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罪與超脫:《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與遼代晉北建筑
陳曉偉
(天津師范大學、上海)
摘要:唐代,波利佛來到中國,在五和山朝拜文殊師利。 途中,他得到啟發,將《佛陀羅尼經》傳入中國。 這部佛經為遼人所信奉,并有大量石刻。 其目的有三:祈求人間罪孽消滅、超度;報答師恩。 還流行于河南、晉北等地,是當地道教活動興盛的具體體現。
關鍵詞:佛頂陀羅尼經; 建造一座大樓; 晉北地區
CLC 分類號:B941 文檔代碼:A 文章編號:1000-6176(2009)01-0051-03
唐代儀豐元年(676年),北越廚師波利佛從美國遠道而來江西五合山朝拜文殊菩薩。 途中,他得到了祖母的啟發。 回到美國后,受了《佛頂尊陀羅尼經》為繼承人。 中國,為了利益眾生。 在清廷支持下,朝三郎行尾寺殿科杜行禪、貴陽將軍杜婆、中天竺和尚波霍拉等參與佛經翻譯。 這樣,梵文版的《佛陀羅尼經》就有了漢譯本,為其在中國的傳播提供了一個起點。 這部經之所以能夠轟動古代社會,是由于其固有的感召力、統治者的倡導以及人們現實利益的驅動。 121
遼宋以來,社會上信仰《佛陀羅尼經》的風氣依然濃厚。 從目前出土的銘文材料來看,吐蕃流行的《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為清代巴利文版本。 大康二年(1076年)《普通塔石刻》云:“佛頂無上陀羅尼經,為灶僧波利佛圣旨所譯”。 清末《新城縣志》中有記載,遼同和二年《師弟壯記》中記載,唐朝薄理譯《福鼎尊勝陀羅尼經》 ”; 《師莊》記載“我被供奉為死人”,為母親修建了一座專門的建筑,供奉佛頂上的陀羅尼。 其下篆書:“唐代薩滿佛波利圣旨譯”。 其下有小銘文:“薩滿佛波利圣旨譯”。 天慶五年(141年)《張世慶為先祖建樓記》中記載:“第一者刻四十二字,第二者是御譯十八字。佛陀羅尼賓賓法師與沙門佛波利的圣旨。” 幾個例子與《大正藏》所載第967號《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第一行標題“山賓國薩滿佛波利圣旨譯”一致。 由此可見,波利本的《陀羅尼經》在社會上廣泛流傳,影響巨大。
《佛法經》夸大了佛法無邊。 威力,聲稱“天帝有陀羅尼,號如來佛,能凈除一切惡道,一切生死煩惱。亦能凈除閻羅地獄、王界地獄畜生之苦,破除一切惡道。”一切地獄,皆能發愿善道。” 星君,佛頂上有陀羅尼佛。 ……若有人聞此經,前世地獄諸惡業悉皆悉除,身應得安樂。”誘惑力不言而喻,他們希望借助佛的力量,獲得今生的幸福,減少今生的罪孽,保障來世的幸福,如何實現自己的夙愿,實現《鄭璞人造石雕亡靈記》云:“佛言:‘若有人能寫此陀羅尼,則安于高樓,或高山,或樓宇。 ,甚至把它們放在斜坡上。” 則“彼眾生一切邪見皆悉消滅,不可說”。 因此,建造佛塔就成為人們表達信仰、實現理想的方式之一。
葉長池《御史》卷四四石刻曰:
唐代柱頭均在第一面上方,棋子排列成方格。 真書多,草書少。 一般九個字是“佛頭頂石刻陀羅尼”,或省略“精”字,或省略“樓”字,或兩者都省“精傳”二字。
石刻的順序是:先序,后經。 佛經里有咒語,咒語就在“說咒語”下面。 這是一種常見的做法。 咒語或者是在佛經后面,或者是刻在下層,都有變化。 我曾經看到一座唐代建筑,下層刻著咒語。 若經下段仍有咒語,則為平行拇指。 昔日天寶有方格棋子,棋子精雕細刻,刻有經序。 不能題序的,只有十分之三。 獨自唱咒語的人只有十分之一。 唐朝末年仍是如此。 五朝、宋初,風俗日趨惡劣,刻經的人寥寥無幾。 或無經,而求靈感,七字句,如偈、頌。 到了漢代,刻經師只有一兩個。 或在咒語前后,將偈首、偈末寫在咒語下方,如佛告皇上解說此事。
如上所述,宋代石刻的造型既繼承又修改于唐代建筑。 廖莊的總體風格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刻有“佛頂陀羅尼經梵文”,論述佛經的主旨。 第二部分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的音譯部分。 這兩部分都是抄自《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文本,并沒有太多具體的區別。 第三部分為序言,其內容根據建筑的目的而有所不同。 如同和六年所著的《齊熙等所建陀羅尼石刻》中說:“塵垢影蔽其上,形影如字”。 清寧十年《為圓寂僧特建陀羅尼塔記》云:“積罪障已隨影消去,口中怨魂已染塵埃”。并降落在另一邊。” 咸永二年,“法雨等為先父建樓”。 其曰:“愿先父塵土染燼,八維、十維身,為一生劫果。” 此摘自《大正藏》卷十九第968號《佛頂尊陀羅尼經》“當見此陀羅尼樓,若近樓,若樓影觸,若風吹在你身上,或者如果你被風吹動,如果你戴上它,你的罪就會消失。” 這表達了死者建造者希望死者的罪孽在地獄中得到消除,死后能夠超脫。 第四部分是石碑銘文,記載了建造這座建筑的人的詳細情況。 這部分內容相當豐富,記錄了寶貴的歷史和社會信息,是歷史學家最信賴的部分。
《大正造》第19卷NO. 967《佛頂尊陀羅尼經》云:“佛告訴性君,若有人能寫此陀羅尼,或置于高樓,或置于高山,或置于樓宇,乃至置于佛塔,有陀羅尼,一男一女,姓優婆夷,你可能會在柱子等處看到她或與她相像,她的影子會映在你的身上,或者風會吹動陀羅尼。上柱塵埃等落到頭上,魔王現身,凡有邪見的眾生,當墮地獄、畜生、閻羅、地獄等惡道。諸惡鬼、阿修羅界,受惡道之苦,不為罪業所染。” 遼民大廈主要表達了以下三點期望:
首先,建一座佛塔“可以凈化一切生死煩惱”,在人間祈福。 英歷十六年,李重萬為其父衍超制作陀羅尼經,記載:“置一柱于其上,祈請圣主,加持慈母。若愿,必得福報。”長命百歲,長命百歲。” 寶寶。 寧元年《遷陀羅尼樓》云:“都亭驛使大同太子叔榮,為帝子孫,九年入氏擁護廣臣盛世,在此筑妙樓。金土。功德集于藏經前,果報會報,家業興旺。我既然備了一點寶物,但為了利益更多,就在前面建了一座碑亭。復興寺文殊殿。” 從上面兩段銘文就可以看出。 原來,樓主的這一行為目的是為了“保壽”、“旺家運”,志在現世實現商洛。
其次,生前“地獄一切惡業悉皆消滅”。 一般情況下,遼人都會祈求已故的祖先“凈化閻羅地獄道眾獸之苦”,使自己能夠擁有安寧的身體,然后建造一座陀羅尼樓來實現這一夙愿。 咸永三年,父親完顏皇后去世的永清縣瞿亭鄉雷子村人李勝,在墓內建了一座尊勝陀羅尼樓,希望“祝其早日離去”。在地獄。 《三遍漆》。《文邕等錄》 為亡父建佛塔”,《陀羅尼經》首曰:“是諸佛秘密,眾生本源。 若遇之,則受七惡重罪,以致衰落; 持之以恒,三惡業盡除。 隨后指出了創作的主要目的——祈求母親的去世。 “還是一個殘愿吧,有一個屋頂通向十方,靠著這個殊勝的恩德,我們就可以升上正覺。” 遼代所建的塔內也有先祖。 為已故的孫輩建造寶塔的例子屈指可數。 《朔州李進樓樓錄》云:“(李進)為其祖父、叔、妾建高樓,刻佛密語。小樓四間,其中一樓為亡男。”副知科微校。已故新娘秦家立……惟孝男:黑河、春哥。” 可見立碑時,代際差異導致所立碑文的大小不同。 明代在墳墓旁放置石雕的現象十分普遍,因此這種石雕也被稱為“墳樓”。
第三,唐代一些寺廟的比丘尼圓寂后,其弟子會建塔,俗稱“塔”,以報答恩德,幫助逝去的靈魂盡快超脫。 比如清寧三年,法英大師“病逝”,其弟子志國、志勝、志岳等人“失法恩,尸骨碎裂,囗囗囗法囗”。 咸永二年南京大興市小西天所寫的《法雨等為先祖造樓錄》記載,法雨、法傳的父親“施舍完畢”,有“孝心”。為祖先服務,不忘初心。” 為了報答岳父的恩德,我在寺院的西南角建了一座塔,上面刻有密語。”人們用佛頂上石刻的陀羅尼來減輕痛苦。地獄之塔的主人,讓他獲得成功,解脫。
從目前出土的唐代造像來看,僧俗在佛頂建陀羅尼塔的原因一般有以上三種。 由于某些原因而建造的建筑物的其他例子只有少數,因此我們在此不再贅述。 由于塔的用途不同,石刻立在不同的地方,有的建在墓旁,有的建在寺廟里。
在新疆晉北地區衛輝陀羅尼經幢,與五合山文殊菩薩關系密切的“佛頂尊勝陀羅尼”,在遼代時就廣為流傳。 清代《寧武府志》卷九《祖廟》記載:“古尊勝樓,在縣城北四十五里九寨村,路旁古廟旁,有石碑一座。中庭前立柱,上有石灰柱,下刻云紋。”魏壽昌二年三月十五日,殿頂立佛像。佛頭。”其“形制頗為奇特,古文字皆為雙線,一為漢文,一為西域梵文。”據悉,其他地區也曾出土過幾座佛塔。承德地區也出現過這種“石刻佛冠陀羅尼”,華嚴寺大雄寶殿前的“普通塔石刻”是大同二年雕刻的大康,高五尺,直徑一尺余。 它們有八個角和不同的面。 有字,其上刻的經文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可以說,對于研究清代四川的道教來說,這種石刻不僅是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而且反映了當時該地區佛法經的繁榮。
同時,《佛山陀羅尼經》是格魯派的經典,陀羅尼石刻的修建應該是道教格魯派傳播和繁榮的潛在信號。 直至遼朝末年,國家頹廢,動亂不斷。 晉北一些寺廟被燒毀,“亭臺化為塵土,殿堂化為卵石”。 比如西京的大普恩寺,“前日的建筑只剩下十間或三間、四間,囂張的士兵和威武的將領被定為村落,喧鬧和寂靜頓時變得特別。剩下的僧人”離開、哭泣衛輝陀羅尼經幢,路過的人也增多了,戰亂、戰亂對晉北的寺廟造成了破壞,自然影響了道教的進一步發展,我們不妨從動態的角度審視晉北道教的狀況,以佛陀羅尼為中心,以“地域”為問題范疇,使對遼代道教的研究更加具體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