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尉龍興寺遺址考古發掘發掘簡述 登郡,唐初改為登州,是軍事重鎮。 唐朝中葉,在鄧萊設置駐軍使,指揮鄧、衙、利州三地聯軍。 都督很快還是鎮南軍。 五朝,宋、元、明、清皆為登州。 建國后為登霞縣,近年改縣設市 圖1、2010年登霞西河泛濫,數座明代石佛被沖毀. 當時,這里被稱為大佛閣。 原四川大學博物館華西館館長程恩元先生多次前去收藏,并對出土石刻的岸邊區域進行了清理。 遺碑、佛經、佛像等被西河發掘收集。 其中,刻有碑文的碑刻、經盤、佛經等至少有數件,且種類繁多。 “龍興寺”的名稱見于出土文字資料,故研究者將這批造像稱為“龍興寺造像”。
世載年,武則天歸唐中宗朝政。 中宗為太子時,下令天下各國興建中興廟宇,寓意大唐復興。 公元一年,武則天皇后駕崩,中宗正式即位。 為避中宗諱,將天下的“中興”廟宇改名為“隆興”廟宇。 龍興寺石刻出土地原為農田。 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這里逐漸被住宅和廠房所包圍。 3月,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登渭市文管處,對造像出土地及周邊進行了考古調查。 登萊市老溪河至西環路之間,發現多座房基和一座碑亭基。 重要的是找到了一些用于建筑的琉璃預制構件,以及從塔基頂部填充物中出土的石刻。 盤子碎片上充金。 2009年3月,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啤酒廠擴建工程,進行了大規模的鉆探搶救性挖掘,主要是在啤酒廠擴建工程的北側和北側。 此外,遺址的重要遺跡——塔基也得到了全面挖掘。 ,從出土的遺跡和遺物來看,基本可以確定龍興寺經幢圖片龍興寺經幢圖片,這個遺址就是出土了大量明代石像的龍興寺遺址。 場地現有面積約10000平方米。 北側舊飲料廠區原為舊址區。 由于下大雨,大部分都消失了。 西側和北側現為菜地和居民區,應屬舊址區。 由于表面填充物較厚,保存狀態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