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州陀羅尼石刻位于載化縣市區佛塔路與石橋大道交匯處。 因建筑刻有陀羅尼經,又因建筑為石砌而成,形似塔,故名陀羅尼石刻。 所以當地人也稱它為“石塔”。
在我國現存的同類佛塔中,趙州陀羅尼佛塔是最高大、最精美、最杰出的佛塔。 1961年3月趙縣陀羅尼經幢,被國務院公布為全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趙州陀羅尼石塔始建于明仁宗景佑三年(1038年)。 由禮賓部副使兼趙州王德誠督辦。 原以為本州的孫樸權、何興、李煜會建。
趙州陀羅尼石刻高16.44米,共七層。 難得的雕塑文物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石雕主體呈八角形,建于高約1.5米的圓形平臺上。 臺基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6米見方的狹縫式平臺,火焰拱門,四面刻佛像趙縣陀羅尼經幢,四角刻托塔金武士,并繪“關門的女人”第二部分是一口分三層的八角形藻井。 身側各刻蓮花坐像三尊; 第三部分也是八角形的。 ,每面以柱分為三間,刻有佛陀穿行雙門的故事。 壇頂雕盤龍,盤龍之上聳立八座須彌山。 有殿堂、寶塔、人物、走獸、浮云、登山步道等雕刻在山間,精美絕倫。
山上的佛龕支撐著六層八角石柱式建筑,每一層建筑都是用一整塊沙石雕刻而成。 第一層南側有書法大字“回向地水陸蒼生,建佛頂陀羅尼樓”18個大字。 優美,文筆剛勁方正。 其余建筑四面裝飾著道教人物、經書故事和各種花木圖案,各具特色,無一雷同。 第四節樓八角雕石柱,八面雕仿木結構石材須彌座單檐樓,木門內雕有道教故事圖。 第五段,樓身八面各雕一金鋼武士,單手托住里面的八角檐。 檐口八面各雕一尊坐像。 第六段,樓前為八角亭,樓頂鐫刻“隆慶六年甲戌四月”八個大字。 八角亭上有一石銀桃形火焰或珍珠形建筑,置于橢圓形土丘之上,莊嚴肅穆,直插云霄。
樓身各節間有八個圓形檐或槽,層層相承。 形狀和結構各有特點。 雕刻有花圈、垂簾、神獸及禪宗故事等,是石雕和木雕藝術的精華。 八角樓一、二段可分三層:一層為檐口,又稱華蓋,八角雕花圈、垂幔、佛像,懸檐在空中。 有八朵昂揚的蓮花,底部刻有八個飛天; 二層華蓋前八個角上,四獅四象頭相間,懸垂四方。 花瓣上雕刻著一尊小神像,帳篷支撐著八角形建筑的第二部分。 二、三段八角樓分上下兩層,下有檐篷,上有吊艙。 雕工精細,與第一節的華蓋、蓮花座相似。 簇擁二段樓,其上為華蓋,八面雕有城門、城墻等建筑。 主要圖案為釋迦牟尼“太子巡五門”故事,地面雕刻人物、花卉。 和其他圖案。
整個佛殿由下而上逐級遞減,圓比柱大。 遠看造型優美,高大典雅,近看雕塑形象逼真,雕刻精美。 它實際上是古建筑與雕塑藝術相結合的杰作。 整座佛塔精雕細琢,內涵豐富,工藝極其精細。 是研究明代佛教禪宗和精雕藝術不可多得的實物。
據清光緒《趙州志》記載,附近出土的石佛像等文物均否認。 陀羅尼石刻所在地為唐開元寺舊址。 歷史上,元、金、南宋時期的將士數十次征戰趙州。 開元寺幾乎被夷為平地,陀羅尼石刻是開元寺僅存的地面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