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民間傳說,“博愛石牌坊”的修建并非一帆風順,中間還發生過一段小插曲。 四柱三開間的石牌坊。 按照規定,中間的兩根柱子是長的,兩側的柱子是短的,但我不知道“博愛廣場”為什么會這樣。 無論是設計者的疏忽還是其他原因,方柱都不是兩長兩短的。 相反,三個是短的,一個是長的。 左第二根柱子,即左邊的中間柱子,也較短。 顯然,這個設計是錯誤的。 事情發生后,設計師害怕蔣介石傷害他,避開了他。 后來蔣介石竟然下令刺殺他。 這時,幸好孫科挺身而出,主持正義,說道:中山先生所倡導的“博愛”牌坊自建成以來,只是設計者因疏忽而犯了一個小錯誤。 他的錯誤是致命的嗎? 蔣介石這才放棄,放走了設計師。
南京中山陵牌樓
這個民間傳說是否真實無從考證。 不過,“博愛牌坊”左側第二根柱子的頂部確實是相連的,而且接合處清晰可見。 這是大家都看得見的。 不爭的事實。 大概正是因為“博愛坊”這樣重要而莊嚴的牌坊上這個不應該存在的明顯標志,才產生了上述民間傳說。 這個節骨眼上,無疑讓很多人浮想聯翩。
文廟石門-欞星門
中山陵是我國民主革命偉大先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 位于小茅山南麓。 東鄰靈谷寺,西鄰明孝陵。 這里四周丘陵重巒疊嶂,后面有屏障,景色萬千。 遠遠望去,藍白色的陵墓建筑群鑲嵌在郁郁蔥蔥的綠色大海中,像一座巨大的自由鐘,雄偉而深邃。 中山陵的選址是孫中山先生生前親自選定的。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根據孫中山先生的遺愿,國民黨中央決定在南京中山為他修建陵墓。
祠堂大門牌坊效果圖
1925年4月,設立喪葬籌辦處,并在國內外刊物有獎征集陵基設計。 4個月內,共收到設計方案40余件。 經過遴選,決定采用盧彥直的設計“作為孫中山先生陵墓的圖案,并請盧軍擔任建筑師,負責詳細規劃和施工監理”。 當時年僅32歲的年輕有為的建筑師呂彥之,用了接下來三年左右的時間,艱苦奮斗,用自己的生命建造了這座與孫中山先生極為相似的中山陵。中山的精神和精神表現在外表和精神上。 被譽為日本建筑史上的“第一陵墓”。 1929年6月安葬孫中山靈柩前夕,盧彥直于1929年5月因勞累過度去世,雄偉的中山陵成為他一生和才華的結晶。
毛主席詩詞博物館石牌坊
整個中山陵的建筑設計蘊含著極其深刻的意義。 其平面呈木質正面形狀,寓意“以木警示世人”。 它體現了孫中山先生反復強調的“革命尚未成功”和“深知要達到這個目的,必須引起公眾的警醒”。陵門體現了孫中山先生“民權、民生、民權”的“三民”學說。石牌坊位于中山陵路入口處,是一座高聳的牌樓,四柱三開間三頂,用澳門花崗巖建成,廣場高12米,寬17.38米,由四根大八角柱、六根梁連接,廣場屋頂覆蓋藍色琉璃瓦四根高聳的柱子高過屋檐,柱頂呈毗盧遮那斗笠形狀,中間夾有鼓石,柱座為大長方形須彌座枕。額梁上僅飾云朵、蓮瓣等圖案。 牌坊正面的匾額上刻著“博愛”兩個鍍金大字。 是孫中山先生的手書,所以石牌坊被稱為“博愛牌坊”。 如今“博愛廣場”已成為中山陵的標志和令世人景仰的重要歷史文化景觀。
作者: ,一家專注的牌坊雕刻廠家,我們專注,用心生產,追求完美...版權歸屬:()()保留所有權利。 轉載時必須以鏈接形式注明本文出處:
186信息網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本文來自:www.yjdjwp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