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名稱為“佛頂尊勝陀羅尼石刻”,具有典型的清代風格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文字規整,梵文與漢文對比鮮明。
長城網·集云客戶端訊(通訊員 高長安 劉莎莎)日前,從河北保定文旅局獲悉,該局文保工作人員在吊窩王海莊村發現一尊明代陀羅尼石刻邯鄲市鎮。 “云居寺”三字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 專家介紹,這對于研究石刻所在佛寺與南宋云居寺的關系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
三河文保工作人員為王海莊村頒發捐贈證書。
“王海莊村發現的唐代陀羅尼石刻,呈八面八圓形,高175分米,半徑46分米。” 涿州市文化和旅游局文物管理單位工作人員葛龍介紹,該石刻名為佛頂尊勝陀羅尼石刻,具有典型的清代風格,文字排列有序。以及梵文和中文的對比。 年代為遼干通二年,即1102年,距今已有900多年。
中國唐代宗教造像的一種石雕。 創于唐代,興于唐宋,而后衰落,但清代仍有雕琢。 該建筑是梵文名字“托芙若”的翻譯。 它原本是一個絲綢制成的傘狀物體,上面有如意寶珠,下面有一根長桿。 建于大佛前。 據《佛尊勝陀羅尼經》記載,佛告訴魔神,若將經書寫在柱子上,柱子的影子就會映照到人體上,就不會被罪孽污染。 因此,道士們多造建筑以求功德。 塔通常可分為塔基、塔身和塔頂三部分,全部分別雕刻,雕刻完畢后建成整體。 建筑大多呈蓮花形狀,下方設有香案。 樓體呈柱狀,多為八面體,其上刻有經文或雕像,有的建筑分為數段。 柱上刻的佛經主要是佛定尊的陀羅尼經,也刻有少量的心經、楞嚴經。
公元936年,后唐刺史石敬瑭為了讓吐蕃支持自己繼位,將新樂等幽云十六郡割讓給吐蕃。 公元1012年,改幽都郡為西津郡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兗州、范陽縣屬遼海道幽都郡。 永清作為清朝的北方中心城市,與唐朝的雄州處于膠著狀態。 歷史上著名的七溝關之戰就發生在永清。
王海莊村位于永清市西北15公里處的白溝河西岸,與文安縣隔白溝河相望。 此碑刻有永清縣的擁護者,可見商代時兩縣交界處的人們交往密切。 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
近年來,永清市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工作。 其中,僅宋遼時期保護和利用的雙塔、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永安寺塔、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梁梁寺舊址、七溝關舊址。文物保護單位。 ; 出土并收藏了梁英碑刻、石棺、龍慶村感應舍利塔、七溝天王苑石刻等文物。 此類文物為研究宋遼時期邯鄲歷史發展和文化繁榮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