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凈珠,是我國佛教石雕的一種,始創于唐代。 石雕成柱,蓋上蓋,下附座衛輝陀羅尼經幢,上刻佛號、佛像或經咒。
圖為徐水七林店村曾經的石樓
錦旗原是中國古代儀仗隊中的一面旗幟。 它是用絲織物加在桿子上制成的。 它也被稱為橫幅。 由于佛教的傳入,特別是唐代中期密宗佛教的傳入,最早在絲幅上書寫佛經或佛像。 為了長期保存,后來改為刻在石柱上。 因所刻主要為《陀羅尼經》,故稱經柱。
圖為藏經樓零配件
佛經建筑一般由屋頂、本體、基座三部分組成。 它們多由石頭制成,多為六角形或八角形。 主體為柱子,上面刻有佛教密宗咒語或經文、佛像等。柱子的底座和頂部雕刻有花卉、云紋、佛菩薩像。 一般放置在大道、寺廟等地方,有的也放置在墓道、墓內或墓旁。
徐水寧果園元代陀羅尼經樓初探
文/師帥
寧國院是徐水區安蘇鎮南漳楓村寧國寺舊址的名稱,至今仍保存完好。 2009年11月8日,在南張峰小學(現南張峰幼兒園)院內發現元代陀羅尼經樓。
該建筑原為安蘇鎮南張豐寧果園藏經樓的一部分。 始建于元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三月。 由石灰巖制成,刻有釋迦牟尼佛、寶鼎蓮花、香爐等,圖案中部刻有文字,底部刻有樹枝圖案。
建筑整體呈八棱柱形,高110厘米,直徑40厘米,呈八角八邊形,有四個大面和四個小面。 大面寬21厘米,小面寬13厘米。 經柱八面刻有“廣大圓滿無礙大悲陀羅尼神妙篇陀羅尼”及住持“行衣錄聞”等經文。寧果園僧蓋公大師。
近年來,學者們對唐、宋、遼、金時期的經樓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元代的經樓卻比較少見。 這根經柱的出現,為研究元代佛教和河北地方史提供了重要的證據。
通過經柱上的銘文,結合資料,筆者可以推測寧國寺的修建年代。 據《安宿縣志》記載,“明嘉靖、萬歷年間重修南漳封寧國寺,重建石碑兩座”。 《徐水縣新志》中也有記載,但沒有關于這座經樓的資料。 筆者認為,經樓一側經過很長時間才被磨平,應該是在乾隆時期就已經倒塌了,所以沒有對其進行考證。 陀羅尼經柱的出土,使寧國寺的年代可追溯至元代,寧國寺可能建于佛教鼎盛時期的遼金時期。
張明武在《遼金經考》中提到,遼國“尊崇佛教,諸侯諸侯自元首以降,皆為師”。 興宗之子對佛教的崇拜達到了最高峰,甚至一次性批準男女出家三千人,一歲僧侶三十六萬。 在皇帝的領導和百姓的響應下,遼國的崇拜佛教文化遠遠超過了唐宋時期。 做到了“處處弘揚佛法,處處弘揚凈瀾”。 另外,“園”字多出自遼金時期,“蘭若相望,大作有三十六篇,但皆建院落……延壽院大師有二十——八個子方。” 其時有“三盆山崇圣”、“圓圓”、“唐山清水圓”、“方古集山圓”等。
黟縣境內有許多遼金時期修建的經堂建筑,如黟縣虛言陀羅尼經樓、黟縣思貢和尚墓樓、黟縣法十大師遺落的塔樓、以及黟縣辯慧法師塔樓。 當時盛行造樓衛輝陀羅尼經幢,南漳鳳陀羅尼經堂的石匠都是黟縣人。 石頭取自當地,建筑風格與其相似。 碑文有“改公室行功和尚為師”、“力行教圓”、“昭頗修畢”、“別板高杰”、“大德四年”等。 元朝建立至今二十多年,歷經南宋、遼、金的變遷,寺廟也得到了喘息的機會。 “寧國園”二字的含義也可想而知,當時徐水地處宋遼邊境,多有戰亂。 “寧國”可寓意國家平安,故寧國寺可能建于遼金時期。
南漳豐寧果園元代藏經樓,裝飾古樸、莊嚴、精美,十分珍貴。 對于研究元代佛教和地方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元代經珠在河北境內較為罕見,對于研究元代北方佛教活動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經珠》中還有很多信息需要今后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