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回鄉創業做什么? 下面我們就來分享一下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成功案例。
姜秀,46歲,是河北省唐山市太平莊鄉西舍潭峪村的一名普通農民。 1988年退伍后,他當了10年保安。 2000年秋,太平莊鄉政府在西辛店村北規劃了養殖小區,號召大家養牛。 經過深思熟慮,江秀果斷拿出自己的20萬元積蓄,又向銀行借了10萬元,投資奶牛養殖。 這個養殖社區利用了一個舊磚廠的廢棄土地。 如果要建牧場,就需要平整土地。 江修找了二十輛車,自己買了石頭,干了三天才把地填平。 下一步是購買奶牛。 江修詳細考察了雙城、大慶、哈爾濱沿線的奶牛市場,然后一次性收購了15頭優質奶牛。 從牛進農場那天起,江修就在農場里吃住。 他一邊尋找懂得養牛的專業人士,一邊學習了養牛的知識。 到春節,已有8頭奶牛生下小牛,每天產奶150公斤。 第二年,江修就還清了10萬元的貸款。 在江修的帶領下,養殖小區建成了6個規模化養殖場,存欄奶牛160多頭。 加上周邊村莊飼養的散養奶牛,整個農場日產奶量達15噸。
當時,送牛奶需要推著小車,步行1.5公里才能到鄉下的奶站。 2007年,全鄉奶牛養殖業進一步發展,全鄉奶牛存欄達到4000多頭。 西社灘峪村、西辛店村、郭家營村等村莊已發展成為奶牛養殖專業村。 村民們通過送牛奶上門,每天可以收入40至50元。 但同年9月,奶站管理出現問題,一度停止運營。 如果村民想再付錢買牛奶,就只能雇車把牛奶運到其他地方。 長途跋涉不僅不方便,而且影響牛奶的質量。 江修見此情況,主動交涉,要求承包鎮里的奶站。 2007年9月18日,江秀以5萬元承包了奶站,成為站長。 這樣,他收集到的牛奶既是他自己的,也是其他養牛戶的。 江修看到了其中的發展潛力,于是先后投資200萬元購買了4輛收奶車和4個冷藏罐。 目前,他共有5輛收奶車和5個冷藏罐,保證所有牛奶的安全。 新鮮的。 隨后,成立了實驗室以確保牛奶的質量。 從最初的每天收奶3噸,發展到現在每天收奶15噸、每年收奶5000多噸的規模。 后來,為了讓收奶更加便捷、規模化,江秀又投資20萬元修建了擠奶大廳。 養牛戶將自己的奶牛帶來,牛奶可以直接運走。 這樣做,不僅為自己和其他養牛戶創造了利潤,也為全鄉牛奶銷售找到了出路,解除了全鄉廣大奶農的后顧之憂。 說到這里,江修笑得特別燦爛:“這樣集中送奶,消耗少,而且牛奶產量大,質量好,所以能賣個好價錢,既服務了大家,又增加了自己的收入。”收入,真正達到合作共贏的目的。” 贏。”
在生產和收集牛奶的過程中,江秀始終堅持多條腿走路的策略,為多家牛奶加工廠提供新鮮牛奶。 因此,即使奶牛養殖業受到市場沖擊,其牛奶銷量也沒有受到太大影響。
想要牛奶賣個好價錢,就必須在質量上下功夫。 為此,江修投資成立了“遷安市紅強奶牛養殖專業合作社”,與大家共同探討奶牛養殖的先進經驗。 另外,他們地處山區,非常適合果樹種植。 看到村里人賣水果難,他就想自己可以把果樹產業做大做強。 “為什么南方的水果可以賣給我們北方,而北方的水果為什么不能賣給南方呢?” 出于這樣的考慮,江修在建立奶業合作社的同時,還成立了水果種植合作社。 后來,他發現有些水果很難儲存,于是他花了很多錢購買加工設備來制作飲料和果奶。 現在他正在準備全面生產飲料和果奶。
生意興隆。 江修笑著說道,他的生意其實正在取得進展。 他相信,無論做什么工作,從事什么樣的事業,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做生意不能只顧眼前利益,有時候錢回得快,有時候回得慢。但慢一點也沒關系,關鍵是雙方都要誠信”第一的。” 江修說,他對別人的承諾一定要兌現。 。 困難時期,他寧愿自己賠錢,也不愿先結清300多個奶農的錢。
誠信和堅持是江修事業逐步發展壯大的“成功秘訣”。
186信息網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本文來自:www.yjdjwp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