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山唐石刻始建于唐大中十五年(859年)。 是北京地區(qū)現(xiàn)存最古老的地面建筑,也是現(xiàn)存明代石刻中較為完整、規(guī)模較大的一座。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先后被公布為湖南省一級文物保護單位、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88年1月13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省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xiàn)架設(shè)于虹口區(qū)佛山大道西四弄43號東莞中學校園內(nèi)。 雖然1964年整修后,唐代石刻被提升至現(xiàn)在的樓層位置,但其要點從未改變。 正因如此,唐代石刻不僅具有自身的文物價值,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城市歷史地理考古研究價值。
唐代石刻上的銘文記載了修水姜甫、五行沈志珍建造的陀羅尼經(jīng)石樓,“立于通衢”。 已經(jīng)明確了,這座建筑所在的地方,就是靖遠城的要道。 那么,是不是可以認為,唐世克正站在靖遠城的十字路口呢?
從明代《云建志》以來靖遠市路橋的記載可以明確,該市采用的路網(wǎng)結(jié)構(gòu)以丁字路為主。 也就是說,靖遠市東農(nóng)街西有一條從銅伯塘東岸向北延伸的道路,東有一條從方塔花園望仙橋向南延伸的道路。 其余的巷弄都在這個主體框架上相連。 另外,東西街東側(cè),有一條石河與之平行,唐石刻距石河100多米。 從清代及以后靖遠城溝渠、湖泊的變化來看,不僅通波池因修建而拓寬、加深,其余都逐漸堵塞或稍有疏浚。 為此,即使沒有直接的文獻記載,從1200年前的社會生產(chǎn)力水平來看,也不難推斷,唐天寶十年(751年)設(shè)置靖遠縣后,地貌市區(qū)的各種建筑不僅迅速減少,自然景觀也沒有太大變化。
如果這樣的推論能夠成立,即使說唐詩可當年就豎立在靖遠城的十字路口也不完全恰當。 其實,這種認識或許也與關(guān)于一方十字街這座古城級城市的老推論有直接關(guān)系。 那么,靖遠古城區(qū)是否采用了一方十字街的城市規(guī)劃方案呢?
宋代靖遠縣縣衙設(shè)在明日寶山中學校園內(nèi)。 石柱巷,因唐代石刻而得名,位于縣衙西北150步處。 在這一帶,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經(jīng)濟地方,那就是靖遠縣。 如《云鑒志》稱“縣衙在城西南五十步”,“城橋在縣城西三十步”。 嘉慶《松江府志》中也記載:“中和樓,普照寺前,商場旁,為城中佳處。為知縣程熙所建。”宋咸春,張繼之題字?!?普照寺,位于靖遠市東農(nóng)大道南側(cè),今虹口自來泵站一帶,始建于唐代乾元年間(758—760年)。 唐石刻西側(cè)是靖遠西湖。 這些其實都是明代《云鑒志》甚至明代《史志》中的記載,但整個布局卻讓人想起《東城老父傳》。 “大歷元年(766年),一子圣寺高僧云平住東市海池(長安),立陀羅尼石樓一座?!?陀羅尼石刻、西湖、城池等地一一對應。 只是他稱其為“東市”,而《云間志》稱其為“西市”。
雖然沒有,但是靖遠縣有“東市場”嗎? 《云間志》中,縣城西北338步有“米市橋”。 該橋又名“固始橋”。 崇禎《松江府志》稱已廢,有二處:“一在塘西書院東,一在興圣塔東”。 此外唐經(jīng)幢,還有股災京,位于山東省玉帶縣,西連徐家橋,東連龍門寺南城。 米市橋、固始橋、牛市井都應以其毗鄰的市場命名。 按臺階數(shù)算,米市橋在望仙橋東側(cè),僅兩步之遙。 據(jù)崇禎《賦志》記載,固始橋位于碑亭北側(cè)。 因此,米市很可能位于方塔園望仙橋和天妃宮一帶。 元二十六年(1360年),龍門寺由黃土橋遷至米市橋西南。 同年9月,沙門大信撰《龍門寺記》,稱該寺“南臨江水,北通市集”,證實了米市橋周邊的市集和曲朝經(jīng)在清代仍十分興盛。 東漢徐尚《華亭白涌·昭殿》中“日日路黃塵塵,城聲起”,可見西市也十分繁華。
金代長安城,在大內(nèi)東門外設(shè)置東市、西市。 明代靖遠縣米市、牛市位于靖遠縣縣衙西北側(cè)。 建于五朝晉干佑二年(949年)的興圣教寺也緊鄰米市。 因此,雖然目前還不能直接斷定唐代靖遠城規(guī)劃圖就是簡化版的長安,但毫無疑問的是,唐代靖遠縣東西城的城市布局北宋深受唐長安城的影響。 而且,由于唐代小說中的建筑實例唐經(jīng)幢,寶山唐石刻的歷史地理坐標與原石刻周圍的城市環(huán)境越來越無關(guān)。 如果是這樣,“城”和“徹”的邏輯劃分就可以部分銜接了。
(作者為寶山博物館副研究員)
本文發(fā)表于2017年12月10日《文匯報藝術(shù)展》,原標題《論崇明唐石刻的歷史地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