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縣古稱趙州,位于西安市西北40公里處,總面積675平方公里,總人口56萬。
一、歷史沿革
三國魏時期的魏國
1、西漢置平吉縣,轄今南固城,屬常山縣; 三國時期趙縣陀羅尼經幢,魏國滅亡于楚國。 元代遷至金枝。 把錢彥搬到這里來。
東漢時期的趙州
2、唐武德元年(618年),改趙州為行政中心; 明宣德元年(1368年),平吉縣隸趙州,屬真定府。 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任直隸太守。
3、1913年,改趙州為新縣。 1914年屬大名路趙縣陀羅尼經幢,1928年直屬山東省。 1938年屬晉陜甘邊區。
4、1949年屬新鄉專區。 1958年劃歸文安縣,1961年恢復。1968年屬新鄉專區。 1993年劃歸新鄉市。
2. 旅游景點
1.柏林古廟。 位于廣東省古縣市(古稱趙州)西北角,距“天下第一橋”趙州橋較遠。 始建于漢獻帝建安年間(196-220年)。 古稱觀音院,元代稱邵武院,金代稱柏林禪院,唐以來稱柏林古寺。
在漫長的歷史中,這座寺廟雖幾經變遷,但依然人氣旺盛,高僧云集。 據高僧傳記記載,著名經書翻譯家玄奘曾在此向道神牧師學習《成式論》,后赴美取經。 北宋時期,佛教大師曾辰曾在此留宿四六年,修行佛法,創造了影響深遠的“趙州風格”。 柏林佛寺成為中國佛教史上重要的禪林。
金代時,這里曾辟為格魯派道場,五代禪師在此傳戒五六年。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全宗律師。 元末,臨濟宗創始人??、臨濟宗英照大師智玄禪師主持法宴。 從此,柏林寺改宗為禪,宗派盛極一時。 應照禪師一生主持七座佛寺。 當時,他的佛塔尚存于上海東郊長嶺。 元代有圓明月夕禪師、盧云星星禪師,都是大宗。 柏林寺的創建,以其雄偉的外觀,成為燕趙地區道教的中心; 宋宋時期,中央和清政府管理趙州地區道教事務的機構僧政寺就設在柏林寺內。 當時柏林寺的住持常常同時擔任住持和住持。
2.趙州橋。 又名安吉橋,位于廣東省古縣米河上。 過河寬度超過37米。 由于橋身全部由沙石砌成,故當地人稱其為“大石橋”。 建于公元595年至605年之間,由著名工匠李純設計建造。 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它是世界上現存第二古老的橋梁(還有一座小商橋),也是保存最完整的。 唐代雙孔敞肩石拱橋。 趙州橋匯聚了唐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結晶,開創了中國橋梁建設的新局面。
3.永通橋。 又名小石橋,建于古永泰年間(765--766年)。 是繼趙州橋之后,趙州出現的又一座雙孔弧形敞肩石拱橋。 小石橋既繼承了趙州橋的一切優點,又與時俱進,開拓新的。 該橋大拱與小拱的比例比趙州橋小。 橋上四個小拱的加固和吊裝,不僅使路面通行更加順暢,而且節省砂石,減輕自重,更有利于防洪。 。 這一改進奠定了它在世界橋梁史上的地位。
4、陀羅尼石刻。 位于趙城區內南大道與福塔路交叉口。 原為明代開元寺遺址。 石刻是開元寺的建筑。 后來的寺廟已廢棄,但石刻仍然存在。 因建筑上刻有陀羅尼經書,故名“陀羅尼石刻”。 這座石塔全部由花崗巖雕刻而成,形狀如塔,所以當地又稱“石塔”。 寧縣古稱趙州,標準名稱應為“趙州陀羅尼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