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識老人,塔猶記錢王。
初時藤蔓纏瓦,三門補竹;
世界充滿了過去的痕跡,所以坐下來看河光。
——李鶚《正月初八城南行二詩·梵天寺》
歷史的見證——梵天寺經堂樓
吳越時期的杭州素有“東南佛國”之稱。 當時,寺廟、塔、幢等佛教建筑隨處可見,其中以梵天寺為最。
當時的梵天寺規模宏大,有“百月廊”。 曾與齊云寺、勝果寺并稱“西湖東南三大禪寺”。 梁振明二年(公元916年),吳越王錢镠迎釋迦牟尼真身舍利來到杭州。 他建城南塔以供收藏,并命名為南塔寺。 但后來不幸毀于火災。 干德三年(公元965年),吳越王錢弘初主持重建南塔寺,更名為梵天寺。 寺前立有兩根經柱,稱梵天寺經塔。
隨著時間的推移,古寺已難尋蹤跡。 只剩下這對祈柱,紀念錢王的功績,訴說往事。
梵天寺經樓位于鳳凰山東麓梵天寺路路邊。 經堂樓高大,由南北各一對樓組成。 南樓高14.99米,北樓高14.87米。 他們相距13米。 建筑八面,由太湖石雕成。 線條條紋裝飾十分精美,佛像雕刻圓潤飽滿。 千余年來,由于人為因素的破壞和自然風化,雖然樓內到處都是石塊倒塌,但雙樓的整體結構卻保存完好梵天寺經幢,沒有任何缺失的部分。 是吳越建筑藝術與雕塑藝術相結合的瑰寶。
經堂建筑由底座、殿身、華蓋、腰檐、寶珠等部件自下而上逐層建成。
底座為須彌座,底層刻有“九山八海”佛教圖案。 腰帶上分三層:下腰帶短柱上雕有四條姿態各異的龍,形象生動,威風凜凜; 中層短柱上刻有16個佛龕,佛龕內各雕一尊菩薩像。 上層短柱上刻有佛像。 柱子上的佛龕上雕刻著一佛、二弟子、二菩薩的圖像。 這些佛像栩栩如生,造型生動。
樓身刻佛經,南樓刻《大自助陀羅尼經》,北樓刻《大佛頂陀羅尼經》。 字跡清晰可辨。 兩座建筑都刻有建筑的故事。 文末落款:“干德三年,乙丑年六月庚子朔,甲寅日十五日,天下將軍吳越王錢楚儉,被已確立的?!?佛經和建樓故事進一步得到印證。 吳越國信奉佛教的歷史事實,為研究吳越國佛教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史料。
樓頂為華蓋,上端飾如意云紋梵天寺經幢,下部雕嘎林賓嘎,形似人頭鳥身,展翅飛翔。 造型活潑生動,體現了吳越時期精湛的石雕工藝。 (據《匯源音義》記載:卡林賓嘎是一種聲音優美的鳥,它的聲音清雅,聽的人都喜歡。)
腰檐仿木檐雕刻,并凸出斗拱支撐檐口。 檐下雕有瓦、脊、走獸、滴水瓦等,這些細致典雅的小構件也真實地體現了北宋初期江浙地區的建筑特色。
建筑頂部為日月寶珠,雕刻精美,飾有不同圖案,象征佛教和日月同輝。
在普通人眼里,經柱只是裝點寺廟的裝飾品,但在修行者眼里,柱上的佛經卻有著不同的含義。 當陽光照在經柱上或風吹掉經柱上的灰塵時,凡是接觸過它的眾生,都可以消除業障。 因此,經柱對于佛教事業具有重要的意義。
如今,梵天寺早已不復存在,但古老而美麗的佛經建筑歷經千年依然矗立在原地。 作為吳越佛教藝術與建筑藝術的完美結合,為后人研究吳越時期的社會生活、佛教文化、造像藝術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