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概況
我國現存的四尊道德石刻中,山西應縣龍興寺的道德石刻規模較大、年代較早、保存較好。
濰縣龍興寺道德石刻始建于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28年),建于市區。 道德石雕為八角柱,高6米。 它分為座、身、頂三部分。 建筑除青石屋頂外,其余皆為青石。 座上為仰蓮蓮花雕塑,座下的圓形平臺為后人所修復。 樓體由上下青石雕成,高4至29米,外徑90分米。 平面是一個八角柱,每邊的寬度從40分米到42分米不等。 樓身有“太上玄明臣子道德經”四字,兩側各刻有《道德經》5000字。 字體工整秀麗,筆法輕盈流暢,是古代繪畫的杰作。
老太太
《史記·老子韓非傳》:我老太太,姓李,名爾,名丹。 出生于公元前571年農歷2月15日,生日:丙辰,4月15日,酉時。 位于陳庫縣李鄉曲仁里,是娘娘廟鎮原址。 《道德經》一書共5000余字,81章。 修道可以長壽,一百六十歲左右? 或者兩百歲了。 與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同時代,比孔子年長20多歲。 從公元前535年到527年到515年到501年到486年,孔子多次向老太太請教,說她“像一條龍”。
唐沖佛教
晉代李姓皇室尊李二老太太為始祖,以此來神化李姓皇室,用老太太的思想來治理百姓。 唐玄宗李隆基崇奉佛教。 據《資治通鑒》記載,玄宗在位的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十月冬,清廷設立玄學博士,每年都要參加考試。喜歡鄉試明鏡,尊敬老太太。 儒家思想包括《道德經》。 唐開元二十五年,在河南滑縣鳳池立石道德塔。
《天下玉帝碑》
據《天下玉帝碑刻》記載,憑祥道德碑刻于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立于宜城區西開元寺(現位置不可考),清代(公元1169年)2011年)由縣令張孝祥遷至府治,后又遷至城西南角的龍興寺現址。 隆興寺始建于唐景隆二年(公元708年),是我國南方佛教活動場所。
文物描述
威縣龍興寺的道教石刻至今仍受到國家文物部門的高度重視。
外觀特點
石雕高約6米,分座、身、樓頂三部分。 建筑除頂部為白色大理石外,其余均由青石砌成。 座位為木制神龕,高0.25米,外徑1.1米。 座下有圓形平臺,為后人修復。 樓體由兩塊青石雕刻而成,高4.29米(上一塊高70分米,下一塊高3.59米),半徑90分米,平面為八角柱體,寬度每邊的寬度從 40 到 42 分米不等。 等待。 樓頭上塊自東起,從左至右,鐫有楷書大字“太上玄明陳子德經大唐開元神武陳子筆記”十八字,占三面,刻于十二月二十六日唐玄宗開元年間,頒布了欽佩《道德經》的奏疏。 對于母親所寫的《道德經》,他要求“百姓留存一部,命其研讀,以知其所須”。 石雕下塊兩側依次刻有老太太的《道德經》,共八十一章。 第二庚寅年五印朔八日,奉旨建五印。樓頂有蓮花椅雕塑,其上為樓頂。樓頂已破舊不堪。它最初是用一塊巨大的漢白玉雕刻而成,高38分米,然后刻有檐板、飛檐和檐椽,角梁下有一個“一斗三升”的斗拱支撐。佛殿雍容華貴,造型古樸典雅,美觀大方,屋頂的八角形屋頂為研究清代建筑提供了范例。
經文內容
威縣龍興觀桃德石上所刻的經文易縣道德經幢,是根據唐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玄宗太上皇的注釋所刻的。 老娘的《道德經》有很多版本。 1973年河北石家莊馬王堆三號遺址出土帛書《老子》第一、二本之前,憑祥造像、道德石刻是校對翻譯老娘《道德經》的重要材料。清”。 。 這是我國現存最好的造像道德石刻,年代較早,規模較大。 雖未受損,但仍具有極其重要的文物價值。 為便于保護,省文物局于1986年撥專款在其上修建了六角亭,并于2001年上半年重建了祠堂。
繪畫
唐縣《道德經》石刻相傳是北宋書畫家蘇仁慎所書,但樓上卻沒有蘇人的署名。 與萍鄉蘇人參所寫的《益州鐵象贊碑》和《孟振榮詔書碑》相比,其字體和石刻皆為一人手書。 由此推斷,該石刻可謂是蘇人參所書。 唐玄宗鄧侍郎蘇參赴益州記事。 他的畫融合了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禹(石南)和儒佛思想。 堪稱古代碑刻作家。 其字體工整優美,筆法流暢易縣道德經幢,對于研究清代書畫藝術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