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石獅市漢白玉柱墩柱礎仿古柱礎石圖片
但是現在大多數人對傳統建筑文化的認識處于膚淺和斷層階段,只有極少部分專業人士在從事對古建的保護和維修工作,對建筑細部做深入細致研究的更是少之又少,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如何得到繼承和發揚柱墩石作為建筑的細部構件,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是傳統木構建筑中的一大亮點,它是歷代能工巧匠施展技藝的對象,也承載著民俗、宗教、美術等一系列的文化元素,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遺產,對其做深入細致的研究,也是期望能為傳統建筑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做出一份貢獻。

鼓鏡式柱頂石為素覆盆柱礎變形而來,一般不加以雕飾,豪華的做法是在古鏡柱頂邊緣做一圈二方連續的淺浮雕。其造型簡單卻不失優雅端莊,因此在明代被作為官方建筑的柱頂石。明顯的特征是采用古鏡柱頂,并從古鏡上緣開始做拋物線狀緩緩向下方底座延伸至柱礎的邊緣。鼓鏡式柱礎早出現在明朝初期南京的官式建筑上,明遷都北京后,鼓鏡式柱礎成為了明代官式建筑柱礎的統一風格,清代官式建筑因多數為明代所遺留下來,故同樣繼承了明代的鼓鏡式柱頂石。

點翰堂前院柱礎石圖片尺寸設計
如下圖總高度為18cm。上部圓鼓造型的鼓肚直徑為60cm,高度為8cm。下部底座直徑為68cm,高度為10cm。上部鼓肚周圍圖案為鳳凰造型圖案,兩只鳳凰造型各異,周圍有祥云托起,一只翹首前瞻,一只俯首后盼。兩只鳳凰顯得活靈活現,有富貴吉祥之意。下部為蓮花造型底座蓮花瓣共16 個,每個蓮花瓣高度為16cm,寬度為6cm,花瓣頭有如意圖案。
柱礎作為古建筑傳統木構建筑中獨具特色的一個建筑純粹的石雕構件,隨著歷史文化的發展而發展.并成為結構與藝術融為一體的構件,柱礎石、柱墩、石墩子是石刻藝術與木構建筑體系的天然結合點它猶如一扇亮麗窗戶.透過它、我們可以了解其中博大精深的傳統藝術文化建筑規劃者根據建筑的不同,不同地域、人文環境土人的喜好和審美而使其星現出各種不同的柱礎藝術特點。
作者:歐陽廣彬
敬業的牌坊牌樓雕刻廠家,我們專注、用心制作,追求........
版權屬于: (http://www.shidiao136.com/shilangan/)(12301688.com)版權所有。
轉載時必須以鏈接形式注明本文來自:http://www.shidiao136.com/shilangan/archives/1910
但是現在大多數人對傳統建筑文化的認識處于膚淺和斷層階段,只有極少部分專業人士在從事對古建的保護和維修工作,對建筑細部做深入細致研究的更是少之又少,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如何得到繼承和發揚柱墩石作為建筑的細部構件,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是傳統木構建筑中的一大亮點,它是歷代能工巧匠施展技藝的對象,也承載著民俗、宗教、美術等一系列的文化元素,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遺產,對其做深入細致的研究,也是期望能為傳統建筑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做出一份貢獻。

鼓鏡式柱頂石為素覆盆柱礎變形而來,一般不加以雕飾,豪華的做法是在古鏡柱頂邊緣做一圈二方連續的淺浮雕。其造型簡單卻不失優雅端莊,因此在明代被作為官方建筑的柱頂石。明顯的特征是采用古鏡柱頂,并從古鏡上緣開始做拋物線狀緩緩向下方底座延伸至柱礎的邊緣。鼓鏡式柱礎早出現在明朝初期南京的官式建筑上,明遷都北京后,鼓鏡式柱礎成為了明代官式建筑柱礎的統一風格,清代官式建筑因多數為明代所遺留下來,故同樣繼承了明代的鼓鏡式柱頂石。

點翰堂前院柱礎石圖片尺寸設計
如下圖總高度為18cm。上部圓鼓造型的鼓肚直徑為60cm,高度為8cm。下部底座直徑為68cm,高度為10cm。上部鼓肚周圍圖案為鳳凰造型圖案,兩只鳳凰造型各異,周圍有祥云托起,一只翹首前瞻,一只俯首后盼。兩只鳳凰顯得活靈活現,有富貴吉祥之意。下部為蓮花造型底座蓮花瓣共16 個,每個蓮花瓣高度為16cm,寬度為6cm,花瓣頭有如意圖案。
柱礎作為古建筑傳統木構建筑中獨具特色的一個建筑純粹的石雕構件,隨著歷史文化的發展而發展.并成為結構與藝術融為一體的構件,柱礎石、柱墩、石墩子是石刻藝術與木構建筑體系的天然結合點它猶如一扇亮麗窗戶.透過它、我們可以了解其中博大精深的傳統藝術文化建筑規劃者根據建筑的不同,不同地域、人文環境土人的喜好和審美而使其星現出各種不同的柱礎藝術特點。
作者:歐陽廣彬
敬業的牌坊牌樓雕刻廠家,我們專注、用心制作,追求........
版權屬于: (http://www.shidiao136.com/shilangan/)(12301688.com)版權所有。
轉載時必須以鏈接形式注明本文來自:http://www.shidiao136.com/shilangan/archives/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