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幢的讀音是(jingchuang)“幢”原指佛像前所立用寶珠絲帛裝飾的竿柱,后改為石刻,一種帶有宣傳性和紀念性的藝術建筑。原是中國古代儀仗中的旌幡,是在竿上加絲織物做成,又稱“幢幡”。由于印度佛的傳入,特別是唐代中期佛教密宗的傳入,佛教建筑中開始出現經幢這一新的建筑類型。起先將佛經或佛像書寫在絲織的幢幡上,為保持經久不毀,后來改書寫為石刻在石柱上,一般置于殿前庭院內,成為永久性的佛教小品建筑形式。唐代之后曾一度盛行建石經幢之風;五代宋遼時經幢發展達到高峰,數量眾多,形制繁復;唐經幢是石經幢制作的繁榮時期,我們了解了唐經幢后,還有知道唐代前后的石經幢是什么樣子,其實各個朝代均有遺存經幢,建幢歷史也是中國建幢史的縮影,由繁榮到衰敗,由低到高由簡單到繁雜。因后梁與后唐時期距離唐朝滅亡時間并不是很遙遠,這兩個時期的佛教文化是對唐朝佛教文化的發展與延續,且后梁的大佛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之幢和后唐的八面尊勝陀羅尼經幢歷史價值很高,因此我們長城石雕也將對這兩座經幢進行梳理。

一、后梁大佛頂隨求尊勝陀羅尼經幢
1、經幢結構
根據經幢的幢額所記此經幢為“大佛頂隨求尊勝陀羅尼之幢”,明代歸有光在其文集中對此經幢進行了記載:“余...于寺后院見此幢,....此經幢梁乾化五年葬僧大德而建....”,可見此經幢建于五代后梁乾化五年(915),當時此幢樹立于開元寺后院。到了20世紀中期的時候,劉慧達先生在對河北邢臺地區的文物進行調查時發現,此經幢樹立于唐代十六面尊勝陀羅尼經幢和萬安恩公塔之間?,F在此經幢樹立在開元寺大雄寶殿東配殿前面。

2、邢臺開元寺石經幢簡介
此經幢在民國時期存有四層,殘幢高7余米。劉慧達先生在《河北邢臺文物調查記》中對此經幢的結構進行了詳細的描寫。經幢底層的基座是正方形.的石塊,在此石塊上面是一座八角形的須彌座,各面都雕刻著精美的紋飾,此須彌座由3部分組成,上部分為仰蓮,中間為束腰,下部分為八角形。

石雕經幢
3、邢臺開元寺經幢第一層雕刻和尺寸設計制作介紹
此經幢的第一層幢身為八面體的棱柱,高約1.9米,每面寬約0.35米。通過對經幢_上殘存文字和其拓片的仔細辨認,第一面上部為幢額“大佛頂隨求尊勝陀羅尼之幢”,12個字分為4豎行排列;此經幢額下面文字和第二面至第七面的格式相同,均是分為12豎行進行篆刻文字,其中第一面的首行為譯經者的題名,從第一面第二行開始,至第八面的第二行,鐫刻的是尊勝經經文及經咒;

第八面是分為13豎行進行文字排列,第三行至第八行敘述樹立經幢的緣由,第九行至第十三行為樹幢官員和僧俗人員的題名。后梁經幢重要的歷史價值就體現在此層幢身所鐫刻的這些文字當中。幢身之上覆蓋著寶蓋,寶蓋各角之上裝飾有饕餮環授,口中含有瓔珞八垂,每一個瓔珞垂飾之上都雕刻有文殊、普賢及立佛,一共有八副,非常精美,在蓋底雕刻有氣勢恢宏的盤龍紋飾,盤龍周圍云紋環繞。

4、邢臺開元寺經幢第二層雕刻介紹
寶蓋之上為經幢的第二層,下部為仰蓮,此層的幢身也是為八面體的棱柱,幢身的八面均雕刻有造像,造像分為2層,不過此處并沒有采用常見的開龕造像的形式,而是采用了高浮雕的形式,佛像皆是浮出八角柱之外。題材有結伽跌坐佛、倚坐佛、右舒自在觀音、持柳枝露瓶立式觀音等,佛和菩薩無論是何種形態都是非常的生動優美。第二層上面也置有寶蓋,寶蓋之上所刻內容與第一層寶蓋所刻內容基本相同。

5、邢臺開元寺經幢第三層雕刻制作介紹
經幢第三層位于第二層寶蓋之.上,幢體也是在以仰蓮之上,幢身正面有一長形尖龕,龕內雕有跌坐在蓮花座之上的主尊佛像,其余七面浮雕有或合掌、或執帶的菩薩立像。雕刻時為了突出佛像的主尊地位,對佛座進行了升高,使得佛像高于眾菩薩的造像,藝術處理手法很是獨特。此層幢體之.上并未放置普通的寶蓋,而是以一塊正方形的石蓋代替,石蓋上面雕刻有非常復雜的云紋,雕刻手法不僅有高浮雕,還有透雕,做工極其的精致。

小結:經幢在我國各地的寺院附近都有存在,作為古代佛教禪宗的標志建筑之一,其本身除了對于佛教相關研究有很高的意義,還對藝術也有很高的研究價值。而如今現代設計隨著工業生產力的日漸進步出現了井噴式的增長,但是其中產品良莠不齊無法滿足消費者的真正需求。經幢藝術層次作為古代佛教禪宗的標志性建筑,經幢本身不僅具有宗教、考古、文化等意義,同時還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由于印度佛教的傳入,將經或佛像起先書寫在茲織的幢蟠上,為保持經久不毀,后來改為刻在石柱上,因此稱為石經幢。石經幢價格雖然比臨時經價格高很多,帶可以保存幾千年,經幢這種佛寺的標志性建筑有了劃時代的大發展,并成為佛教藝術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作者:長城石雕歐陽廣彬-專業石欄桿廠家,敬業的牌坊牌樓、石塔、佛塔雕刻廠家,我們專注、用心制作,追求極致……..版權屬于: (http://www.shidiao136.com/shilangan/)(12301688.com)版權所有。轉載時必須以鏈接形式注明本文來自:http://www.shidiao136.com/shilangan/archives/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