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幢由基座、幢身、幢頂三部分組成。整個南方寺院在歷史上基本屬同一文化圈,石雕經幢各組合部分差異小。北方寺院是建造經幢較多的另外一個地方區域,是佛教傳入的重要城市之一,遠離南方宗教中心,石經幢受其南方樣式影響較小,形成、雕刻等方面體現當地特色,經幢整體較為質樸,獨樹一幟。盡管兩個區域經幢各具特色,每部分構件數量各不相同,但三部分與結構、形制有密切關系,其它地方的經幢也是同樣情況。

石經幢的幢身一般由一個構件組成,形體相對保持穩定,基座、幢頂組成構件層次分明,構件數量逐漸增多,基座從使用單層到多層須彌座,幢身上面加多層華蓋、短柱、腰檐等復雜構件,整體裝飾也日益趨向復雜、華麗。刻字主要出現在幢身、基座,裝飾圖案、雕刻主要出現在基座、幢頂。

石經幢大小設計原理和視線分析
石經幢幢身刻有經文,而且《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經文廣泛流行,不僅僅將經幢當作簡單的建筑或藝術品,而是可以供人觀看頌讀的建筑。經幢各個組成部分的比例組成關系由兩方面決定,一方面是自身構造比例,另一方面是欣賞的需要。從視線分析原理來說明各經幢基座、幢身、幢頂的比例關系及變化原因。

視線分析往往應用于大場景,或者對視線有特殊要求的空間和場所。視線分析原理應用于經幢的組成部分分析,引入視點、標的物、視距、視角、視域等原理來簡單說明經幢。簡單說,把觀察者所處的位置定為一點叫做視點,被觀察的物體、建筑物等稱為標的物,物體的主線都以此排布,不同的角度大小叫視角,視點與標的物之間的距離稱為視距,一個人的視力范圍,即稱為視域,它也是一種與主體有關的能力。一般情況下,人眼視域為一不規則錐形,雙眼形成的復合視域范圍向上為70°,向下為80°,左右各為60°。相對于經憧體量,人距標的物不宜過遠,且根據刻經字體大小,一般*遠不超過5米。

直視角,被認為是觀看建筑物的細部,不利于觀看建筑物的整體,且建筑物會發生變形。建筑物與視點的距離(D)與建筑高度(H)之比D/H=2,視角為27°時,則可以整體地看到建筑物,被認為是觀察建筑物整體的*佳視角。建筑物與視點的距離(D)與建筑高度(H)之比D/H=3,視角為18°時,則可以觀賞建筑群體,對建筑物所處環境研究是非常理想的。
而研究景物時,由于經幢、雕塑、小品、樹木等體量上遠遠小于建筑物,同時距離不宜過遠,在保持放松、平視的情況下,研究景物的*佳垂直視角為26。~30°,即人眼黃斑附近形成的30°視錐。
經幢平面不大但高度高,觀賞主要從整體和局部兩方面進行,根據視線分析原理,因經幢寬度小左右視域可以忽略,只需考慮上下視域及視距。

尊勝陀羅尼石經幢修建的功德
尊勝陀羅尼石經幢是現存*多的經幢圖片樣式,當時能夠在全國流傳,與朝廷用行政手段推行的結果不無關系。因為佛頂尊勝陀羅尼信仰,出現了特別的崇拜形式一樹立經幢。經幢多稱為石幢、石柱,亦有稱為碑。較早的古幢為唐代早期所造,但多數為中晚唐所造。石幢一般有幢座、幢頂。白居易在提到古幢形制的時候說:“六隅七層, 上覆下承,佛儀在上,經咒在中,記贊在下”。尊勝幢上一般刻的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咒或全部經文,有的再刻上造幢記,說明建立經幢的意圖、緣由,以及經幢主人、建造人、撰書題字人的名字。有的同書墓志或是經咒贊頌。有的經幢上刻有佛像,有的經幢與其他陀羅尼及其經文同刻。建造尊勝幢的起源可以有多種,但主要為兩類,一是為了**德,一是為亡者 而立。前一種多為以**、寺院等為單位,后一種 多為個人或是一-戶為單位。云南地區早在唐之前就有佛教傳入,至南詔王朝,內地的密教信仰也開始傳入,從后世的寫經及其圖像來看,南詔的后期主要流行觀音信仰,密教的十一面觀音像,還崇拜阿嵯耶觀音。

小結:關于石雕經幢的研究,呂建?!吨袊芙淌?修訂版)》中提到密教經幢起源于大乘佛教的陀羅尼,陀羅尼的演化*終導致密教的形成,*早形成的密教就是陀羅尼密教”。佛頂信仰興起于初唐時的兩京和川北一帶,盛唐及其之后仍然流行。在佛頂信仰中*為流行的是尊勝陀羅尼經經幢的信仰,修建尊勝陀羅尼經幢,誦持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文可禁除一切罪業,不再轉生為六道畜生身,淪落地獄畜生界的眾生可以得到解脫,得升佛土諸天。
作者:長城石雕公司-敬業的牌坊牌樓雕刻廠家,我們專注、用心制作,追求**……..版權屬于: (http://www.shidiao136.com/shilangan/)(12301688.com)版權所有。轉載時必須以鏈接形式注明本文來自:http://www.shidiao136.com/shilangan/archives/3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