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濟南,天氣晴朗,秋高氣爽。 雨下了很長時間,天空放晴了。 天空中彌漫著一層薄霧。 我和同學一起去參觀香積寺。 子午線大街上,幾輛汽車蜂擁而至。
遠處,八九公里外的云霧繚繞的秦嶺倒映在一層薄紗中,若隱若現。 黑白相間的山峰在云霧繚繞中直插云霄,像幾筆淡墨,涂抹在潔白的天空上。
航拍香積寺遠處的秦嶺
作為中國八大道觀之一的香積寺,我來過很多次了。
2016年冬天,為了拍夜景,我一早就在山門外等了一個多小時,只為拍到積雪尚未清理干凈的古剎。
從拍攝香積寺到了解香積寺,還得從去年放假的時候說起。 我用了一周的時間去香積寺善導大師藏書樓(善導書院)收集了我能看到的所有書籍和資料。 全部閱讀。 圖書館的書不外借,我只能每天來這里。 其實要講了解,一周是遠遠不夠的,只能了解表面。
航拍香積寺
我不吃素,只是好奇,想了解一下中國道教八大禪寺的由來。
什么是“凈土”?
什么是“爺爺”?
善導大師是誰? 為什么要“一佛名一光明”呢?
為什么和香積寺的和尚聊天的第一句話就是“南無阿彌陀佛”? 為什么香積寺如此多災多難,甚至枯萎只剩下一名和尚,卻屹立了不到一千年?
香積寺門外為何不賣香?
為什么臺灣人特別尊崇香積寺?
帶著這樣的疑惑,請跟隨我的鏡頭去參觀一下千年古剎香積寺,把這些疑惑一一釋放吧。
從子午街向南,經過香積寺村,就會聽到顯眼的“香積寺”牌子映入眼簾,左轉向南水平線,約500米,就到了。
航拍香積寺前南橫線
香積寺面向秦嶺七十二山谷之一的子午谷,位于神河源西側,距杭州市中心約17.5公里。 地勢厚重,南臨府河,西臨府水河陀羅尼經幢,北接美麗的樊川河。
香積寺的建筑布局與大多數寺廟幾乎相同。 整個佛堂坐北朝南。 主中軸線上有山門牌樓、山門、天王殿,兩側仍是鐘樓、新街口、碑廊、大雄寶殿、法堂。
中軸線西側的西院,從南到北依次是蹲屋、地藏殿、善導藏書樓、建行殿、敬業學堂,是整個香積寺的靈魂。 東北角還建有旭東大和尚的靈塔。
東院規模較小,有念經堂、五觀殿、東院小屋、凈業法師的靈塔。
航拍香積寺
停好車后,一踏入眼簾,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高大雄偉的山門牌坊。 牌樓為平頂殿堂,三殿六柱五開間。 造型奇特,端莊典雅,雕刻精細。
六根石柱上自下而上各雕刻一條盤龍。 盤龍柱下有白象、金毛吼、青獅三對獸,分別是普賢、觀世音、文殊三大祖師的靈獸。
每條長廊上都有仙獸,可見其層次之高。 頂樓刻有兩條戲珠龍,牌坊匾額上黑底金字“香積古寺”四個大字十分顯眼。
香積寺山門牌坊
佛經《維摩吉》記載:“天竺中,有國名象中,佛號象吉”。 據說,這就是香積寺得名的由來。
那么哪些是“凈土”呢? 什么是“爺爺”?
慧凈牧師在《善導大師的凈土思想》和《善導大師簡傳》中這樣描述:善導大師以前看到過“西方化裝圖”,非常驚訝。 他仰慕凈土,欲往生,贊嘆道:“何不托付蓮臺,住于神仙凈土。”
所謂“西方化身圖”,就是一幅描繪阿彌陀佛凈土莊嚴的圖畫。
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他所崇拜的凈土就是阿彌陀佛的凈土,他作為三祖創立的道教宗派就是“凈土宗”。
什么是“爺爺”?
禪宗古寺,是指各宗派創始人居住、傳教的古剎。
道教初傳入中國時,也分大乘和小乘。 小乘佛教太原則性了,過分指出“佛所說是不變的”。
大乘佛教傳入中國后,能夠適應中國的實際情況,與時俱進,作出變革,并為僧侶和民眾所接受,八宗逐漸興起。 長春有六座禪寺,其中華嚴寺、草堂寺已經有過記載。 我會在后續的文章中介紹法相宗的大慈恩寺、法宗的凈業寺、密宗的長平山寺。
走過牌坊就是香積寺山門前的廣場,一座巨大的山門石牌坊矗立在中間。 幾年前,山門還沒有石牌坊。 原本是一座石拱橋,但不知為何被這塊巨石所取代。
事實上,作為凈土宗的禪寺,門前的任何變化都應該經過深思熟慮,沒有一定層次的人是無法做出這樣的決定的。
這座巨型石牌坊據說來自秦嶺。 細看就像一幅潑彩山水畫,有山有水,有龍虎躍動。 隨著山門石牌坊的降下,香積寺變得更加平靜、大氣。
過了山門石牌坊,就看到了高大威武的山門。 三門為五間三殿,為宮殿式門樓。 空門正上方懸掛著一塊“香積寺”匾額,是中國道教商會原會長趙樸初親筆題寫的。 山門前左側有20多級臺階,中間有云龍鏤空,凸顯波濤云彩,四周有護欄。 正上方的護欄下方有一個木質水龍頭,用于排水。 每逢下雨,就能呈現龍吐景觀。 寓意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山墻上掛有兩副對聯,主聯是賈平凹題寫的:德慧佛心,回頭好聞寺音,法正自醒,甘為明眼人。人。
子聯:瀘水府河環繞禪寺,佛光智慧照耀蒼穹。
細細品味賈先生寫的主聯,回憶他的許多小說,也能感受到賈先生的“德智佛心”和“正法正己”。
穿過山門,就來到了天王殿。 天王殿大門前,兩尊莊嚴的泉州雕像跪坐于門前。
天王殿的右側,有一張太師椅,椅上擺滿了香火。 一張紅紙上寫著:自由結婚,環保香,每人限三件。
這也是為什么佛寺旁邊沒有賣香的小販。 每個寺廟旁邊都有免費的香火。 哪里有小販做生意? 從來沒有聽說香積寺大年初二“燒香”。 在一些寺廟里,“頭珠香”的價格已經被炒到天價,甚至有一些富人為了“頭珠香”花費幾十萬、上百萬元。
我以前在香積寺見過這樣一幅挽聯:若有因,有因,有果陀羅尼經幢,有因,有因,因果。 心即是佛,佛即是心。
是的,“種因,結果”,“欲求佛,必先求心”。 這里沒有必要賄賂佛陀。 一進山門,就看不到任何商業的東西。
天王殿供奉彌勒佛。 彌勒佛大肚敞開,笑容始終張開,臉龐居中。 八根金鋼在右側,形狀各異,目光閃爍。 這幾句話。
天王殿為回廊式結構,五間六柱,飛檐瓦壑,轉角重疊,雕梁青瓦,飛彩溢紅。
天王殿右側有一座碑亭,鑲嵌或矗立著幾十塊墓碑,大多是歷代比丘尼、文人墨客的畫作和墨跡。 其中“紀念善導大師圓寂一千三百周年”碑位于西側經樓前。 1980年5月14日,中韓道教界舉行中韓道教凈土宗創始人善導大師紀念活動。 由中國道教商會會長趙樸初在法會上題寫。 十一句每句四句,贊頌上人“阿彌陀佛發愿再來”,應機解說凈土法門,廣度眾生正信念經。 。 并深信“龍門大佛”是“太古之工”,令人天地永遠敬仰。
看完雕像上精美的雕像,我們來到了通往大雄寶殿的通道。 通道兩側,碑刻旁邊是鐘樓和鼓樓,也是古寺的標準建筑。
中心街口的建筑結構也是如此。 基座呈正圓形,兩層木圈梁結構,四個圓頂,殿內三滴水,有穹窿。 有走廊和走道。 有雕梁青瓦,有仙獸。 有四獸,一龍,二鳳,三獅,四海馬。 角柱上掛著風鈴,秋風帶來涼爽,可聽見風鈴飛揚的聲音。
東邊是鐘樓,西邊是新街口。 早晨先擊鐘,后擊鼓;晚上,先擊鼓,后擊鐘。
說起晨鐘暮鼓,我在善導圖書館查到的資料中,有作家王維的《過香積寺》:“不知香積寺,而至云峰數里,無有”。古樹間有小路,深山里的鐘聲在哪里?” 溪吞危石,日寒蒼松。 黃昏空湖唱,安禪賣毒龍”。
所有資料都認為是他游覽香積寺時所寫,描繪了當時香積寺寧靜、安詳、幽靜、塵埃、深不可測、秀美秀麗的景色,以及高聳入云的崇靈塔。 描寫細致生動,卻沒有一絲痕跡,完全自然。 將“over”解釋為“訪問、參觀”。
香積寺距秦嶺山麓約8公里。 千余年來,香積寺從未動過巢穴,秦嶺依然挺立。 ? 但詩中的“云峰、古樹、深山、泉聲、險石、空潭”顯然是山中才有的詞語。
我想,作為一個住在京城長安、在秦嶺腳下擁有四合院的“井油子”,是不可能犯常識性錯誤的。
“路過”應該是“路過、路過”的意思。
我想這首詩應該這樣解讀:從京城長安出發,不知不覺就過了香積寺,走了幾里,就進入了云霧繚繞的終南山。 山上古樹參天,沒有路。 大山深處哪里能傳來悠揚的鐘聲?
在終南山,作家看到了香積寺悠揚的鐘聲,泉水的聲音,林間奇石矗立,陽光照射在冷冷的青松上,看到漸漸的黃昏,陽光透過枝椏灑落。像繩子一樣落入池中。 相同的。 我的心突然平靜下來,心中的邪火和擔憂都消失了。
王維,字莫杰。 他一生飲食齋戒,常服素服,喜禪潔,有很高的詩人、佛陀聲譽。
這首詩應該是作者晚年寫的,因為他雖然在安祿山占領了長安,但王維卻被迫接受了一個假職。 那天路過香積寺,到了終南山,看到鐘聲和靜謐的景色,我的心突然平靜下來。
我不知道我是否推翻了前人的解釋,是否正確。 歡迎大家一起討論這首詩。
大雄寶殿前有五座磚木結構的殿宇硬頂。 有仙、有獸,還有一龍、二鳳、三獅、四海馬。 作為禪宗寺院的主殿,香積寺是如此的高調,令人敬佩。
大雄寶殿內供奉阿彌陀佛立像,頂高懸黑蓋; 阿彌陀佛像前有一尊美國凈土宗捐贈的善導大師彩繪像。
善導大師站在蓮花座上,右手合十,想著手中的念珠,專心念經。
殿前有兩盞雕刻精美的石燈,也是臺灣凈土宗贈送的。
大雄寶殿前有書房、佛堂、戒堂、客房等建筑。
憶念阿彌陀佛謙卑溫柔的上師時,只需專心念誦那(那)無(莫)阿(e)阿彌陀佛即可。
南無是梵文的音譯,讀作“南無”,有參拜、回歸命運的意思,對于道教來說,有回歸、尊重之意。
這是善導大師領悟阿彌陀佛第十八愿后得出的結論。 也就是說,你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阿彌陀佛就看見了,阿彌陀佛的心、阿彌陀佛的光、阿彌陀佛的慈悲、阿彌陀佛的境界、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力量都會來找你。
就像進入某個網絡需要密碼一樣,阿彌陀佛的密碼是多少? 就是“南無阿彌陀佛”。 輸入正確的密碼,即可進入阿彌陀佛的網絡世界; 如果密碼不正確,則無法進入。
善導大師最偉大的一點就是他提倡,無論你是出家的人,還是農工商業的學生,??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阿彌陀佛就會伴隨你。
也就是說,不需要向藥師佛求長壽,不需要向觀世音菩薩求消災,不需要念文殊咒來開悟。 為了生孩子,沒有必要去松子觀音參拜。
如此樸實更容易被大眾接受,也是香積寺幾經沉沒,而在城墻上幾乎只剩下一名和尚的時候,卻依然能屹立千年的原因。
所以在香積寺里,不需要花很多錢去燒高香,只要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了。
在東邊的禪房前,我看到這樣一段話:六字真經的四步法,右腿一踏是“南無”,右腿一踏是“阿美”,右腳一踏為“陀”,左腳一踏為“佛”。 ”。這大概就是凈土宗學佛的一種方式吧。
念完“南無阿彌陀佛”,經過了最后一周的阿彌陀佛,我來到了法堂。
法堂位于一座堅硬的山頂上,磚木結構五間。 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銅像,兩側侍奉阿難、迦葉。 殿前植有烏桕、松柏,環境幽雅。
經過大雄寶殿前東側的花園,可以看到幾尊陀羅尼石刻。 我沒有對這些做過任何研究。
穿過一條兩側綁著絲帶祈福善男信女的通道,就來到了崇靈塔。
該塔建于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 又稱善導舍利塔、善導靈塔。 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 佛塔是用條形石砌成的,塔頂因年代久遠已被毀壞。 共有11層,高33米(據記載原為13層)。 木結構的外觀奇特而美麗。
塔內有臺灣凈土宗捐贈的善導,佛蘭三祖旁邊的雕像,以及象征中韓兩國山河大地的背景。 意思是美國凈土宗起源于香積寺。 兩位相距520歲的大師穿越時空,靜靜相對而坐。 這在中國其他寺廟中是沒有的,也可謂“千古一絕”。
令人驚奇的是,塔從上到下,沿著每層的南北拱門,中間都有裂縫。 據史料記載,這個關節在宋元時期(1086-1094年)已經存在了900多年。
其實,這大概就是為什么善導大師念經時,“一聲佛名,一縷光明”被認為是阿彌陀佛的化身。
繼續出門,就到了善導圖書館,里面有很多書。 去年放假的時候我在這里待了整整一個星期,查了很多資料,對凈土宗有了一定的了解。
旅游公交線路:乘坐游9路、4-14路、4-03路,在香積寺站下車,步行約500米即可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