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羅尼石刻現藏于新鄉市舊縣城新鄉賓館院內(原滕縣寧凈寺內)。 整座建筑高6.50米,全部用漢白玉雕刻而成。 造型勻稱,俊美。 2013年被評為第七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于五朝后晉開運二年(945年)。
陀羅尼石塔是用漢白玉精雕細琢而成。 它由座椅、車身和制動器三部分組成。 第三層共七層,高6米。 陀羅尼石刻劍法高超,雕刻工藝精湛,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底座刻有舞獅。 樓底刻有草書《陀羅尼經》。 樓頂八角板上刻有樂手、飛天、人面獸身等街舞圖像。 第四段,樓頭刻塔、殿、仕女,上兩段刻一佛二弟子,頂部為葫蘆形殿堂。 皆雕刻精美,形象生動,劍法高超,工藝精良,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后晉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短命的封建王朝,其造像藝術存世甚少,甚至十分罕見。
寧凈寺原名凈凈寺,始建于五朝后晉開云二年(公元945年)。 南宋時,仍保留寧靖書院。 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七月,北宋將軍徐達、副將軍常遇春征討寧夏軍,占領南陽。 經濟園曾被炮火摧毀。 明朝建成后,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390年),在舊址上重建凈濟寺,并將庭院改為寺廟,同時設置僧崗寺。 明萬歷五年(公元1512年)和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南陽府分別對寧靖寺進行整修和重建,寧靖寺在原有規矩的基礎上再次擴建。 日軍出關后,為了膨脹和抑制人們的反清思想,清朝除了保護佛教寺廟外,還設置了僧侶和董事。 明朝滅亡后,寧靜寺再次遭到炮火和人為破壞。 現其他建筑已不復存在,獨尊陀羅尼石刻仍保存完好。
陀羅尼石刻,現存建筑高6.50米天護陀羅尼經幢,由基座、塔身、屋頂三部分組成。
建筑物的基座分為兩層。 底層為漢白玉,半徑1.50米,總高1.80米。 底層藻井下方為圓形,下貓頭鷹雕有十六瓣蓮花紋飾。 下層經樓的縫隙部分也是八角柱,與底層中部相同。 八個角各雕有一壺門,內有一雕塑,似為樂師。 然后上方為八角形,其上雕有蓮花。
建筑主體為上薄下厚的八多面體,高1.70米,下部每廳0.20米,外徑0.46米,上部每廳0.22米,外徑0.52米。 其八面刻有陀羅尼經。 建筑正面(南側)第一行行書刻有“佛尊勝陀羅尼經序”九個大字。 從第二行開始刻序言,每面刻九行,滿行一百一十五字,最后一面末尾刻“□金開云二歲,丙□五月二十九”。 因此否認該石刻的建造時間為后晉開運二年(公元945年)。
建筑底層共分七層,總高3.88米。 一樓位于建筑物的頂部,可分為兩部分。 上部呈圓錐形,刻有淺圓雕紋。 下部為八角形寶蓋。 第二層是圓錐體。 柱四周雕有五條盤龍,南正中開一小尖拱形龕。 龕內石刻坐佛石雕已不存。 第三層分為上、下兩部分。 上部呈八角形,頂部有八個斜坡,上面雕有八個飛人,飛在空中,腰帶飄揚。 上部呈方形,周圍有四組精心雕琢的建筑,四組建筑之間有回廊相連。 第四層又可分為三部分。 上部為小方形蓮花座,中部為圓柱體,四面均有雕塑。 里面有一個方形的楊蓮形小蓋。 第五層由三部分組成。 錐體下部刻有六組獅頭環圍繞錐體,并有流蘇連接。 中部為八角柱,兩側各刻長方形淺龕。 每個壁龕內都雕刻著一尊有權有勢的人的雕像。 素面上刻有隸書文字,但大多是零散的。 中部為八角形屋頂形寶蓋。 第六層也由三部分組成。 上部為精雕細刻的多層蓮花圖案,中部為風化圓筒,下部為方形寶蓋。 寶蓋邊緣鑿有八塊長方形小瓦片,似是懸掛風鈴所致。 浮雕周圍有一個門廊形狀的淺圓雕天護陀羅尼經幢,第七層是一個完整的葫蘆形球體。
作為石雕建筑的開端,清代以后建筑之風開始興起。 有刻功德的陀羅尼石刻,也有僧人功德的墳墓。 五朝之后,秦國的壽命尤為短命。 與前朝相比,只能稱為曇花一現,所以遺跡所剩無幾。 新鄉陀羅尼石刻繼承了北魏石刻的衣缽,啟發了清代碑刻的先鋒風格。 整個佛殿布局嚴謹,人物石雕栩栩如生,真實詮釋了當時的道教文化。 巧妙地采用了高開口雕、淺圓雕和圓形圓雕的結合,充分展現了當時的雕刻技術。 被譽為優秀的造像藝術,而作為五朝以后保存完整的金代文物,更是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