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藏族自治區彭陽縣江瓦村的居民還記得,幾年前,村里有一位大學生,他考上了大城市的重點大學。
如今,27歲的郭正福自己也沒想到,村里唯一的大學生最終會回到自己不再熟悉的農田。
雖然他今年下半年才開始自己創業種植香菇,但他的“基地+合作社+農戶”的合作經營模式早已得到村民的廣泛認可,目前已有50多名農戶加入合作社。 。
回顧郭正福回鄉創業的軌跡,他樂觀地認為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適合種植香菇。 沒有錢、沒有經驗的他選擇在彭陽大學科技創業園的一家香菇生產公司工作。 宣傳、銷售,一切順利。 三年后,他工作的公司步入正軌,彭陽大學生創業園的香菇市場也打開了。 此時,郭正福開始自己創業。 果然,旅途很順利。
沒錢,沒經驗,先到公司上班
2005年,19歲的郭正富在父親和村里老鄉的鼓勵下,千里迢迢來到湖南長沙,到長沙學院學習生物工程。 四年后,郭正福大學畢業回到家鄉。
“我生活的地方就是我的家鄉,我要用我的知識回報這片農田。” 他知道,在彭陽農村,村民脫貧致富的最大障礙是缺乏農業技術支撐。
回到彭陽,郭正福開始規劃自己的未來。 當時,彭陽縣長城園大學生科技創業園剛剛建成,正在吸引大學生創業。 郭正福得到消息,很快就申請了入學考試,進入了創業園。
“深入生產一線,檢驗所學,從土壤中汲取力量。” 從小在農村長大的郭正福,自從能干活后就經常跟著父親下田,種地、除草、噴藥、收割小麥……這些都做了很多。 但這一次回到農村,郭正福要做的還不僅僅如此。
郭正富根據海拔、氣溫、濕度、空氣質量等指標,分析當地自然地理條件,發現彭陽山區具有種植牛肝菌的良好自然條件,適合發展食用菌種植。 郭正富還了解到,當時彭陽農村有少量香菇種植戶,但大多采用土法,香菇品種和品質一般。
由于沒有錢,也沒有實踐經驗,郭正福首先在大學生創業園的一家香菇種植企業工作。 沒有現成的蘑菇包,郭正福就用所學,自己謀求混合; 沒人知道怎么接種,郭正福帶你接種、出蘑菇; 香菇生產出來之后,就要有銷售,后期的包裝和宣傳,開拓市場也成為了這位經驗豐富的大學生理學家應該做的事情。
從蘑菇包的準備,到接種出菇,再到包裝推廣和銷售,郭正福在一項項目上也有所下降。 “蘑菇品種如何多樣化?栽培質量能否提高?……”
186信息網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本文來自:www.yjdjwp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