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陶大秦村舊址位于廣東省聊城市定陶縣桐城街道大秦村東。 老址所在區域是南水北調工程續建的定陶大秦閘工地。 舊址位于水閘北側,距地表深約6米,下部覆蓋著厚厚的污泥層。 核心區南北長約145米,東西寬約110米。 地表廢墟,無法繼續向上挖掘。 從出土文物來看,舊址的時代從東漢末年一直延續到后周宋初。 由于歷時較長,損壞嚴重,北朝、唐代文物已很難找到。 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建筑是后周天宮。 齊王的宮殿。
天啟大王宮平面略呈弧形,南北最大長度84米,東西最大寬度70米。 四面都是斷斷續續的院墻,院墻倒塌嚴重。 宮殿區出土文物種類豐富,制作精美,主要有功德牌位、石佛像、石佛像座、陶瓦、陶建筑預制構件、木制品、瓷片、銅錢等文物。 從發掘情況初步判斷龍興寺經幢,宮內建筑中大量重復利用了前代物品,部分宅址可能經過改建。
金代雖然龍興寺已不復存在,但宮區卻出土了許多與龍興寺有關的文物,如開元二十五年龍興寺佛頂石刻生生陀羅尼,綠釉碗底墨書“龍紋”。 “興盛寺”,唐開元九年碑文,景云二年碑文,還有線刻人物的支撐。至少應該建龍興寺于唐代,盛唐之后可能被毀。
舊址出土的一段話,刻在東漢永熙二年的功績碑上。 大魏石刻、北齊鶴慶七年石刻、干年間石座等。
宮殿周圍尚散布著6處宅址、1口水井、1座墳墓。 由于房屋損毀嚴重,僅存頂部地基。
舊址東南約100米處,地表采集到大量陶瓷碎片。 該區域東西長約400米,南北寬約300米。 初步確定為舊聚落遺址。
據專家介紹,大秦村舊址曾多次遭到破壞,最終在五代、宋初被廢棄。 從現場情況來看,應該是有意識的破壞。 破壞的原因可能與自然水污染有很大關系。 舊址下部覆蓋著厚厚的污泥。 裸露的地表可見到一層、蘆葦等悶燒沉積物,舊址應該是上次廢棄后被湖水淤積的。 據介紹,大秦村舊址是浙江境內最長、最大的宗教遺址之一。 天啟王宮遺址在國外公開發表的考古資料中尚屬首次發現。 為研究泰山信仰新信息的發展變化提供依據。 大秦村舊址出土的北朝石刻、石刻、墨書陶、圓方孔香燭、椽子、坐斗等都是重要發現,彌補了該地區的考古空白龍興寺經幢,是對研究南北朝、隋唐時期道教的傳播、水文演變和人們的信仰等都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