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亭子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據秦李《亭史略》記載:“‘亭’字的出現較晚,大致始于春秋戰國時期。甲骨文中未見‘亭’字。”甲骨文或金文。最早的‘亭’字出自先秦時期的古陶文和古秦文。”
2、然而,石亭作為建筑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
下圖是承德避暑山莊的雙層石亭圖片。 材質是青石,價格3萬,款式如下;
3、周代的石亭并不是供人們休閑玩耍的,而多用于國防軍事。 各國在邊境設亭,進行戰略防御。 “駐亭靜”是指以石亭作為邊防的重要場所和哨所,觀察敵情,傳遞烽火。 到了秦漢時期,石亭已不僅僅用于軍事用途,而是逐漸成為一種多功能、實用性很強的建筑形式的總稱。 根據石亭的功能分類,大致有四種類型:
1、館作為鄉鎮之間的基本行政單位。 按照秦制,村內每十里設一個亭子,十個亭子構成一個鄉。 亭長負責治安、抓盜賊、管理民政、管理游客等工作。 《漢書·表吏志》記:“閣內有二兵,一為閣父,開閉閣以橫掃閣,二為尋盜,其掌是用來追賊的。”
如下圖為九華山石亭圖片。 材質是青石,價格25000左右,款式如下;
2、城市中設置石亭。 例如:都亭、街亭、城亭、旗亭等。這種石雕亭與后來的集市建筑、樵夫樓、金井樓等的功能大致相同。
3、石亭繼承了原有的功能。 位于邊境墻和軍事要塞上的亭、壘、亭等,用于監視軍情、保障國防安全。
還有一種石亭,位于交通要道上,作為郵遞和休息的驛站。 稱為“驛亭”、“驛亭”或“亭子”。 漢代以后,官亭逐漸廢棄,但在交通要道、村口、路邊設置路亭,在河邊設置過路亭的習俗仍為民間所沿襲。 這些民用石亭是供旅客旅途中歇腳之用。 也是辭別親友、迎賓的禮儀場所。 后來這種石亭逐漸演變為一種與告別、思鄉、旅愁有關的情感和象征性建筑。
下圖是北京的一座石亭圖片。 風格簡潔大方。 石亭圖片如下;
石亭除了上述的實用價值外,其觀賞價值也隨著魏晉時期園林建筑的興起而顯現出來。 在隨后的歷史發展中,石亭的功能性逐漸減弱,觀賞性逐漸占據主導地位。 。 北魏楊玄之的《洛陽伽藍記》和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均記載,華林園景陽山上建有一座“林間亭”。 這是歷史上最早在園林中修建觀賞亭的記載。 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蘭亭集序》中著名的“蘭亭”,就是會稽山上供人們游覽觀賞的石亭。 據酈道元《水經注》記載:“浙江東接蘭溪,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名‘蘭亭’,又名‘蘭上里’。太守王羲之、謝安幾兄弟前去修建,吳郡太守謝旭被封為蘭亭侯,建亭為爵,太守王羲之將亭移入水中;金剛何無忌大臣來到臨郡,在山腳上建了亭子,山角很高,你看,亭子雖已成廢墟,但根基還在。
由此可見,“蘭亭”只是在壺口口“蘭上里”修建的一座路亭。 太守王羲之和謝安兄弟曾多次到訪此地。 太守王繼之為了欣賞湖光山色,將蘭亭移入水中。 后來,晉朝司空和無忌來此縣為官,并在天柱山山頂修建了石亭。 站在亭上,美景盡收眼底。 “蘭亭”真正實現了從“功能性亭”向“觀賞性亭”的轉變。 至南朝時期,園林中石亭日益常見。 梁元帝蕭乙,梁武帝第七子,工詩書畫。 他將繪畫天賦運用到園林布局中,對自然山水有獨到的見解。 他所建的府邸園林——向東花園,比當時的北方園林更為精巧、獨特。 園東有隱士亭,北有映月亭、臨風亭,依山傍水,錯落有致。 因此,這個時候,人們用石亭裝飾園林、關注亭內風景的意識就出現了。
隋唐時期,石亭數量也有很大發展,達到“無亭無園,無園無亭”的地步。 隋代石亭的建造成就集中在皇家修建的宮廷園林中。 大業元年(公元606年),隋煬帝在洛陽修建西園,是繼漢武帝上林花園之后最豪華、最壯觀的皇家園林。 《大冶雜記》記載:“園中山成海,周長十余里,深數十丈。其上有通真殿、西陵臺、宗賢宮,分為各式。”風閣、月殿皆是機械所成,或升或落,若有神奇變化,海北有龍鱗渠,蜿蜒繞十六院入海。 ” 園內有逍遙閣:“四面合一,結構優美,古今第一。” 作為建筑本身,石亭的結構精致華麗,在隋代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隋至唐,除皇室營造的規模宏大、極其豪華的皇家園林、寺廟園林外,文人山水園林、城市園林也一度繁榮。 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和時代文化心理的需要,文人官員逐漸參與到園林建設中,園林中石亭的建設比前代被賦予了更多的文人情節和文化內涵。 因此,石亭開始成為中國文人的建筑符號。 文人畫家參與的園林,主要是為了放松身心,滿足隱逸的目的。 由于文化素養較高,所建園林都尊崇淡雅、古樸的原則,不強調房屋亭臺的繁復繁復。 美好的。 因此,此時的石亭建筑大多承載著雍容華貴的寓意,為士大夫在亭內賞玩賦詩之用。 白居易《閑生》詩云:“波濤嬉魚鱉,靜風下鷗鷺飛,城中無喧囂,有江湖之感。” 他在洛陽的綠道里別墅里,有中道閣和琴琴。 亭中,他吩咐樂童在中道亭里奏樂,極為風雅。 這種做法不僅將音樂元素引入園林,為后來園林中舞臺、音樂室的營造提供了借鑒,而且拓寬了石亭的功能,加深了石亭在文人心中的獨特意義。 隋唐時期石亭的發展,極大地拓展了亭閣建筑的結構形式和社會空間。 唐代以后,文人園林的建造模式被廣泛接受。 即使是不識字的富裕人家,也一定會邀請文人畫家參與建設。 文人雅士云集亭臺,飲酒作詩等高雅活動逐漸司空見慣。
到了宋代,湖邊、橋頭堡、山腰、林間,只要有好的觀賞點,就出現了石亭。 并且由于園林建設的繁榮,石亭在園林中的應用也進一步發展。 北宋時期,隨著城鎮經濟的發展需要,沿用了千余年的“房市制”被廢棄,城鎮之間封閉的隔離墻被拆除,喧鬧的城鎮生活與市民的住宅直接融為一體。 這種變化使得上流社會、文人階層等對獨立、安靜的空間的需求更加迫切,因此居住和游覽的園林建設進一步增多。 而且,此時的園林建設不再僅僅是為了營造隱居、休憩、宴請賓朋的場所,而是為人們提供一個施展藝術才華的創意天地。 宋代的亭臺建筑不再像前代那樣簡單地根據景觀走向被動地安排石亭的位置。 而是將人們對自然美的感知運用到亭臺樓閣的建造中,采用“對景”、“借景”等手法。 將石亭與山、水、樹等結合起來,以最佳的審美體驗“布局江山”。 例如,《宋史·地理》記載,宋徽宗“堆石成山,挖塘成海,筑石梁興山亭,筑丘植杏”。樹林。” 他利用景龍江的水,在平地上開湖造山。 建一個亭子。 可見,人們根據對自然美的感知,有意識地選擇了自然、改造了自然,從而創造了自然美。 石亭子在這一自覺選擇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它在宋人的觀念中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豐富的形式美。 亭記出現于唐代,驟增于宋代。 圍繞石亭的命名、建造、石亭與周圍環境的相互對比、與石亭有關的文人官員等諸多方面進行了描述。 生活和生活經歷。 無論是景物中的亭觀,還是亭內景色的感悟,對亭子的描述范圍都遠遠超出了石亭作為建筑本身。 無限的延伸,使石亭成為文化符號,亭也成為園林的代名詞。 它已成為隱逸、休閑的代名詞,并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 石亭子在宋代開始成為思想表達的載體,也成為他們的個性、審美、追求的代表和象征。
在繪畫、古建筑、園林雕塑等領域,山水畫與園林的影響密不可分。 山水畫中所畫的石亭與園林中所建的石亭在意境的創造和表現上有著相似的意境。 隨著園林、文學、繪畫的相互聯系,石亭與其他建筑相比的獨特性在宋代基本清晰。
元、明、清時期,石亭在園林建設中出現更加頻繁,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建筑形式。 石亭的建筑風格雖然基本沿襲前代,但造型極其百變,適用范圍進一步擴大。 石亭經常出現在陵墓、寺廟、道觀、祠堂等建筑中,就像宋唐時期一樣,在元明清的文人園林建設中,人們仍然對石亭情有獨鐘。石亭。 除了注重亭子的造型外,我們更注重石亭位置的選擇及其與周圍環境的關系。 石亭意境的營造成為刻意追求的目標。 人們感同身受,感同身受,將自己主觀的情感表達傾注到石亭的客觀營造中。 這一時期,一些有關亭臺樓閣的著述相繼出現,在《園野》、《工程實踐》、《工法來源》、《施工工段施工記錄》等書中都有與石亭相關的專業討論。 這些著作從理論上闡述和總結了亭的形制、結構、建造工藝、選址等相關問題,對石亭的創作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186信息網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本文來自:www.yjdjwp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