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資本可以說是企業家在籌劃創業時遇到的第一個長期術語。 這也是首先關系到新公司合規的事情。 看似簡單的數字,雖然學校的要求卻很多。
注冊資本相關基礎知識
注冊資本是公司法上的一個概念。 根據新修訂的《公司法》及相關規定,注冊資本登記管理由“實繳登記制”調整為“認繳登記制”。
對于這一變化,有幾個關鍵信息是企業家必須了解的:
1、實收注冊資本無期限承諾要求
如果必須為此承諾加上期限,則不應超過公司的經營期限。
2、注冊資本未達到最低限額
也就是說,理論上,“一美元公司”是可以存在的,而且上限沒有上限,所以土豪們可以為所欲為!
3、實際存入的注冊資本不再作為工商登記項目
“實收資本”不再是企業登記項目,也不再需要“驗資報告”。
如果把以上所有信息簡化為一句話,其實就是“什么都不在乎”。 那么我們在注冊注冊資金的時候,真的可以玩出各種坐姿嗎? 答案是否定的,有些坐姿是愚蠢的坐姿,可能會導致肌肉損傷!
初創公司注冊資本的“傻坐姿”
愚蠢的坐姿1注冊資本可以寫多大、多大?
嗯! 先把自己寫成“億萬富翁”吧!
雖然《公司法》和工商登記不再管控資金的實際存入,而且除非你是真正的土豪,否則注冊資本是不能隨意寫的。 如果寫太多,會帶來很多麻煩!
首先,這件事還是會交給別人來管。 例如,公司的投資者,以及未來進入資本市場過程中的監管機構,可能會要求認繳資本實際到位。
事實上,如果后期發現難以達到實際定位,可以通過退股的方式增加注冊資本,而這個過程費時費力,會嚴重影響融資和進入資本市場的進度。
有人說:沒什么! 寫得開心! 以后再剪也不晚!
這樣做的后果真的很嚴重!
注冊資本是股東承擔有限責任的法定承諾
當公司資產不足以清償公司債務時
股東有義務按照認繳的注冊資本清償剩余債權
近日,北京高級人民法院已開創先例,要求公司經濟糾紛訴訟中敗訴的股東先繳清注冊資本,再承擔賠償責任。 你是什??么意思? 說白了,吹牛是要付出代價的! 如果你寫的注冊資金是1億,你就要承擔1億限額內的責任!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這相當于有限責任變成了無限責任!
愚蠢的坐姿2不切實際的非貨幣資產投資
一些企業家或自行思考,或在個別“專家”的建議下,在注冊資本中設置非貨幣資產出資,如持有的軟件專著、專利等。 心里默默覺得,通過強化資產市值,不用付費就能占據很大比例的股份,還是挺合適的!
事實上,從稅法的角度來看,當個人以非貨幣資產出資時,其分解行為就是個人出售非貨幣資產和個人投資,兩者是同時發生的。 個人所得稅按照“房產銷售收入”項目計征征收(詳見財稅[2015]41號文件)。
盡管這項稅收規定在執行層面存在一定爭議,一些“專家”甚至將批評上升到“阻礙創新之路”的層面。 而老祖宗還教導我們“不要在一棵樹上吊死”,請三思,是否有必要用非貨幣資產進行投資?
畢竟,即使交了稅,完成了投資,但這項非貨幣資產入賬后就成為了公司的資產。 通常需要分期攤銷、折舊,成為公司的成本,直接降低公司會計報表的盈利能力。 負擔。
愚蠢的坐姿3 投資市值折價注資
會計方面,投資者的投資市值折價需要計入“資本公積”科目。 在這里,我們先普及一下估算方法。
假設公司注冊資本為80萬,天使投資人占1000萬市值的20%,注資200萬,那么公司調整后的注冊資本是多少? 這200萬中,多少計入“實收資本”,多少計入“資本公積”?
讓我們用中學語言技能來算一下:
假設天使投資人需要在“實收資本”中記錄的金額為X,則X/(80+X)=20%,X=20。
答案是,注冊資本調整為80+20=100萬,天使投資人出資的20萬記入“實收資本”,180萬記入“資本公積”。
“資本儲備”中的“公”字很重要。 只能從字面看出來,是全體股東共享的資本積累。
是的,這180萬現在就是你的了!
如果是你的,你能隨意使用嗎?
不! 如果用這180萬增加注冊資本,稅法上的分解動作是先分割,再投資。
簡單來說,請一毛錢收稅!
愚蠢的坐姿4 尋找工商機構墊付資金
這個我真的不想多說,我實在說不出“脫褲子放P”這樣的粗俗語言!
好了,說完了愚蠢的坐姿,我再說說創業公司注冊資本的正確坐姿。
創業公司注冊資本的“正確坐姿”
第一,注冊注冊資本時要量力而行,與自己當前和可預測的資本能力相匹配,減輕未來資本運作和業務經營的壓力。 如果你腦子一熱,你已經寫了一大筆注冊資金,投資任務預計完成不了,那么你就應該盡快退出股份。
其次,按照公司章程的規定,盡可能采用貨幣出資形式。 公司成立后,注冊資本尚未全部到位之前,股東進入公司的個人資金在進行電匯時必須注明“某某投資資金”。 如果公司注冊前,公司應當承擔的資金總額是由個人股東代表公司繳納的,建議在繳款后以報銷的方式劃轉給個人股東。資金被投資。
第三,除非絕對必要,不要使用投資貼現的“資本公積金”轉增資。
注冊資本可能是創業者遇到的第一個陷阱。 看似簡單,但實際操作卻很復雜。 采取“正確的坐姿”非常重要。 傳統工商登記機構可能無法給出太多專業意見。 如果遇到疑難問題,建議咨詢專業的金融、稅務、法律服務機構。
186信息網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本文來自:www.yjdjwp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