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羅尼石刻上的銘文主要是《佛尊勝陀羅尼經》。 唐代以波利譯本為主,明代減少了《不空》譯本①。
石刻上除《佛尊勝陀羅尼經》外,有時還刻有格魯派的其他經文。 唐咸通二年,張元社等人在福建靖遠寶云寺建白傘咒樓。 唐咸通十二年的臥龍寺石塔,立即刻有“無量如來根本陀羅尼”。 《心咒》③。 山東濟南西山寺(宋代普利寺)山門外,有一座建于宋熙寧七年(1070年)的碑亭,刻有“大白傘心咒”④。 吳越王錢镠在梵天寺、云林寺修建建筑,右側建筑均刻有《大自在陀羅尼心咒》經。 今四川成都太平興國寺前,有一對南宋石刻。 山東朝陽南塔塔基出土了遼圣宗開泰五年(1071年)重修的石刻。 宋干德七年正月十五日,徐直順在南京建造了“佛言摩利支天石刻”⑦。 崇寧二年,齊訓在炎靈寺刻《楞嚴經》。
除了《佛尊勝陀羅尼經》之外,格魯派的其他經典也會出現在石刻上。
1.《大悲咒》(最)
唐寶歷二年,鐵塔寺石塔隨即刊印《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⑨。 除了“尊勝陀羅尼”外,唐代孫吳的一座寺廟里還有一塊不知名的石刻,刻有“佛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咒”⑩。 真明五年,鄭乙在徐州龍興寺建碑亭。 除《佛尊勝陀羅尼咒》外,還刻有《大悲咒》(11)。 唐懿宗咸通十七年,沉□從軍,筑“佛頂陀羅尼咒石刻”,刻“千手陀羅尼妙章句” 、千眼、廣圓滿、無礙大悲心”(12)。 又如咸通六年(869年),沈師達等人在五星天寧寺修建的塔,不僅刻有《尊勝經》和序言,還刻有《大悲咒》(13)。 《尊勝咒》和《大悲咒》的刻刻,又見《金石翠編》卷六十六《徐志端刻樓》和《八窮詩》卷四十八《曹彥慈尊勝大悲樓》 《進士拾遺》。 》、《浙江進士志》卷三《唐本覺寺石塔》、《八瓊石進士補》卷七十九《隆興寺鄭一尊升等石刻》、同書卷八十《華景遷尊勝樓碑刻》 ”,同書《張士高大悲尊圣珠故事》卷八十二。后唐明宗天成五年,常廷訓所建“石刻佛陀羅尼”和“大悲咒”為亡妻立“心陀羅尼”(14)。天福七年,華景遷后裔為其建碑亭。除《佛尊勝陀羅尼咒》外,還有《大悲咒》、《心陀羅尼咒》。 ”亦刻(15)。天福三年,盧氏于亡夫墓側筑“佛陀羅尼咒石刻”,刻“大悲咒”。其梵文版本,翻譯成唐話。 人讀之,骨即生天。 現在我有了兒子,我就把我的錢捐出去。 對于已故的丈夫,我會推薦酒泉。 我繼承了殊勝的善德,在佛陀面前成長。 勝利已經完成。 貞石克佛,萬年不衰。”(16)明代李恕所建的碑亭,解釋了為何將《尊勝咒》與《大悲咒》刻在一起:勿急于《尊勝陀羅尼》、《大悲咒》。(17)
由于尊勝石刻大多刻有“大悲咒”,故出現“尊勝大悲陀羅尼幡”之名。 如咸通九年(868年),薛壽為母親求福所刻的石刻上,除刻有“尊勝陀羅尼”外,還刻有“破地獄咒”、“破地獄咒”等。解咽喉》、《解方咒·怨罪咒大悲心陀羅尼咒》,題曰:“唐咸通九年,吳公子薛侑,獨子,被供奉為清河郡主崔孝祥始祖求福,尊建佛頂,以尊大悲樓子。”(18)又如后唐明宗天成五年(928)常廷訓為亡妻建佛塔,刻“尊勝陀羅尼”和“大悲咒”,朝廷囑咐亡妻孫氏回來為尊勝大悲之子建地。 (19)又,后晉天福五年(942年),盧氏為其亡夫張敬嗣刻石刻“尊勝咒”、“尊勝咒”“大悲咒”,史記云:“雙妻盧氏特捐,捐贈尊勝大悲陀羅尼樓。”(20)又,宋高祖建隆元年(960年),劉氏為亡夫所制石刻,名“大悲陀羅尼樓”。慈悲勝利尊者□(陀羅尼)”(21)。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郭崇賢為其母所建墓碑銘曰:“奉為妃子,墓西南角建有尊勝、大悲石刻。”(22)遼道宗咸永七年(1067年),漢中縣人趙氏,為亡父建碑亭一座,名“大悲心陀羅尼”(23)。 遼道宗壽昌六年(1099年)慈智達摩和尚墓題“大悲大悲佛陀羅尼樓”(24)。
2.《佛說大佛陀羅尼》
后周世宗顯德六年(958年),徐在廣東吳興虎丘建碑亭。 他除刻《佛尊勝陀羅尼經》外,還刻《佛說大佛陀羅尼經》(25)。
3.《佛說得大自在陀羅尼咒》
宋仁宗三年(1038年),王德成等人在山東冠縣立的四尊石刻,既有《尊勝經》,也有《佛大自在陀羅尼咒》(26)。 )。
4、《金鋼大轉輪心咒》
唐咸通十一年,趙匡胤在歸田安寧寺建造“石刻佛丁尊勝陀羅尼”,刻《金鋼咒大輪》(二十七)。
同時刻制多部經文、咒語的情況也很多。 例如,建于唐僖宗顯慶五年(879年)的牛頭寺石塔,除刻有“尊勝咒”外,還刻有“千手觀世音菩薩”八咒。千眼解脫大勢摩訶薩,大圓滿大悲心陀羅尼障咒,《阿洪如來根本滅惡國陀羅尼》,《清凈口業咒》,《大悲心咒》 《地藏大師破地獄》、《普賢大師滅罪咒》、《化解多生冤屈咒)》、《溫特無極咒》、《吉祥咒》(28)。 唐元和十七年,龍華寺石塔上除刻有《佛尊勝陀羅尼經》、《滅惡咒》、《文殊六字真言》、《大悲咒》等。 《文殊命理》、《中空藏大師五字真言》、《文殊五字真言》、《大寶閣秘密陀羅尼咒》、《心咒》、《心中咒》、《慧炬如來破地獄咒》(29) )。唐咸通九年,薛佗為亡母建造“石刻佛頂尊勝陀羅尼”,刻《破地獄咒》、《開喉咒》、《咒語》 《化解恩怨》(30)。唐大中二年(848年),五星天寧寺石塔刻有“佛尊勝陀羅尼”和十種心咒,即“千手千眼自在觀世音菩薩”。大勢摩訶薩大悲大悲心《陀羅尼》、《千手千眼觀音陀羅尼大身咒》、《大佛頂光明悉達多波羅尼大心咒》、《無量壽如來十甘露咒》、 《如意輪根本咒》、《清凈法身毗盧遮那佛化身五部道場大師大輪金鋼三昧耶咒》、《寶樓閣陀羅尼》、《大悲心中咒》、《文殊咒》、《往生咒》 (31)。 唐咸通十一年(870年),趙匡胤在天寧寺建碑亭。 除《尊勝經》外,還刻有《大金輪咒》、《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等十三咒。 大士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咒》、《金剛咒》、《觀世音菩薩咒》、《大悲心經咒》、《七佛□佛母心咒》、《歡喜咒》、《龍咒》 《師樹化一切法實陀羅尼》、《王心咒》、《天廚陀羅尼咒》、《凈化咒》、《凈化身咒》、《無塵室??咒》(32)。 徽宗大觀二年(1110年),為廣東省宜都縣鳳君和尚建塔。 還刻有《滅罪陀羅尼咒》、《勝天咒》、《往生咒》、《寶樓閣咒》、《安農地咒》(33)。臥龍寺十二年石塔唐咸通即刻“無量如來根本陀羅尼心咒”(34)。
有時石刻上刻的不是《佛尊勝陀羅尼經》,而是其他道教經典。
1.《石刻心》
唐開元十八年(740年),廣東海門石刻僅刻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35)。 天寶元年,陜西道使陳靈王建碑亭,只刻《般若波羅蜜多心經》(36)。 唐永隆三年,涼州好友張三娘在干州中舉寺為亡夫建碑亭,只刻《般若波羅蜜多心經》(37)。 宋干德四年(966年)十月,河北元氏縣嵩陽寺佛堂所建塔,僅刻《般若波羅蜜多心經》(38)。 天寶八年,丁思禮筑《心經石刻》(39)。
2.“鉆石雕刻”
唐僖宗天福七年(907年),李宗達在河南商丘建寶林寺(元代改稱“廣福寺”),并建石刻,其上僅刻《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40)。 天寶七年(748年),李曹王張元等人在長安城東建塔,為“金剛刻”(41)。 唐文宗開成元年(836年),河南商丘臨漳總簿皇甫叔所建塔為“金剛雕”(42)。 宋高祖開寶八年(957年),在劉梁村(今河北高唐)建塔,為“金剛刻”(43)。
唐咸通十二年的臥龍寺石塔,立即刻有“無量如來根本陀羅尼”。 心咒”(44)。
① 見劉淑芬《晶珠的形、性與源——晶珠二研究》,《歷史語言研究所學報》第68卷第3卷,臺中,1997年。
②《鳳儀堂金石文文目錄》卷六,“張元涉等筑白傘遮住咒樓”,《新編石刻史》卷一、卷二十六,頁19623。
③《金石翠編》卷六十六《臥龍寺建筑》,《新編石刻》卷一、卷二,頁1145。
④《江蘇進士志》進士九《普利園大白傘蓋咒樓》,《新版石刻史》闞峰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并序,第13卷,第9648頁。
⑤《江蘇金石志》金石壩《宋太平興國寺東樓》,《新刻石刻》卷13,頁9613,第1輯。
⑥張洪波等。 《朝陽三塔》,《北方文物》,1992年第2期。
⑦《金石翠編》卷一、二十四,《佛說摩利支天經》,《新刻石刻》卷三,第一輯第2284頁。
⑧《金石翠編》卷143《楞嚴經》,《新石刻叢書》卷4,頁2650; 《陜西金石志》卷二十介紹,見《新編石刻》卷二十二第一輯,頁16643。
⑨《金石翠編》卷六,《新石刻叢書》第一輯第二卷第1134頁。
⑩《金石翠編》卷六十七《皇甫賓石刻》,《石刻新編》卷二,頁1148-1149。
(十一)《八瓊房進士補》卷七十九,《新刻石刻》卷七,頁5266,第一輯。
(12)《八瓊房進士補》卷四十八,《新編石刻史》卷七卷4778頁。
(13)《唐代天寧寺石塔》《浙江兩省金石志》卷三,《新編石刻史》卷十四第10235頁。
(14)《八窮石進士補》卷七十九,《新編石刻史》,卷七,上輯第5279頁。
(15)《八窮石進士補》卷八十,《新刻石刻》卷七,第一輯第5284-5285頁。
(16)《八瓊房進士補》卷八十,《新編石刻史》卷七卷5286頁。
(17)《黎樹石刻》《宜都縣圖解》卷27,《新版石刻史》第三輯27卷467頁。
(18)《八瓊室進士補》卷四十八,《雪祖尊圣珠記》,《新刻石刻》,卷七,上輯第4774頁。
(19)《八瓊室進士補》卷七十九,《長廷訓尊圣大悲班集》,《新刻石刻》卷七,頁5279。
(20)《八瓊房進士拾遺》卷八十,《呂贊亡夫尊生生大悲》,《新刻石刻》卷七,頁5286。
(21)《八窮士進士補》卷八十二,《劉氏為夫建尊勝樓》,《新刻石刻》卷七,頁5321。
(22)《八瓊房進士補》卷八十二,“郭崇賢等尊受,深得大悲贊嘆”,頁5335,卷七,卷一,《新刻石刻》。
(23)《全燎文》卷八,《趙文友筑樓物語》,《全燎文》第187頁。
(24)《金石翠編》卷153《慈悲寺大德樓故事》,《新版石刻》第一輯卷四第2857頁。
(25)《金石翠編》卷十一《虎丘陀羅尼石刻》,第2211頁,卷二,卷一,《石刻史新編》。
(26)《八瓊室進士補》卷八十二,《趙州王德成等遵勝經四樓題》,《新刻石刻史記》卷七,頁5336。
(27)《八瓊房進士補》卷四十八,《新編石刻史》卷七卷4776頁。
(28)《金石翠編》卷六十七《牛頭寺石塔》,《石刻新編》卷二,頁1147。
(29)《八瓊房進士補》卷四十七,《新編石刻史》卷七卷4758頁。
(30)《八瓊房進士補》卷四十八,《新編石刻史》卷七卷4774頁。
(31)《唐天寧寺石塔》《浙江兩省金石志》卷三,《新刻石刻史記》卷14卷10235頁。
(32)《八窮石進士補》卷四十八,《趙匡胤石刻題名》,《石刻史新編》,卷七,上輯第4776頁。
(33)《宜都縣圖》卷二十七,《僧奉君尊勝石刻》,《新編石刻史》,第三輯,卷二十七,頁476。
(34)《金石翠編》卷六十六《臥龍寺建筑》,《石刻新編》卷二,頁1145。
(35)《陳氏石刻》《八瓊室進士補》卷四十六,《新編石刻史書》,卷七,上輯第4751頁。
(36)《陳靈王心經》,《金石建筑》卷五,《新刻石刻》卷四,第一輯第3150頁。
(37)《進士筆記》卷五《張三娘石刻刻心經》,《新編石刻史書》,卷四,頁3107; 見《八瓊室進士拾遺》卷三十九闞峰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并序,《石刻新編史記》第一輯,卷六,頁4623。
(38)《常山真石志》卷一《開化寺心石刻》,《新編石刻史書》,第十八卷,第一輯第13348頁。
(39)《八瓊房進士補》卷五十八,《新編石刻史》卷七卷4930頁。
(40)《山游碑刻集》卷九、《廣福寺石塔》、《新刻石刻》卷二十,第一輯第15130頁。
(41)《金石翠編》卷八十八《金剛經殘石樓》,《新編石刻》卷二,第一輯,頁1485。
(42)《進士翠編》卷四十七《澤州知州皇甫書進士碑刻》,見《進士拾遺》卷四十七,《石刻新編》卷七,頁4759。
(43)《續昌樂縣志》卷十七《金剛石刻》,《新編石刻史》第三輯二十七卷五百八十頁。
(44)《金石翠編》卷六十六《臥龍寺建筑》,《石刻新編》卷二,頁1145。