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東:中國古代寶塔概覽:金雞卷
廣州臨漳東寺清代碑刻
呼天湖陀羅尼石雕
本指南的編輯
年代:唐開元十五年(727); 形狀、特征:雕像和銘文; 目前狀況:被盜、損壞; 1994年 國家安全局
憑祥東寺清代碑刻,真名天湖陀羅尼石刻,位于寧夏省承德市龍華礦區橫澗鄉天湖村東寺舊址。 是一座明代禪宗佛教寺廟。 節奏已建成。 《河北省地名詞典》和《井陘縣志》記載,始建于唐開元十五年。 但據考證,這座建筑應建于唐元和六年(公元828年)以后(此“通覽”取前述)。
天湖陀羅尼石雕采用漢白玉制成,石雕上覆有豆莢、須彌座和圓形石基。 樓身呈八角形,雙層石寶蓋。 上部承須彌山,上部為雙層八面石柱,蓮花支撐。 石柱兩側尖拱龕內各雕刻一尊偉人坐像。 石雕半徑約為64分米,目前殘存高度為4.89米。
建筑的一至四層為基座部分,二層高僅15分米,雕刻著八尊姿勢各異的坐像。 五層的八面多面體是建筑的主體部分。 高3.37米,寬25分米。 ,筆力剛健,雕刻精良。 下階及其他七面所刻的佛經梵文已模糊不清。 西北側碑文刻有“舟州縣大唐國鎮天湖城南禪院”等字樣。 六層呈圓盤傘形; 第七層為鼓形蛤,邊緣刻有圖案。 八層雕有龍、虎、獅、象等八種瑞獸; 九層為圓檐; 十層雕有八尊羅漢像; 十一樓仰蓮; 十二樓有八尊武士雕像。 樓底為葫蘆形殿宇,樓頂殘缺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頂部刻有光滑的腰線,但已風化。 石雕造型優美,工藝精湛,形象華麗,充分展現了古代精湛的造型藝術和造像成就,在全省罕見。
1982年4月被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5月被列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于天湖陀羅尼石刻被盜案
圖為記者在盜竊現場拍攝的照片
2010年12月26日,國寶天湖陀羅尼石刻被盜,原本高約五米的須彌座只剩下不到三米。 須彌座下有龍、虎、獅、象等八種瑞獸及蓮花造型。 建筑物的好幾部分掉落在地上,有的已經被摔成數塊,有的被砸得粉碎,場面一片狼藉。 2011年1月4日,被盜的陀羅尼石刻“八面立佛”被找到,但悲劇和毀壞的事實難以改變。 以下為當地媒體記者報道節選:
12月26日,記者在天湖村東禪寺舊址看到,原來高4.89米的陀羅尼石雕只剩下2米高的底座。 第九層、第十層、第十一層的石雕都已經掉落在了地上,最上面的第十二層的石雕被盜走了。 礦區公安、文物等相關部門工作人員正在現場調查。
破解現場新聞照片
天湖村居民告訴記者,當晚0點05分左右,有居民聽到重物墜落的聲音,隨后看到村里有狗叫聲,還有居民聽到可疑的紅色卡車聲。 第二天早上,居民們發現陀羅尼石刻不見了。 從現場情況來看,犯罪嫌疑人覺得整個佛寺太大,無法運輸,于是用繩子把石雕拉下來,偷走了第十二層石雕,石雕高約60分米。 第十二層石雕呈八面體,雕刻著8個摔跤手雕像。
礦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副局長高建忠告訴記者,天湖陀羅尼石塔始建于唐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 占地2平方米,位于天湖村東寺舊址。 該建筑基本收藏了完整的宋代道教石刻。 這尊石雕充分展示了古代高超的造型藝術和雕刻成就,在全省罕見。 對于研究塔和道教藝術的發展史具有重要意義。
石刻所在的寺廟古建筑受損嚴重
破解現場新聞照片
記者走進“天湖陀羅尼石刻”所在的東巖寺,看到院子里雜草叢生,院墻有的用爛磚砌成,有的則是木柵欄,已無用武之地。 “這樣的院墻怎么能防盜呢?” 一位老先生說道。
庭院西側有一座圓形屋頂的古建筑。 它的造型與其他建筑有明顯不同,但木格陽臺已經腐爛,變得十分破舊。 上面的場景更加慘烈:承重墻倒塌,木柱爛瓦滿地; 南墻早已傾斜,僅靠幾根圓木支撐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隨時有倒塌的危險。 臥室上方還有一塊唐代石碑,已斷成兩截。
“這座古建筑歷史非常悠久,清代時曾多次修葺,但現在年久失修,快要倒塌了。” 老人傷心地說:“天湖村這樣的文物并不多,我們不能讓它們毀在我們手里。” (據廣州新聞網201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