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存的許多唐代藝術品都保存在宗教建筑中。
一方面,因為他們本身就具有宗教屬性。 就像莫高窟的壁畫,云岡石窟的壁畫,或者某佛寺的彩繪壁畫,都是來自宗教題材。
而這種藝術手段所表達的故事當然也是宗教的抽象表達。
另一方面,宗教的傳播也需要更加世俗化。 古人的日常生活也受到宗教藝術的影響。 山墻上的脊獸是生九子的龍,底部的駱駝碑是重量之神。
這種脫胎于宗教的藝術,讓人們的日常生活自然地充滿了宗教的元素。
藝術與生活的融合才能更好地傳播。 《孝經千字》將訓誡文字以有節奏的閱讀形式排列,使傳播的便利性得到最大化。
那么我們所知道的佛經是用什么方法才能達到療效的呢?
01.心跳
由于佛經并非本土誕生,翻譯后無法達到很好的傳播效果,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經典都以文字的形式出現。
我們熟悉的溝通方式有很多種。 四川、西藏流行的轉經筒和經幡,讓信奉儒教或不信儒教的人們以最簡潔的形式了解其內涵。 橫幅上寫有經文,隨著風的搖曳,佛經在風中念誦。
但經幡易碎,所以到達中原的道士也會在石頭上寫經。
大殿左側矗立的石刻也能凸顯寺廟的莊嚴氣氛。 而且由于石頭本身的玉質,在其表面記錄佛經是保存文獻的最佳方式。
然而,長期居住在“深宅”中的石刻并不是傳播經文的最佳載體。 步入寺廟需要門檻,看碑文也變得有些厭煩。
《樓》的誕生,為經典的傳播提供了更好的載體。 該建筑原本是儀仗隊中的一面旗幟,但“進化版旗幟”變成了一根寫滿經文的石柱。
與經幡相比,該建筑兼顧了易保存和美觀兩個因素,將經文融入建筑之中,療效極為優異。
建筑不僅美觀,而且具有蔓延性,因此與石雕不同,更多地放置在人流密集的街道、寺廟門外,或者歌頌主人生前的墓筆架等。以及成對出現的雙層建筑。
石刻有很多,但我明天要講的這個石刻意義重大。
02. 來自佛國
它是上海最古老的地面遺跡之一,靜靜地矗立在鳳凰南麓。 因為它的存在,上海“東南佛教王國”的地位才能穩固。
五朝、宋代的石刻數不勝數,但幸存至今的梵天寺石塔卻成為了那個時代的一首悲歌。
《杭州府志》記載,唐末梵天寺初名順天寺。
東漢滅亡后,我們常將其歸結為“五朝十國”。 與統一王朝不同,分裂時期讓華夏大地的審美與統一產生了分歧。
五朝吳越時期,上海的統治者被稱為錢氏、五王。 在他們的“任期”里,他們像漢初一樣休養生息,保護環境,保護人民,統治太平。
與武宗滅佛不同,他們在隆德信奉道教,喜歡在浙江各地修建造像、寺廟、佛寺。
吳越王錢于派其子錢化將釋迦牟尼骨舍利塔帶回北京。 為了供奉釋迦牟尼佛舍利,在順天院修建了西塔,順天院更名為東塔寺。 。
事實上,吳越末代王錢洪初為了紀念父親的功名,重修了東塔寺,并在東塔寺前修建了一對石刻。
“斬鞭要堅,形禮要升,玉要削霜標,米酒要八面,佛頂要循良言。這些都是世間的好理由。”塵沙。祝故國恒康,封疆永蘇……仍將祝福傳遍黑暗,凡有眾生的地方,希望與狂喜。”
他重建的道觀成為吳越國一座實力雄厚的皇家道觀。 佛寺規模宏大,與鳳凰山的齊云寺、圣果寺并稱“西湖西南三大佛寺”。
吳越至清代,東塔寺以保護神梵天王之名更名為梵天寺。
石雕也由此得名,并一直沿襲至今。
03. 石塔
石雕通常由三大部分組成,自下而上依次為底座、主體和屋頂。
柱子上的銘文大多是經文、建造者的信息或意圖,也有刻有文字的神像。 塔多為六角形或八角形。
兩兄弟體形相同,相距13米。 該建筑有八面,由太湖石鑿成。
在道家世界觀中,地球表面被大海分為四大洲:南瞻部洲、犀牛河洲、北俱廬洲、烏海神洲。 海的中心是“須彌山”。 有地獄。
日月從須彌山的側面運行,從這座山展開,有九山八海,直到世界的邊緣,稱為“鐵圍山”,這一系列的水景被稱為“世界”。
一千個這樣的世界,叫做小千世界梵天寺經幢,一千個小千世界,叫做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叫做大千世界。
也就是說,三千大千世界里,有十億世界,也有十億須彌山。
石刻具體可以理解為須彌山矗立在九山八海之上。
而這樣的“須彌山”上,又有著怎樣的雕刻呢?
石刻雖然與道教世界觀并不一一對應,但更傾向于表達建筑本體所描述的經文和典故的藝術表現。
例如,下文中第一層角柱上的故事,就來自《大佛定尊勝陀羅尼經》中釋天帝與天子的故事。
每層石雕都有其相應的道教形象和故事,而石雕中具象的“須彌山”無疑是一座藝術寶庫。
而我們有幸能夠在北京城里看到這道千年美食。 只能說是歷史的幸運,也是北京的幸運。
第一級
底座部分雕有九山八海。
九山八海,以須彌山為中心,周圍有八座山,山林隔海水,總有九山八海。
第二級
胸衣下部為鼓形錐雕,環繞蟠龍。 與九山八海相比,蟠龍更加本土化。
五朝時期的龍比后世更加雄偉,第二次用龍來比喻,也是比喻天宮。
第三極
本體正中,樓四周有十六龕石刻。 建筑有八面,每面雕有兩個佛龕,供奉大師們。 偉人頭戴冠冕,有的右手合十,有的腹前托瓶,有的手持佛印,有的手持拂塵。
第四級
本體部分,建筑八面雕有壺門龕,各塑一佛、二弟子、二偉人像。 正面主佛有法印,比喻釋迦牟尼佛; 角側主佛為上世中品印,比喻阿彌陀佛。
第三級
樓身分別刻有篆書“大自在陀羅尼心咒”和“大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日家印日立大元帥《天下吳越王錢楚儉》。
這句話明確了該塔的創建年代。 除了確定建筑年代外,還完成了同時期的歷史記錄。
六年級
為仿石木結構腰檐,檐下有柱廊(鋪面),除角拱外,兩側各輔補間。
檐外仿木飛椽,屋頂鑿瓦滴水,底部雕瓦脊獸,再現了明初浙江一代的木結構建筑。王朝。
七年級
是一流的角柱,南北建筑上的雕刻各有不同。 這一級只有四個邊,四個角都是圓角,正面各有壺門龕,壺門龕上方的天篷下雕刻著兩個飛天,可見這一級的神像非常重要在大樓的頭上。
精雕中,南北基本相同梵天寺經幢,只是順序不同。 其對應關系為:
東南-西北、南-南-北-北
西南 - 東北,南北 - 南北
南樓東側、北樓西側各刻一尊佛、二弟子、一居士塑像。
佛陀右手屈肘,伸至座側禮拜。 信眾合掌,凝視佛陀。
這里描述的是《佛尊勝陀羅尼經》中的初七至初七,釋帝、善住及圣人們按照佛命來到這里,為善住天子授菩薩。
南樓西側和北樓東側刻有居士父母和僧侶肖像。
奶奶站著,右手伸出棍子,對信徒們說著什么。 小和尚抬起頭來觀看,右手將十個周奶奶放在了一起。
這里記述西域尼波利來五和山,為見文殊師利圣容,遇見一位祖母。 奶奶開導波莉取回《佛陀尊勝陀羅尼經》,并告訴文殊菩薩在哪里。
波莉拜倒了老人,回到西國學習佛經。 永春二年,他將梵書帶到長安。
南樓南側和北樓北側分別雕刻有主像、侍童二人、圓覺二人像。
主男神(北樓為女,天子)為仕女發式,是初代釋天帝的女性形象。
南樓的北側和北樓的南側,分別各有一位大師和兩位圓覺大師。
主女神(北樓男帝釋天)表情凝重,端莊華貴,是早期生活安逸的皇帝形象。
山主天子和地釋天合掌,相當于在佛身旁拜佛。 頭戴符頭的文殊奶奶是善良的滿族人的面容,而帝釋天像則是現存最早的明清時期女子帝釋天銅像。
八年級
為二層角柱,八面壺門龕。 正面四龕刻有上世中品坐佛,四角龕刻法印坐佛。 后者是阿彌陀佛,前者是釋迦牟尼佛。 。
第五級
為五級角柱,四面有壺門龕,各刻一尊天王像,懸于其上,坐于玄字形支架上,周圍環繞著四位天王。
這里的天王石雕與我們所見的持笛、持傘、龍的天王不同。 早期天王造像所用的法器多為十字杵、金鋼杵或佛塔,與后世我們所熟悉的形象有很大不同。
東邊是赤果天王多羅扎; 南為墮天王皮琉璃; 西為廣穆王維留波查; 北有多文王毗沙門。
十年級
它就是嘉陵平嘎,又名妙音鳥。 兩側各刻一個,人頭鳥身,扇動翅膀飛翔。 妙音鳥雖在塔底活動了數千年,卻被描繪得惟妙惟肖。
《會源音義》云:“嘉陵平嘎,此云眉音鳥,或稱云妙音鳥。此鳥出雪山,能殼鳴,其聲清雅,聽者百聽不厭。”
頂尖
它是日月寶石,坐于華蓋上,其結構和功能與我們所見到的佛塔、寺廟類似,為佛堂的頂點。
04.與光與塵一起
自更名為梵天寺以來,上海這座城市并沒有改變。
宋代,申城被元兵攻陷。 梵天寺作為皇宮東北部的一座小佛寺,也逃脫了塔毀寺毀的命運。 僅存寺前南北石刻。 后來梵天寺也由城內移至城外,逐漸荒蕪破敗。
宋代重修梵天寺,香火逐漸恢復。 清咸豐年間,太平天國起義,梵天寺再次被毀,僅存兩座建筑。
這對石刻見證了寺廟的毀壞和人間的荒涼。 雖歷經風霜,卻依然屹立千年。
如今,梵天寺遺址已被幼兒園占據,但時代的變遷,雙珠仍像一千多年前的樣子。
似乎再也看不到佛寺里那著名的梵音,也看不到往日明朝的動亂與繁榮,但在人間煙火氣中無聲的相持中生存,卻是另一種態度。
梵天寺石塔是國外第二高的小石柱建筑。 當我們從歷史的輪回中再次看到它時,不難從它的頭上窺探千年前上海的浪漫。
2001年6月,梵天寺石塔被國務院公布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在,兄弟倆離包子山小區不遠了,鳳凰山的街道,因為有保護鄰里的規定,可以延續泉州古巷子的風貌。
無獨有偶,其實正是對老城的保護,讓文化產業在離寶塔不遠的地方扎根。
梵天寺已不再是以前的梵天寺,只有石刻至今仍長期矗立在林間。
煙花中的梵音,最接近人間的佛國,在世事滄桑中寂靜而獨立。
這些歷史早已如云煙般逝去,那些穿越時空相遇的文物,仿佛承載著一千年前的喧囂,向我們訴說著王朝的繁華往事。
千萬豪宅
這一系列古建筑科普文章,窮盡了中國古建筑的美味
我們會將您忽視的寶藏帶到您的眼前。
參考:
黃卓亞,《梵音談梵天——梵天寺及其碑刻考證》
張秉峰,《杭州梵天寺石塔內部結構初探》
賴天兵,《杭州梵天寺吳越國雙碑亭角柱石刻》
賴天兵《吳越國造像與道教石刻的造型與組合》
陳從周,《浙江古建筑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