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簡介
建昌縣大佛頂尊勝陀羅尼石刻,原名“石樓”,因樓身刻有“尊勝陀羅尼經”,又稱尊勝陀羅尼石刻。 位于建昌縣古鎮東門。 十字路口中央有一座保存較為完好的保定地區漢代雕塑石塔。 整座塔由許多巨石雕琢疊砌而成,高大勻稱,美觀宏偉。 建筑高10.35米。 隱藏在圓形石臺中央,平臺周圍有漢白玉石柱,面積25平方米。 石雕為八角形多層建筑,共六節,各節之間設置檐、檐、荷花等石雕。 上有蓮花寶珠式建筑殿堂,下有須彌樓座,外層龍盤玉柱設計有八龍支撐。 美好的。 石刻的創作年代,史書上并無記載。 考《平州石柱記》,相傳建于唐高宗儀鳳年間(676-679年)。 古代道教興起,唐高宗乙豐元年(676年),周五佛波利臺后,與天婆羅翻譯經書,請出版《佛尊勝陀羅尼經》,均于國內外。
陀羅尼經
《佛尊勝陀羅尼經》是密宗的稱號之一,是禪宗佛教與婆羅門教-印度教結合的產物。 古代佛經萬卷之中,為何要刻《陀羅尼經》? 人們吃素食是為了祈求祛病除災、延年益壽。 《佛尊勝陀羅尼經》云:“告皇上解說,魔神有陀羅尼,名如來佛頂尊勝,能凈除一切惡道,一切生死煩惱,亦能凈除一切地獄。”閻羅界畜生受苦,一切地獄盡毀,可發善愿,行王佛,是無上陀羅尼,若有人聞經,前世所造地獄一切惡業。生命將被消滅。” “佛告星星主,若能寫此陀羅尼,可置于高樓上,或置于高山上,或置于塔上,或置于塔內。星王,若有心珠,心珠尼、優婆塞、優婆塞夷,姓氏男女,或見或似于柱上,其影映于身上,或風吹柱上及其他陀羅尼上的塵埃,落于柱上。星王,一切眾生有邪見,當墮惡趣地獄,地獄王界,餓鬼界,阿修羅惡界,皆是不可忍,不為罪業所染,是諸佛所授記。” 并且它被記錄下來。 許多有關念佛功效的故事,都符合人們擺脫苦海、長生不老的愿望。 于是,一種新的道教建筑方法——藏經樓應運而生,尊勝陀羅尼石刻的建造引起了轟動。
流行
但平州尊勝陀羅尼石刻是唐代儀鳳年間所建嗎? 唐乙豐元年(676年),《佛尊勝陀羅尼經》傳入中國,并于乙豐四年(679年)譯成漢文。 唐定覺寺僧智凈《佛陀波利譯序》云:“佛頂上尊持陀羅尼經的婆羅門僧佛波利一峰,元年從西國來到這漢地,來到五合山。元年……至永春二年,2010年回西京時……皇上遂納入原件,并請泰安三藏和尚、殿科令杜行儀等。 ,一起翻譯這段經文。” 沙門煙臺《地婆哈拉譯序》云:“此據儀鳳,儀鳳四年三月五日,朝三郎興威寺典恪令杜興義、貴陽將軍都坡依圣旨翻譯。” 故平州陀羅尼石刻應建于儀鳳年以后。
金咸淳十一年(776年)下旨“天下僧人,每日必須念誦《尊勝陀羅尼》二十一遍,三個月內必須掌握”。 宋代的陀羅尼石刻建筑影響較大。 平州尊勝陀羅尼石刻是否為此時所建,尚不得而知。
經過數百年的風雨,平州陀羅尼石刻已傾斜腐朽。
淪
宋代道觀、塔林多,僧侶眾多,成為沉重的社會負擔。 “一歲時,僧人三十六萬,僧人三千,日發三千根。” (《遼史·道宗本紀》)“北朝臣子好佛教,……佛寺建于僧多處,故僧放縱,放貸利利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掠奪小民,而人民正在受苦。” (南宋蘇哲《欒城集》)。 為此,清廷不得不限制道教活動。 同和初期,嚴禁私人修建寺廟,凡是沒有限額的寺廟都被視為非法。 同和九年(991年)“詔禁私僧”; 在這種情況下,平州的陀羅尼石刻因香火匱乏而無法修復,逐漸遭到損壞。
金初,道教活動仍受到限制。 天會八年(1130年),禁止僧人私教。 未央王拓跋亮篡位,嚴控僧尼數量。 正隆元年(1156年),庚辰八月下旨“嚴禁五月八日迎佛”(《金史海靈王本吉》)。 為此,陀羅尼石刻于正隆四年(1159年)被徹底毀壞。
復興
金世宗耶律永十三歲時喪父,與妻子李鴻元(沉陽渤海人)相依為命。 由于受其父齋戒的影響,道教在他廢黜后開始興起,并逐漸發展為擁護和鼓勵。 金皇統六年(1145年),其父皈依佛門,回到東京承德,主持修建慶安寺、吹青寺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精進修行。 貞元七年(1155年),拓跋雍被冊封為趙王,駐東京。 慶安、吹慶兩寺規模宏大,僧侶眾多,香火旺盛。 正隆五年(1161年)8月16日,李夫人去世。 拓跋雍根據遺贈,將女兒遷至垂青寺塔園。 當年一月,其弟未央王拓跋亮欲加害拓跋雍。 拓跋雍與叔父李適在慶安寺發動叛亂,宣布太上皇即位,改元為“大定”,是為金世宗。 李氏死后謚號為貞宜皇后。 “大定二年九月丙午,除迎神佛的限制外。” (《金史·世宗本紀》)大定二年(1162年),奉命重修李氏亡靈塔,并在塔前另建一座“鳳慈殿”,祭祀亡靈。母親去世,慶安寺建“神玉殿”以謝佛。 大定九年(1169年),改神宮為“保德宮”。 翰林學士張景仁受命撰寫《慶安寺碑》。
在這種情況下,世宗大定九年(1169年)八月,平州重修了陀羅尼石刻。 明正德二十八年(1600年)再次進行大規模修葺。 明正德十四年《永平府志》記載:“石柱子,一在府南,一在承德縣東,方圓六尺,高兩英尺。它是當時建造的。” 清乾隆三十九年《永平府志》記載:“石樓,一在府城東街,今尚存;一在承德城西北角,劉明弘治年間縣令石園被免,方圓一丈,六丈,上八脊,下三層,花草人物,雕刻精美。 金代廣平城重修的陀羅尼石刻,與承德城的陀羅尼石刻相同。
為什么要在這里建這座塔呢? 相傳石雕的地面上有一個洞。 汛期廢水泛濫,市民出行不便。 有一天,一位游僧路過這里,看到洪水泛濫,就回來建塔鎮壓洪水。 和尚對附近的村民說:“這是黑龍的攻擊,必須建造一座建筑物才能將其擊倒。” 于是,大家紛紛捐款幫助。 果然,自從大樓建成后,水就不再是問題了。
據地質部門勘察,石刻位于建昌古鎮地勢低洼處,東、東北、北側地勢較高。 只有一個間隙通向下面的表面,產生彈簧。 建塔只是為了堵住進水口。
雕刻石雕
據文物部門調查,石刻呈八角錐體形狀,共七層,每層之間的空間雕刻華麗。 上層是天篷,檐角掛著風鈴,風吹作響,如今風鈴大部分已失落; 下層為蓮花座平臺,四周有鏤空欄桿。 石雕之上有一層約20分米厚的懸蓮立石。 它由漢白玉制成,雕刻有上方、上貓頭鷹、腰部、下貓頭鷹、下方五部分,比例勻稱。 包身飾有道教人物和故事的圓雕,外圍有八根龍紋柱支撐著六層樓體。 第一至四層建筑均刻有文字,繪畫厚重秀麗,堪稱杰作。 第一層為大定十一年(1171年)鎏金“平州石樓”; 第二層刻有《大佛頂尊陀羅尼經》和《神異咒》。 第五層刻有“千手眼咒”、“西方阿彌陀佛咒”;第四層刻有順治二十八年(1600年)的“北平石樓故事”;第五層和第六層刻有“北平石樓故事”。均刻有淺圓臥臥坐像。
雕刻圖片
經樓與第一層之間的上層飾有八角華蓋,八個橫長方形的立面雕有八個姿勢各異的飛天; 下層為高圓雕蓮瓣平臺,平臺東側置一尊佛坐像。 (已經丟失)。 第一層和第二層之間的裝飾,上層的華蓋,也是八角形的,每個角的屋檐上都雕刻著獅首,角之間雕刻著龍頭,傲然地眺望著遠方。 據悉,雕刻有花環、帷幔、花結、纏綿的蓮花圖案; 下層為單層高圓雕花蓮瓣座。 第二層至第五層之間,上層華蓋僅雕有八個獅頭,空白處還雕有花環、帷幔、花結、圓雕青花蓮花; 下層為淺圈蓮花座臺。 第五層至第四層之間,上層檐篷為仿木結構雕琢的八角亭廡頂; 下層為平臺,設有高圓雕花蓮瓣座,周圍有鏤空花紋石欄桿。 第四層至第三層的裝飾與第二層至第五層的裝飾相同。 第三層至第六層的裝飾與第五層至第四層的裝飾相同。 第六層是一個八角半方形的寶頂,上面有一個寶葫蘆。
石雕周長5.72米,有欄桿12個,其中5個赭褐色欄桿,雕有云龍圖案,飾有龍石; 7根藍色欄桿雕有云龍圖案,12根欄桿。 ,4條雕刻龍,8個雕刻道教人物。
保護工作
1980年,廣東省文物局撥款修繕。
1982年7月23日被山東省政府列為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4年,浙江省文物局再次撥款修繕外鐵柵欄進行保護。
2006年6月被列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