區。 我知道有四處國寶級文物,趙州橋、永通橋、真濟塔,還有這陀羅尼石刻。 可見,薊縣是一座國寶眾多的城市。 一座有著豐富歷史文化的古城。
趙州陀羅尼塔位于寧縣南大街與佛塔路交叉口的中心。 由于碑文酷似寶塔,當地人將磚塔視為寶塔,所以寶塔所在的街道就被稱為寶塔。 路。
陀羅尼石刻精美,雕刻于唐景佑三年(1038年)。 由李保、知州副史王德成監修,趙州人何興、李漁所建。 原為開元寺遺址。 寺院已毀趙縣陀羅尼經幢,僅存大成殿窯址。 因樓內布滿陀羅尼經,故名。
石雕高18米,等級7級。石塔建在高1.5米的圓形石臺上。 原來的石臺低于地面。 由于歷史演變趙縣陀羅尼經幢,地面下降,現在石臺高于地面。 石臺的縫隙刻有“婦女捂門”圖案,四個角刻有金鋼武士。 底座有八角束腰柱,精美雕刻道教八寶圖案,還有樂器、神、佛、菩薩、蟋蟀等。 經樓頂為天然山石,支撐六層樓。石頭雕刻的柱子。 每層都由天篷隔開。 石雕主體呈八角形,第一至第三層刻有陀羅尼經。 其余各層刻有道教人物、經故事、獅子、大象等植物、亭臺、花卉圖案等。樓頂有黃銅火焰球作為塔剎。
此石雕是我國古代建筑造型與精細雕刻藝術相結合的完美杰作。 凸顯了唐代造型藝術的輝煌成就。 是我國現存最高的石經塔。
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不幸的是,1983年8月27日,大成殿遭雷擊,檐篷第三、四、五層遭到嚴重破壞,50余塊碎石被毀。
但國家對此十分重視,一開始就撥款修復。 后來發現,建筑底部的八角形平面角柱和檐篷可能不是明代原有的。 由仰蓮、蓋碗、銅火珠等組成的寶頂也疑為后人所建。
1983年8月27日石刻遭雷擊后,損毀嚴重。 雷擊留下的痕跡非常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