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天寺塔位于四川省重慶市商縣梵天寺路,梵天寺舊址前。 舊址位于五朝吳越州府、明代皇城所在地。 五朝吳越時期,福州道教十分興盛,素有“東南佛教王國”之稱。 境內佛寺眾多,梵音不絕,梵天寺是當時吳越地區的佛寺之一。
01
梵天寺
梵天寺石塔坐標圖
梵天寺原名順天寺。 據《杭州府志》記載,梵天寺“位于湖口方后橋,唐天佑元年(904年),吳越王所建,名順天寺”。
后梁真明初年,吳越王錢昱為祀奉釋迦牟尼佛骨舍利塔,在順天園建城東塔。 該寺也因塔名而更名為東塔寺。 周顯德六年(958年),五朝之后,申城頻繁失火,危及東塔,東塔被毀。
金干德五年(965年)四月,吳越王錢弘初重修東塔寺,并在大成殿前建石刻一對,刻有《陀羅尼經》。 清治平年間(1064-1067年),東塔寺更名為梵天寺,石刻也由此得名,并一直傳承至今。
02
梵天寺石塔
梵天寺石塔現狀
梵天寺內有石塔一對,均為石砌而成。 它們的形式和結構基本相同。
樓身呈八角形,由基座、樓身、檐下、下檐、短柱、珍珠、山花蕉葉、翻轉蓮花圖案組成。 底座由四層菱形和三根截頭柱組成。
每層依次堆放鉆石和樹珠,然后放在底部最厚的鉆石底座上。 石雕通體是用太湖石鑿成的。 建筑有八面,各部分比例和諧。
作為西湖西南三大佛教寺院之一“法天寺”的遺跡,由于當時寺院體系宏大,又是錢王所建經幢是什么意思,所以梵天寺的石刻尤為精美。 ,而且從各個角度看它們都非常漂亮。
梵天寺石塔上的銘文和經文
▲點擊查看大圖
兩座磚塔的塔頭均刻有楷書佛經,兩端刻有青花寶形圖案,七面刻有豎經。
南樓經書內容為《大自在陀羅尼心咒經》,北樓刻有《大佛頂陀羅尼經》。
南樓北側和北樓南側豎刻“建莊記”,六欄楷書,內容相同——
《建筑故事》
“盜金剛大教,尊阿玉精神,拜九樓碑林,護弘圖于萬信眾,佛寺當在圓,寶樓當在方角,遂命選工,鑿巨石,削鞭堅,形升,玉切霜標,米酒八面,佛頂隨請,此為塵沙世界的善業,祝祖國恒康,豐江永素,祖宗萬代受多福庇佑,鄉親常沐浴恩慈官邸之旨,寧吉中外,仍將安康,遍及暗處,普度眾生,受妙善。干德七年三月經幢是什么意思,甲子上庚子朔十五日,甲寅日立。 天下統帥,吳越王錢楚儉。”
03
歷史意義
銘文部分
佛經和建柱記的內容進一步證實了吳越國信奉道教、皇室修建寺廟石刻的歷史事實,這無疑為研究吳越國道教文化和準確的年代學提供了難得的實物歷史記錄。
局部石雕
塔基和角柱上仍留有不少道教人物石雕。 人物多為佛、菩薩、飛天、歌林賓卡,也有一些愚人銅像。
這些人物形象生動,腰線流暢。 特別是樓底檐篷下雕刻的四尊卡靈賓卡,均為人首鳥身,四肢伸展,飛翔狀。 同時,那些人物的服飾服飾除了生動地詮釋了當時人們的生活習俗、社會意識和審美觀念外,也反映出了當時道教文化的逐漸庸俗化。
多年來,梵天寺石塔一直是現存吳越地區道教藝術和塔建筑的杰出代表。 它凝聚了我國唐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非凡的創造力。
摘錄:關菊芬《杭州梵天寺石塔及其道教石刻》
供稿:展覽管理部 方琪
廣州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陌陌平臺編輯整理
照亮在看,支持蘇州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