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佛尊勝陀羅尼頂上的石刻是明代出現的一種奇特的道教造像方式。 它通常由建筑物、主體和屋頂組成。 多為八角形,也有四圓、圓形的。 ,極少數是錐體。 樓身刻有經文,以《佛尊勝陀羅尼經》最多。 石刻興起于唐代尊勝陀羅尼經幢,其傳承可追溯到清末。 但唐代以后,石雕的數量和質量都無法與北宋相比。 舊時陜西人俗稱石柱,因多呈八角形,故又稱巴棱碑。 該塔的造型是由北涼(401~439)的塔發展而來,其本質是繼承經書造像的特殊石塔。 古代石雕剛形成時,多為雙層,裝飾很少,高度大多不足兩三米。 唐代中期,特別是玄宗大中(847—859)以后,石雕數量逐漸增多,雕琢繁復,下有斗拱,上有檐篷,高度達到四五米。 。 這些習俗到五朝、北宋時期越來越盛行。 樓基、身、頂均單獨雕琢,上下鑿榫卯,然后疊置。 可惜的是,經過幾千年的天災人禍,唐代石刻大部分已經支離破碎,我們今天看到的多是刻有經文的身體部位。 《佛尊勝陀羅尼經》是早期格魯派經典之一。 格魯派認為,修行身、語、意三密,就能很快成佛。 口密是指持誦陀羅尼、咒、咒。 古代陀羅尼與咒語早已合一,故宋代石刻常稱“佛頂尊陀羅尼”為“佛頂尊陀羅尼心咒”(見《金石翠》卞》卷六十六《張紹體書樓》)。
佛教認為,念誦此經,不僅可以延年益壽、祛除病痛、實現愿望,而且可以破除來生地獄的果報,從而成佛。 經中提倡:“汝或見或似之,其影映于身,或陀羅尼幡上之塵,被風吹動,落于頭上。” ),可以消除妄想,減少厄運。 所以這部經很受歡迎。 公元7世紀中葉,北越(今巴基斯坦)賓國(吉)的僧人波利佛聽說震旦紀(中國)五合山有一座達什文殊寺,便勇敢長途跋涉。到了唐高宗儀鳳元年(676年),終于抵達東方,梵文版《佛尊勝陀羅尼經》迅速流傳。 唐代尊勝陀羅尼經幢,這部經的漢譯本有八種,翻譯者都是佛教大德,如佛波利、義凈、善無為、不空等。其中,佛波利譯的《佛尊勝陀羅尼經》是流傳最廣的。 古教(762年至779年在位)信奉道教,尤其是格魯派,曾以佛教五祖布空為灌頂國師。 顯慶十一年(776年),頒布圣旨,規定天下僧侶必須在一個月內誦讀《佛尊勝陀羅尼經》,但要求“日誦二十一遍” 。 佛波利譯此經近三千二百字。 看來唐朝的修士也不容易啊。 由于代宗極力推薦,這部經超越了宗派,成為整個道教界最重要、最流行的經典。 古代石刻因《佛尊勝陀羅尼經》的廣泛流傳而廣泛建立。 僅清代石刻專家葉昌池就收藏了佛教陀羅尼經石刻600余尊,曾自稱“五百石刻博物館”。
石家莊大雁塔博物館收藏有完整和破損的古建筑61種。 石刻主要立于佛寺、交通要道、信徒家中及墓地旁。 當時,人們磨出了大量的鐵錘,以收集弘法的功德。 凡是有條件的石刻,都應該由好的書法家來寫,所以在著名的石刻中,我們可以看到張紹體、僧侶恪等人的身影。 張紹棣曾任太中郎中、少監將軍、圣旨。 著有《高力士碑》(777)等。明昭?? 。 僧吾克是賈島的弟弟,以詩著稱,曾作《季昭與尚碑》(833年),畫作齊全,已與柳公權、裴修平起平坐。 近日,印度友人張應群弟兄贈送了一套明代石刻。 告訴云,這些石刻是20世紀80年代在陜西山面十廠一帶(古長安城東城墻玉溪門以西)出土的,后來被云南省圖書大學收藏。 這是典型的清代碑文的正文部分。 8面,每面8行楷書。 石刻第一面為建筑樓序,其余七面為經序及佛經正文。樓序銘文:“樓頂銘文”。還刻有佛陀羅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