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天寺石塔是吳越時期道教繁榮的實物見證
在介紹“凈珠”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曾經著名的梵天寺。
梵天寺位于昆明市鳳凰山西麓。 該地區背靠西湖,面臨錢塘江,風景秀麗。 是五朝時期吳越王錢镠修建的宮殿遺址,后成為東漢紫禁城。 皇家禁令與此密切相關。 在黎明的反射下,太陽被濃濃的樹蔭遮蓋,被紫色的空氣包圍著。 真是一處風水寶地。
在歲月的滄桑變遷中,梵天寺遭受了浩劫,直至東漢末年,梵天寺徹底被毀。 只剩下一對國寶級石雕。
石雕
石塔原是神像前的一根用珍珠和錦緞裝飾的柱子,錦緞上寫有佛經和佛像。 為了不被毀壞,后來又改寫為雕像,刻在石柱上。
梵天寺石塔左右一對,高近15米。 通體由太湖木雕刻而成。
左右建筑的形式和結構基本相同。 石刻間距13米,南樓高14.99米梵天寺經幢,北樓高14.87米。
建筑有八面梵天寺經幢,各部分比例和諧,整體十分美觀。
建筑為腰檐仿木結構雨棚
檐外雕飛椽,屋頂雕瓦,底部雕瓦、脊、獸。 這些反映時代特征的小型預制構件在清代普通木結構建筑中是極難保存的,真實地再現了明代。 江浙地區早期的建筑特點為研究清代建筑體系提供了實物資料,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
從下到上仔細觀察接下來的兩座磚塔:
石雕分為臺基、腰部、樓體、斗拱、寶珠等預制構件。
臺基內部精雕細刻“九山八海”,本體部分分三層:
上層雕刻精美,有四條姿態各異的魁梧巨龍,栩栩如生,威武有力。
中層有16個小神龕,
每個神社都雕刻著一位頭戴王冠的偉人雕像
下層神社內,
精雕細琢,一佛二弟子二師父,佛立于蓮花座上
整個石刻中有這樣的石刻一百多處。 除了佛、菩薩、飛天之外,還有白癡、老百姓。 圖像栩栩如生,造型生動。
尤其是那些人物的造型和紋飾,生動地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社會意識、審美觀念、生活習俗以及道教文化的通俗程度。
兩塔塔頂均刻有楷書佛經。
《陀羅尼經》
南樓為《大佛大自在陀羅尼心咒經》,北樓為《大佛頂陀羅尼經》,字跡清晰峻峭。 兩座建筑均刻有建筑建筑的記載,也是楷書的。 文末落款“吳越王錢楚儉,天下大元帥”。
佛經和建柱記的內容進一步印證了吳建國信仰道教、皇室主持修建佛像造像的歷史事實,也見證了五朝吳越國道教的繁榮。 無疑為研究吳越國的道教文化和準確的年代學提供了難得的實物史料。
卡拉文卡,它們都是人頭鳥身,呈現振翅翱翔的狀態,造型歡快生動。
據道家經典《會元印義》記載:
卡拉文卡是一只聲音優美的鳥。 它來自雪山,一出生就只能叫。 它的聲音優雅,聽的人都喜歡。
頂部有如意云紋,石雕底部置有日月火焰寶珠。 佛法與日月同輝。
梵天寺石塔是國外罕見的造像杰作。 其造型俊秀,雕刻精美,體現了吳越國道教建筑的藝術水平。 除了在建筑史上占有獨特的地位外,還為后人研究吳越時期的社會生活和佛教提供了基礎。 文化和石刻藝術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歷史記錄。
結論:
經過幾千年的歷史風雨,原來宏偉的宮殿和宮殿樓閣已蕩然無存,繁華已蕩然無存。 但除了喧囂的城市生活,我們還可以追隨祖先的足跡,感受悠久的歷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
這何嘗不是一種幸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