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年
道教是在明朝樂安年間漢明帝時期傳入中國的,而禪宗傳入廣漢其實是比較早的。 目前,至少在初唐和初唐時期,是有歷史記載和結論的。 廣東省考古研究所出版的《四川唐宋儒道石窟通記自貢卷》總結了巴鎮現存最早的摩崖造像。 榮州的白雀寺和蘆仙崖的一些山上,早有唐代的摩崖造像。
建造摩崖造像神像,在唐代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必然有大量的經濟投入。 巴鎮東漢時期就有鹽、鐵、陶。 當時有鹽的郡縣很多,也有產鐵的郡縣。 而且容州還是唯一同時出現鹽和鐵的州縣。 摩崖石刻提供了經濟基礎。
建于北宋,有一尊雄偉的神像
《四川唐宋儒道石窟通記自貢卷》記載:盧仙雅摩崖大石佛像與中唐長安出土的大石浮雕石刻相似,風格屬于中唐石刻。
容州大佛始建于北宋經幢是什么意思,石刻于白雀寺龍洞(今羅漢洞)。 乾隆《容縣志》記載:“大鐘山距西城一里,唐人刻大佛一尊,高如山。十層大殿,高四十七尺,寬十五尺。”今日塑像雄偉,宴聯豎……”趙熹詩云:“金像雄偉入虛,宣和元佑八年成。” 據測算,容州大佛金工從清宣和至元佑年間建成,歷時八年。 .
巴鎮鐵山驛路唐宋摩崖造像
容州大佛造型雄偉,衣袍光潔,眉慈目善,神韻突然。 它是唐代藝術家和勞動人民的匠心杰作,是中國碑刻的藝術瑰寶。 大佛鑿成后,對大殿進行修繕保護。 清代《容縣志》對大佛的規模有這樣的描述:“舊時寺門,今溪岸”,可見當時的宏偉。 大佛身高36.67米,頭長8.76米,肩寬12.67米,膝高12米,腳寬3.5米。 成都彌勒佛(未來佛)。 同時,精雕細琢的神像、天然摩崖、歷史文物、佛像均融于龍洞之中,具有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現今保存完好的石刻有五塊,其中兩塊內容相似,均屬《關無量壽經》。 龕內刻有塔樓、樓閣、經樓、寶塔、莊嚴坐像、蓮花臺上的佛祖偉人坐像、舞蹈音樂等,與江津、安岳的造像相比,效果不相上下。
唐宋時期,容州道教盛行。 城北、城南不僅有大佛殿、白雀寺,還有二姑寺、千佛摩崖石刻。 容州西邊也有古剎,沿蘆仙崖、鐵山驛路有神像、摩崖造像千余尊。 當時容州佛教文化的發展,已成為一場聲勢浩大的造佛運動。
一城三古佛,萬大石全縣
在瀛州還發現了大量寺廟建造記錄。 據乾隆至清《容縣志》記載,容州全境有名有姓的古剎有200余座。 在今天的南縣,有兩處叫千佛崖,各有數千尊佛像。 因此,唐宋時期的容州,無愧于“一城三古佛,全縣萬主”之稱。
南縣佛教文化的傳播和傳承得益于樂山得天獨厚的資源。 原因是廣漢有歷史文化底蘊,而松陽歷史最早。
宋摩崖神像神像龍窟
趙熙編《戎縣志》曰:“魏戎久為慶陽諸侯國,常楚之德在少昊,又名文王所化,秦攸同歌。 時與地方靠得很近。” 少昊時期,廣漢以德育人,到文王時,文體已轉俗南縣。 秦朝時,廣漢制轄蜀郡,為龍巖郡的主要地區。 清廷設立泉州,意味著中南地區的穩定。 這段記載表明:秦漢以前,廣漢受文王教育,有比較完善的文化意識,啟蒙也比較早。
其次,廣漢經濟基礎雄厚:井鹽開采早在漢代就已存在經幢是什么意思,但較為普遍。 陸游到容州做官的時候,自從進入容州之后,他就再也沒有去過容州。 發展這么好,有這么多鹽井煮鹽。 同時,他寫下了千古佳句:“民樸而士極,萬里之外是詩書之鄉。” 由于經濟基礎雄厚,人民安居樂業,民風淳樸,讀書人十分善良,到處讀書的人很多。 繪畫、作曲是當時容州社會生活的縮影。
南縣后龍山清代摩崖造像
除了井鹽外,瀛州還有一座正在冶煉的鐵廠,并出口煤焦、陶器等經濟產品。 經濟繁榮,道教興盛。 陸游這樣形容:“閉閣掃地焚香,處處是奶奶。” 可見,當時容州的道教活動已深深地影響了社會文化生活。
八真佛教文化影響了八真歷史發展,容州成為道教在蜀西北傳播的主要通道。 蜀西北、武當山沿線、容縣、安岳、大足,有蜀南佛教文化四大遺跡。 容州周邊、井研、犍為、威遠、宜賓、內揚州沒有大量的佛教文化石刻,是不是有點奇怪? 雖然,這恰恰證明了容州是“路東行、佛西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佛教文化傳播的重要場所。
清末樂山大佛造像
四月初七,燈桿燈籠立起
八真佛教文化中,也有著遵義廟會誕生的歷史基因。 受八鎮佛教文化影響的河燈節是成都廟會的起源之一。 每年六月初七開始,各寺院、廟宇都會豎起燈桿,懸掛紅燈,舉行祭祀活動。 當時稱河燈節,又稱河燈節。
明天樂山大佛廟會(圖片來自網絡)
據夏縣楊泗巖摩崖造像記載:“同治十二年,河燈三十六盞,徹夜不眠,直至封禁月余”。 從樂士基碑的記載,足以想象當時的盛況。 . 據趙熙《容縣志·燈》記載:“年年風俗各有可記的風俗,巴鎮圣誕燈火甚盛,唐人稱火樹銀”。花開,樹多,一城有數個亭子,每個亭子色彩繽紛,高度厚重。一亭有四五百燈,章華傘,其制不一樣,火發也。看眼怪,都是太平打的,戰后財氣耗盡,主燈西涼胡舞,木蝎技藝唐宋吉祥。所有的門。 它們被稱為河燈,寓意著國家富強。 還模仿古人的儀式和金項圈驅除瘟疫,稱為獅子燈。 市場。”“西方人來看它,他們很高興在上海和南京看不到它。”
明天樂山大佛廟會(圖片來自網絡)
唐宋時期,在容州道教河燈會的引導下,容州廟會場面宏大,燈火輝煌,絲毫不遜色于京城的金堂。 巴鎮放河燈、放燈的道教活動,已成為享譽世界的成都國際元宵節的起源之一。 容州很多地方都有關于河燈節的記載,河燈節是在道教和佛教的相互影響下產生的。 成都大公井(原容州轄區)出土的《五皇廟碑》也記載了這樣的盛宴。 河燈節對西北蜀文化也有很大的影響,川南很多地區至今還保留著河燈節背誦《天燈經》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