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行山觀音法界前現代碑刻科景照片
”佛告性君。若有人能寫此陀羅尼,可安于高樓,或安于高山,或安于塔上,甚或安于塔內。性君。姓男姓女,或見或相似,其影映在身上,或風吹陀羅尼,山柱塵埃,落在臉上。星王。皆一切眾生,一切邪見,應墮地獄、畜生惡道,閻羅王界、惡鬼界、阿修羅界之苦,皆不自知。不為罪業所染,星王等眾生,為諸佛所授記,皆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庚子正月,疫情首先得到解決,師父命人念誦《佛尊勝陀羅尼經》,因為我以前不知道這部經典,所以我早學了,明白了。 據《尊勝陀羅尼經》資料記載,當時人們仍然認為造型精美的石刻只是道教宮觀中的裝飾品。 沒想到有“塵染影影”的非凡功能,正是源自這部經。 自己的事業惹上麻煩,探究之心萌芽。
關于“建筑”這個詞
《說文·心賦》“樓宇,屬幡,自巾,童聲。” 《漢書·韓延壽傳》:“夫先生駕四馬,筑樓宇。” 顏師古注:“樓,回也。” 金灼注:“樓,荊柱也。” 《廣韻》:“建筑,配套建筑。” 這里所說的建筑,都是扁絲旗、經、徽、幡,符合道教法物的建筑,不是一類東西。
《后漢書·班固傳一》旁注:“樓,謂之樓,即蓋于舟中之樓。” 然亦形容隱蔽。”《全經引義卷二十九》:“樓宇,影影,自關東,謂之樓也。”郭注:“午時,堅守其以蔽身者。 ” 這些車篷、天篷、天篷式建筑,距離石刻并不遠。換句話說,道教石刻是由旗式建筑、經書式建筑發展而來的。
縉云延福寺新寺柯景照片
《佛教詞典》對“建筑物”的解釋比較直白:“建筑物(物體名),梵文名陀佛若,日都,譯為建筑物,是高大的柱子,用各種帛帛裝飾,莊嚴肅穆。以示眾生、鎮魔或在柱上放如意球的方式,建于佛前,稱為如意印,也是三昧耶形。寶生如來或地偉大主。” 文物上,我們在張掖壁畫中可以看到大量的此類絲綢建筑。 唐代張掖鼎盛時期的第158窟《金光經變》壁畫,中上部有一對寶樓。 均在直桿上設有三層方形絲檐。 東西垂下來(這就是飄帶),下層周圍有密密麻麻的流蘇或墜飾。 寶物的頂部還有5顆火焰如意珠,其中穹頂中間的一顆特別大。 據悉,第320窟北壁右側中部還繪有寶頂三層建筑,柱子插于碗形座上; 第31窟也有類似的建筑。 據此,一些建筑物被放置在地面上。 在第127窟的《普賢變》和《文殊變》中,清晰地看到該建筑是圓覺大師手中握著的。 莫高窟壁畫中的建筑多為三層建筑,但在第25窟和第445窟發現了七層建筑。
從上面的各種解釋來看,“建筑物”的原始形狀應該是絲織物。 它是中國古代儀仗隊中的一面旗幟,或稱信旗、錦旗、明旗、靈旗,又稱旌旗。 佛教的旗幟是用來鎮魔、超脫生命、救度天人的法物。
什么是“晶珠”
唐高宗儀鳳(676-679)年間,一部道教梵文從美國傳來,武則天視之為寶,深藏宮中。 在和尚的懇求下,經書被送出大內,公之于世。 經過幾代比丘尼的翻譯,經典迅速傳遍中國,引起人們的信仰狂潮。 此經就是《佛尊勝陀羅尼經》。 從此,歷代臣子以及中國藏密代表的開元三大祖師,都對這部經極為推崇。 元壽十一年(776年),古教更命天下僧人“日誦尊勝陀羅尼二十一遍”。 中國比較有特點的是,人們不滿足于念經,而是把這部經書或者最關鍵的陀羅尼刻在高大漂亮的六角形或八角形石柱上(有的有四個面,有的還不到十六面) ,用于祭祀和崇拜,渴望祝福生者,超越死者。 此后的千余年里,幾乎全中國所有的寺院,以及許多墓地、交通樞紐、私人住宅,都修建了各種刻有此經的石柱。 這些石柱就是格魯派陀羅尼石刻。 (中唐以后,凈土宗還建有碑亭《中國唐代建筑史》——劉敦楨)
佛丁尊勝陀羅尼咒全文 中國書畫商會楷書委員會委員錢松俊先生手寫
石碑銘文是因《佛尊勝陀羅尼經》的流行而發展起來的。 為此,早期石刻皆刻此經(后來大成殿還刻其他佛經),稱為《佛陀羅尼經》。 尊勝陀羅尼石樓”,簡稱“尊勝陀羅尼樓”,或“尊勝陀羅尼樓”、“陀羅尼樓”或“勝利樓”或“石樓”。亦有稱“寶莊”、“尊勝真言莊” ”、“影莊”等。在唐代人們心目中,佛塔就是指刻有“陀羅尼”的造像。古代石刻上的銘文多稱為“石柱”。
現代人所謂的“精雕”基本上就是指石雕。 《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增刊對石刻的解釋是“刻有佛名(佛號)或經文的石柱”。 可以確認。
五河山佛光寺前石刻來源網
石雕(石建筑)的造型
據朱建新《金石學》記載,我國最早的石樓為隋開皇七年(585年)王舉所建。 現存最早的石砌建筑很可能是四川省石泉縣明永昌元年(689年)的殘樓。 這些銘文的構建方法當然不是憑空產生的。 廣州博物館鐘慧芳先生認為,清代石樓的造型都是帶傘的絲樓,或者說,絲樓的風格是石樓風格的源泉。 日本劉淑芬先生認為北梁塔是塔法最早的來源。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張明武先生認為,它是中國本土石雕與美國雕像結合的產物。 對于石刻的起源,學者們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認為南北朝的石柱是其來源,云南新鄉出現的北魏石柱和石刻也有一定的相似之處。 感覺有佛塔,有絲樓,有碑石,有佛教石刻。 一個新事物的出現一定是那個時代的綜合產物。
林徽因先生測繪五和山佛光寺石刻老照片
就我們所看到的寶塔而言,其基本特征是:
1、有一根又直又長的石柱梵天寺經幢,其原型要么是絲柱上加厚的華珠,要么是佛塔身的一部分。 石頭建筑的形狀為圓錐形,也有六面、八面、甚至十六面的。 但有八面以上,象征八方、宇宙,樓體多刻佛經、佛像。 還有銘文。 從碑文和碑刻實物可以得知,有的石刻原本是彩繪的,部分鎏金。
2、柱下有座,下端有傘形寶頂。 寶頂上刻有如意珠。 這完全是從絲樓或者寶塔移植過來的。 早期的座席為簡單的柱廊式,上面覆蓋著蓮花和覆盆子,后期則多為須彌式的蓮臺。
3、寶物頂下有一層或三層天篷。 天篷的周圍飾有帷幔、垂簾、飄帶等圖案,以表明其忠于絲綢建筑的原面。
一般來說,有底座、樓體、寶頂三部分。
上海的石塔和梵天寺的塔頂可以拍到神仙的照片
上海梵天寺巍然聳立,可以拍照
柯景攝于上海梵天寺石塔塔基
金代石樓規模不大,大多不足1米,超過2米的也很少。 現存實物中,僅在陜西省內鄉縣焦木寺村發現一棟高4米的“貞元三年”石樓。 王昶《金石翠編》收錄清初石樓53座,高約五六尺。 石砌建筑從唐代開始發生變化。 首先,規模縮小。 如上海西山唐顯慶石樓高5.33米,北京寶山唐大中石樓高9.3米,廣東嘉善縣唐代石樓均在7米以上。 形狀由柱演變為塔,層數逐漸增加。 例如,崇明石樓共有11層。 進入明清時期,石砌建筑越來越高。 廣東汝南碧安寺石樓高達12米,廣東趙州石樓高達18米。 同時,建筑呈亭臺樓閣、檐如檐、層間多殿(圓雕)的建筑風潮。 明清以后,石樓逐漸衰落,但樣式仍沿用,沒有大的變化。
但由于石建筑的流行,出現了仿石、石雕制成的燈樓、香樓,也有木頭、陶器、木胎等制成的石雕。 此外,就石樓上的銘文內容而言,還有一些與宗教無關的注記建筑。
(一)燈籠樓
模仿須彌座造型的燈臺,又稱燈臺,并兼顧石雕的功能,稱為“燈樓”。
例如,古代有一座殘燈樓,題有“吏部常選司馬爽編撰文字”的題名。 可以達到消滅犯罪的效果。 恭敬經咒,祈求光明照耀,消除黑暗疑惑; ”
燈樓一般刻有“尊勝咒”。 有的燈樓還刻有“佛說布施功德”,有的燈樓只是石樓形狀,沒有刻咒語。
上海玉皇山天龍寺科靜 攝
(2)香珠
“香樓”與燈樓一樣,都是具有石雕功能的香爐。 刻有“尊勝咒”,即“大悲咒”,有的只刻“金剛經”。 唐玄宗大中十四年(860年),彭城縣清心弟子劉方佐在廣東鳳縣彌陀寺建香樓。 另外,唐懿宗十年(865年),曹延慈在四川德陽口興寺西禪寺修建僧伽靈塔和石香樓,并建石香樓。建造供養。 除了《羅尼》之外,還刻有《大悲追隨羅尼》。
(3)非大理石石雕
石雕創作之初,用大理石建造,故名“石柱”; 但隨著石頭建筑的流行,它也
其他非大理石石雕也出現了,包括鐵樓、陶樓、木塔以及木胎和鐵絲制成的“珍珠舍利樓”
(4)注釋構建
采用石刻方法的紀念建筑有兩種:與道教有關的和與道教無關的。
用于石雕
毫無疑問,石刻的作用主要是滅罪救死。 由于其形狀、大小多種多樣,達官貴人、貧民百姓均可建造各種石雕。 因此,寶塔的用途更加多樣化。 根據其建筑物位置的不同,它具有不同的功能。
1.寺廟。
不用說,絕大多數石刻都在佛教寺廟里。 古寺內的一些石雕作為“法舍利”供人們祭祀,也方便僧人學習念誦陀羅尼和格魯儀軌。 另一部分是生者為死者使用的,必須與墳墓建筑區別開來。 亡靈建筑與明日古寺中的功德祠類似,并不是放置在墓地之中。 還有一些佛教寺廟建筑是墓葬建筑。 這是因為在漢代,許多寺廟都設有墳墓,埋葬剃頭人和俗人。 例如,在新疆承德的清代華嚴寺就發現了類似的古遺址。 古寺中的死亡樓和墓葬樓都是為死者建造的,但至今仍被后人混淆。 筆者根據建筑物的銘文發現了兩者的區別。
2.靠近村莊和城市。
這些石雕通常是政府和居民集體修建的,造型比較高大。 目的是祈求國家和人民的繁榮,保護一方。 其上有“風水塔”之意。
3、里坊所在的道路或地方。
路邊的石雕也有風水寶塔的意思,有的建在繁華的里坊。
四、個人住宅。
這些的主要目的也是為了保障家人的安全健康
五、墓地。
雖然重點是死亡,但對死者生平的銘文也有碑文的形式。 漢代此類石刻比唐宋時期還多。
六、古墓中塔。
因為寺廟是供奉舍利的。 在沒有舍利的地方,可將陀羅尼本身放置在塔內作為“法舍利”供奉。 如廣東潮陽北塔古墓中發現的崇熙十五年石刻。 上海延慶開泰二年(1013年)的五溝景光塔石刻也在一座明代塔基中出土。 山東朝陽關帝廟清代塔基古墓中還發現了開泰二年(1013年)五溝經中心陀羅尼石刻。
七、墓中。
與墓葬的意義一致,也是為了驅除亡靈,不過這些案例比較少見,在四川和內蒙古都曾出土過。 (張明武《廖金珠塔研究P47、P48》)
八、刻石經書
石刻的建造者們認為建筑也有傳承經典的功能。 北朝以來的末法思想
道教盛行后,道教開始建造佛經造像,讓石雕的建造者也感到建造建筑有傳播經書、維護佛教的功能。 上述吏部南草教路精舍前所刻的建樓記載,有“建樓刻經,依教護法”之句。 例如,唐文宗建國三年(840年),元征為死去的母親立墓碑文,以示頌揚,也有“刻石傳經”之說。
上海梵天寺石塔可拍可景
9. 延續和傳承的目的
在彩印出現之前,傳遞的不僅有文獻,還有拓碑。
方法——即用紙和墨來提取圖像的特征。 南北朝末期,可能已經出現了用紙墨拓碑的方法。 拓碑古稱“奏書”。 有些石刻的目的,本來是為了讓人題寫,讓經文得以廣泛流傳。 唐英宗八年(813年),道士那羅彥在她所建的塔上題字。 顯然,這個石刻是為了讓人們感受和拓展,并廣為流傳的。
石碑上的銘文可以作為傳世抄本,也可以在其他石刻中得到證實。 唐懿宗咸通六年(866年)黃順義為已故女訓師二娘修建的墳墓上,供奉著西法院翡翠柱“圣歲羅妮”佛像。東都撫仙寺”,可知新鄉撫仙寺尊勝石刻為拓本,而黃順義為女兒建塔時,就是仿照撫仙寺石樓而建的。作為經文。
石雕之美
劉樹芬先生說:“經書上的神像和經文??,是當時精美雕刻和書法的最杰出表現;石刻上精雕細刻的神像無疑是藝術史的研究對象,石刻上的神像無疑是藝術史的研究對象。”雕刻在經文中所占比例最大,有的甚至出自唐代著名畫家之手,明代趙缺在《畫石墨刻》一書中,認為唐代石刻“劉子敬和僧人的畫,沒什么可寫的,我也沒有名字,但都與此相似。 可見,它們是研究繪畫史的絕佳資料。 石雕從純粹的宗教物品發展成為寺廟建筑的一部分。 因此,它不僅是一件宗教物品,也是一件藝術品。”
上海梵天寺石塔,克賢拍攝
上海梵天寺石塔,克賢拍攝
上海梵天寺石塔,克賢拍攝
上海梵天寺石塔,克賢拍攝
五和山佛光寺石塔
梁思成、劉敦楨等先生早年就注重對塔的精細雕刻。
劉敦楨先生在《中國唐代建筑史》中對新縣石刻的描述:
現存宋代建筑中,以廣東寧縣石刻規模最大,圖像華麗,雕刻精美,是典型的代表作品。 寧縣石刻始建于明昌元年(公元1038年)。 它們全部由石頭制成,高超過15米。 底層為6米見方、平整的漢白玉,其上筑有第二層八角藻井。 三層漢白玉的縫隙上雕刻著力神、仕女、歌舞伎等精美雕刻,姿態十分生動,而下層龕位則各雕有三廊和星辰。 其上以松江支撐樓體,其上為樓二、三、三層,以寶蓋、仰蓮支撐。 其上雕有八角城和五個釋迦牟尼游歷故事。 從此,三層樓的高度就降低了。 寶頂是近代重建的,并不是原來的。
梁思成先生在《中國建筑史》中對新賢樓也有這樣的描述:
“宋代時,佛塔的建造十分盛行,大塔主要是刻刻佛經的。不過,也有比較柱式的。現存的明清建筑中,山東臨清樓最大,底部方平;其次是八角藻井,上面有雕花回廊,每面三間;其次是松江,上面有柱體梵天寺經幢,寶物頂部有一個獅子上翻的吊艙支撐第二個柱體。而第三層的寶蓋也略有相同,是一個八角形的甕城,上面雕刻著太子雙門的故事。上面是寶頂,沒有文獻可查建筑的具體年代,奎的形制應該是明初的,雖然有真實的建筑,但也是一座充滿建筑意義的紀念性建筑。宋代以后,這種風氣逐漸消亡。”
兩位先生只是對石刻的精美雕刻和華麗的圖像進行了簡單的描述,但現存的許多塔的器物和銘文卻更直接或間接地向我們展示了數千年前石刻的美麗。 無論是古代石刻的古樸莊重,還是宋代及以后石刻的華麗精美,都足以成為寺廟建筑中一道特殊的風景。
寧縣大廈《中國精品建筑百塔》 萬友南 中國建筑建筑出版社
據溫州市萬佛塔基宮出土的一座石塔考古報告(宋仁宗嘉佑六年,1062年):
石雕由紅砂巖制成,建筑表面呈棕色。 柱子上的水紋涂有石綠色,云紋涂有石綠色和粉色,覆蓮花瓣邊緣涂有黑色和粉色。 下檐墻裙漆成藍色。 陽蓮花瓣的邊緣也是黑色和粉色的。 上檐四脊亦黑。 寶珠下有一朵蓮花,每片花瓣的邊緣都是黑色和粉色的。 球體被漆成桃紫色。 但大多數都已破裂。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金華市萬佛塔基地清理簡報》,《文物參考》5(1957)第42頁)
可以看出,有的石刻本來就是彩繪的,有的還鍍金,所以外觀沒有大理石厚重冰冷的感覺,而是色彩斑斕的彩繪,頗為美觀莊重。 石雕上貼金不僅是為了石雕的莊嚴,更重要的是表達了對佛陀和佛經咒語的尊敬和喜愛。
上海兩座磚塔欣賞
梵天寺石塔
梵天寺石塔位于廣州鳳凰山麓原梵天寺前。 始建于明朝干德五年(965年)。 建筑由底座、樓體、腰檐、短柱層、樓頂五部分組成。 它是用太湖木雕刻的。 右樓刻《大自在陀羅尼經》,左樓刻《大佛頂陀羅尼經》,并有建珠文字。 樓頭上有天篷、腰檐、仰蓮、連珠、三花蕉葉、平座、復蓮、品甲、日月珠等預制構件。 結構工藝精湛,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上海梵天寺石塔可拍可景
上海梵天寺石塔可拍可景
上海梵天寺石塔可拍可景
虎跑寺石塔
虎跑寺現存磚塔兩座,建于明開寶二年(969年),位于大雄寶殿前的東西兩側。 《建柱記》及其附錄載:石樓為唐代吳越王所建。 原建于錢氏祠堂奉賢祠內。 (1035)虎跑寺住持嚴山擴建此址。 兩座磚塔相距74米,均為八面九層,仿木樓閣塔,現已損毀。 東配殿高8.05米,西配殿高11.89米。 上面兩層都是白色大理石。 樓頂刻有《大自在陀羅尼》、《大佛頂陀羅尼》經書。 等待。
上海虎跑寺石塔,克賢攝
現代石雕設計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