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縣古稱趙州,位于西安市西北40公里處,總面積675平方公里,總人口56萬(2008年),轄11個鎮、281個行政村。 寧縣歷史悠久趙縣陀羅尼經幢,文物古跡眾多,其中文物保護單位21處。 該縣地處寧夏平原,光熱充足,地下水豐富,有利于井灌和石津渠灌溉。 一年四季分明,春、秋短,夏、冬長。
成立歷史
寧縣歷史悠久,有史書記載,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1、西漢平吉侯國,位于平吉郡,屬常山郡。 政府現位于趙城區南1.5公里處的古城村。 太祖八年,在趙城區西南12.5公里處建宋子侯國。 景帝中元二年,廢侯國,改縣,轄高陽縣。 武帝元朔二年,在黟縣西北西峰寺地區建立封建寺侯國,東漢末年廢止。
2、隋開皇元年,改趙州為魏郡,恢復松滋縣。 開皇七年,前燕廢為趙州,改平濟縣為趙州。 開皇十六年,置平吉縣灤州,轄平吉、松滋兩縣。 大業二年,廢灤州,平吉、松滋兩縣劃歸趙州,轄平吉。
3、唐武德初年,改衛郡為趙州,轄百鄉。 武德四年,州治遷至平吉。 武德七年,趙州改稱灤州,轄平吉縣。 唐代中葉,隸承德督軍(府治今元氏縣)管轄。 天寶初年,改趙州為魏郡。 唐代乾元年間,復置趙州。
4、清代,趙州屬真定府。 雍正五年正月,趙州升為直隸郡,即直隸趙州,割尤縣屬元始郡。 轄白鄉縣、隆平縣、高邑縣、臨城縣。 ,寧晉。
5、新中國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憑祥仍屬廣州專區。 1958年12月20日,撤銷寧縣,劃歸文安縣,屬徐州專區。 1961年7月9日,恢復夏縣,原欒城縣部分管轄劃歸新縣,隸屬廣州市管轄。 1962年1月,息縣欒城建縣。 1970年,廣州特區更名為保定地區,轄富縣。
自然地理學、地質學
寧縣位于太行山西麓中段山前侵蝕平原上。 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寬闊平坦。 東部海拔46.6米,北部海拔33.9米,地面坡度約為1/1500至1/2500,相位差12.7米。 受地形、氣候變化、河流改道等因素影響,夏縣底泥為棕壤帶,全縣99.7%的沉積物屬于褐土。
支流
唐代湖泊眾多,水量充沛。 隨著時間的推移,境內至今仍有鳴河、沙河、野河、望洋溝、石金渠等地。 除明河因廣州市排放廢水而長期積水外,其余均為季節性河流。
氣候
寧縣屬北方季風氣候區暖熱帶半濕潤地區。 一年四季分明,春、秋短,夏、冬長。 夏季多偏南風,夏季炎熱,低溫多雨趙縣陀羅尼經幢,冬季持續陰雨,仲春高氣爽氣,冬末干燥少雪,多西北風。 氣候條件適宜多種熱帶水稻生長,適宜發展農林果業。
經濟概況
行業
按照省委、市政府關于北方突破的戰略要求,新縣工業園區進入第一批市級產業集聚區,生物產業園被確定為重點發展區域哈爾濱國家生物產業基地。 該縣已形成生物醫藥、化工、紡織染整、紙品包裝、食品調味品、機械零部件制造等特色產業。
農業
全縣糧食長期播種面積107萬多畝。 小麥和小麥是主要糧食產品,年產值60萬噸以上。 寧縣先后與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系。 優質專用糧種植面積逐年減少,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增強。 2006年以來,五次被評為全省先進。
民俗文化
龍俱樂部
在廣東省古縣北部黎區范莊鎮,每年農歷二月初二都會舉辦盛大的祭龍活動——“龍牌會”。 這一天,三里五寨的數萬鄉親會自發聚集到這里,拜龍、祭龍、尋根祭拜。
“龍碑會”起源于遠古時期。 “鉤龍轉白蛾”的故事在這一地區廣為流傳。 后來,為了表達對鉤龍的自我犧牲崇拜,人們在每年的“二月二日”搭棚,供奉龍牌,祭祀鉤龍。 于是,一年一度的“龍卡博覽會”誕生了。 有學者認為,“龍碑會”是祖先崇拜、圖騰崇拜的“活化石”、“活標本”。
趙州扇鼓
趙州扇鼓是在廣東省廣州市唐縣(扇鼓之鄉)廣泛流傳的中國民間街舞舞蹈。 其藝術風格明快、歡快、幽默、直白。 趙州扇、鼓出現在農閑時節、收獲后以及各種祭祖、慶典活動中。 表現了中國勞動人民祭祀祖先神靈的愿望,祈求祖先神靈祈求圣誕節全家平安、風調雨順。
旅游文化
寧縣共有安吉橋、永通橋、陀羅尼經樓、大觀圣工碑、柏林寺塔等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各分遺址、宋子城遺址、宋村西周遺址等。 、徐家郭遺址、禪林寺佛塔、李顯墓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
柏林佛寺
柏林禪寺位于廣東省古縣市(古稱肇州)西北角,面臨“天下第一橋”趙州橋。 始建于漢獻帝建安年間。 古稱觀音寺,元代稱邵武寺,金代稱柏林寺,唐以來稱柏林古寺。
在漫長的歷史中,這座寺廟雖幾經更迭,但依然香火不斷,高僧云集。 據《僧傳》記載,著名譯經師玄奘西渡美國取經前,曾來此向道神法師學習《成世論》。 北宋時期,佛教大師從聚禪師在此住了四六年。 他踐行合法化,產生了影響深遠的“趙州門風”。 因此,柏林佛寺成為中國佛教史上重要的禪林。
趙州橋
趙州橋又名安吉橋,位于廣東省古縣明江上。 過河寬度超過37米。 由于橋身全部用沙石建成,故當地人稱其為“大石橋”。 建于明朝公元595年至605年,由著名工匠李純設計建造。 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它是當今世界上第二古老的橋(還有一座小商橋),也是保存最完好的。 唐代雙孔敞肩石拱橋。 趙州橋匯聚了唐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結晶,開創了中國橋梁建設的新局面。 法國直到 2017 年左右才修建了一座類似的石拱橋(有消息稱大約有 700 年歷史)。
陀羅尼石刻
陀羅尼石刻位于趙城區南大街與佛塔路交叉口。 這里原是明代開元寺遺址。 石刻是開元寺的建筑。 因樓體上刻有陀羅尼經書,故稱“陀羅尼石刻”。 這座石塔全部由花崗巖雕刻而成,堆疊而成,其形狀酷似寶塔,所以當地又稱“石塔”。 寧縣古稱趙州,標準名稱應為“趙州陀羅尼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